墓室壁画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道教神仙思想,出巡寻仙,死于重葬之风。他的陵墓,里面全是奇形怪状的物件,是一座“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地宫。韩继承了秦制。汉武帝尤其推崇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生”的时代潮流。到了汉代,灵魂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天人感应被整合创造,形成了一套功能、习俗乃至观念的葬俗,并有与之相匹配的意象。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墓和贵族陵墓,不仅具有与地面宫殿相同的效果,还具有趋利避害、长生不老、庇护后代的特殊功能。

西汉初年发掘的壁画墓有两座,分别是广州香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石垣茫荡山王良墓。坟墓的主人是分封方的封臣。南越王墓的年代为元朔末年至元寿初年(公元前122年左右)。虽然墓室规格很高,但壁画非常朴素。在石门、前室墙壁和顶石上只发现朱和莫画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有主题的壁画。属于典型的西汉初年壁画墓,为茫荡山梁墓。茫荡山西韩良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以东约90公里。陵墓为“削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一条5米长的有头有角有翅膀的龙,一个长着龙舌的怪物,左右是朱雀和白虎,或者是四灵的早期形态。王曦梁墓壁画色彩丰富,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壁画图像明显带有楚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有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Xi安。洛阳历史上是中原腹地,九朝故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洛阳发掘的西汉晚期壁画墓有邵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和阿撒井头壁画墓。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断梁上,一砖一画的造型,多砖的横幅构图,塑画结合。壁画题材多见于驱邪疫疾、吉祥神灵、历史人物等,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傩仪在汉代用于葬礼,在先秦时期沿袭了傩的驱邪习俗,以保护死者免受山鬼的侵扰。汉族人注重傩仪,甚至在墓中绘有驱邪的场景。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生死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以西的Xi是西汉和辛莽时期的首都,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渭河两岸的京畿陵园内有这一时期的高规格墓葬,已发现西汉壁画墓,包括Xi交通大学附属西汉晚期墓、Xi理工大学壁画墓和Xi南郊曲江池1墓。二十八夜天文图是根据内外圆构建的。内圆绘流云、金太阳之日及月中兔蟾,外圆绘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及配套的二十八夜,以人物、动物形象标识夜名。圈外绘彩云,翔鹤。后墙上,羽画师手持灵芝,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下方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双线填色的方式和钩形图案的组合也能表现出连贯的风格脉络。

王莽篡位改元实行新政,丧葬制度和习俗略有变化。属于这一时期的壁画墓,以陕西千阳汉墓、咸阳龚家湾1号墓、洛阳金谷园辛莽壁画墓、偃师新村壁画墓为代表。壁画题材在西汉四灵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宴饮吃、车马狩猎、歌舞、神仙偶像等新内容,呈现出流行趋势。西汉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壁画都经历了王莽王朝的转变。在东汉重葬浪费风气日益盛行之际,具有表现丧葬功能的壁画图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宣传死者生前的荣誉和神仙国宴的图像成为装饰墓葬的流行题材。从目前已发现的30余座东汉壁画墓来看,中原北部的东汉壁画墓以洛阳为中心获得了知名度,远至辽东、河西等地。

中原北部的东汉壁画墓集中在河南、河北及周边地区。有洛阳北郊壁画墓、洛阳机车厂、洛阳西工、洛阳3850号、洛阳偃师杏园村、新安塔山、洛阳朱村汉魏、密县大湖亭二号、密县后土国1,2,3、应星。河北希望之都1、2号壁画墓,安平陆家庄壁画墓;其他地区发现的东汉壁画墓有:山西夏县王村壁画墓、山东济南青龙山壁画墓、江苏徐州黄龙山壁画墓;安徽省亳县东园村1、2号石壁墓。

丝绸之路开通后,在汉末秋季的移民浪潮中,中原繁荣的文化传播到了河西、辽阳等边疆地区。因此,这一时期边境地区的壁画墓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特征。河西汉魏壁画墓主要分布在武威。

同属边境地区的内蒙古,先后在托克托和和林格尔发现了东汉壁画墓。金代壁画墓在结构上沿袭了东汉末年的形制,壁画图像表现了最具特征的墓主人画像。从曹魏开始,谈玄学的人就一直抱着不放,所以当时称之为“谈玄学”。在社会时尚的标榜下,鸟尾图进入了墓葬,成为金代墓葬壁画中流行的新题材。考古发现,墓主人谭谭,南有云南昭通霍墓,北有北京石景山八角村西晋墓,辽阳上东晋墓,甚至更远到达朝鲜半岛。朝鲜安岳东晋十三年(公元357年)董寿墓和德兴广开王永乐十八年(公元408年)幽州刺史墓,均绘有墓主像,可见其风气之广。金朝动乱时,中原荡气回肠,大量人口迁移到河西、辽东,中原地区的墓葬装饰风气也搬到了这些地区。这一时期,东北、西北发现壁画墓,西北沿河西走廊到达吐鲁番,东北辽阳、高句丽有壁画墓。

河西走廊已发现近50座魏晋壁画墓,多为小砖砌成。一类是精美的壁画墓,一类是一砖一画形式的砖画墓。壁画墓以酒泉丁家闸的金墓为代表,其中5号墓是保存最完整的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墓。用砖画墓的程序相对简单。通常是在砖的底部涂上白粉,然后用墨线画出轮廓,再填上赭石、朱红、石黄等颜色。笔法松散,色彩简单,造型粗放生动。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以河西走廊中西部最为集中,东起武威,西至敦煌。酒泉、嘉峪关、敦煌艺术水平最高。

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民族的发祥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初发现的重要壁画墓有角墓、舞墓、龟甲墓等8座。集安第二次集中发现高句丽墓葬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工作者调查发掘了高句丽19古墓和810多座墓葬,重新清理了日本人打开的五魁墓5号墓、东沟墓17号墓和东沟墓12号墓,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

以王家村、三道号1、2号墓为代表的辽宁辽东郡首府辽阳的金代壁画墓,至今仍有不少遗存。十六国时期,这里先后建立了颜倩、后燕、北燕等政权,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向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三燕是鲜卑慕容氏和鲜卑汉族冯氏建立的政权,其文化传统不同于汉族。壁画墓有朝阳北庙村1号墓(沟门子金墓)、大平房1号墓、十二太营子乡元台子村墓、北票冯素福墓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贵族家庭的政治作用,文化的地域色彩日益明显。金代南迁后,由于地理气候和社会习俗的原因,南方的墓葬多采用砖画。由于北方鲜卑人占据了中原,汉晋时期的旧葬制和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北朝墓葬形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墓葬结构的简化,东汉复杂的多室墓被长坡单室墓所取代。北朝晚期,皇室贵族的墓中出现了巨幅壁画,墓中壁画的主题是表现夫妇的宴饮。北魏分裂后,墓葬壁画大致可分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两个地区,东魏-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

北魏三次迁都。立威三十九年(公元258年),定都乐圣(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珪天兴九年(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三座都城中,已发掘的帝王墓中未发现壁画,都城周边也很少发现壁画墓。

西魏北周迁都长安,帝王贵族墓中壁画很少。陕西咸阳北周武帝孝陵无壁画。陕西咸阳的胡家沟、湾、滑县发现了西魏、北周壁画墓。墓葬规格不高,壁画保存也不理想。北周壁画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是北周四年(公元569年)宁夏固原的将军、都督、原州刺史、河西公李习安之墓。那是一座单间墓,墓室很长,墓室和墓内都分布着壁画。现存的壁画没有发现墓主人的祭祀仪式和生活场景。只有墓两边的武士和墓四边的妓女是单人独立画面。

东魏北齐都城邺城所在的河北磁县,民间传说中的疑似曹操墓有72座,1墓和1957发掘的吴江镇56壁画墓就属于其中的两座,被证实为北齐壁画墓。1970年代以后,磁县发现了东魏、北齐王室和贵族的高规格墓葬,如北齐古将军墓、姚俊墓、赵州刺史墓、王高润墓、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张莞墓等。

山西太原与邺城高旗政权关系密切,原是高欢的出生地和北齐第二个政治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发现了一批高标准的北齐壁画墓,包括1973年发现的定州刺史墓和杨顺王库底罗墓。1979,东安县右丞相、王楼鄂墓清理发掘;1987太原南郊金胜村发现的北齐晚期壁画墓;2000年,太原东郊王家峰发现北齐将军徐贤秀墓。太原发现的壁画墓与叶城相比,规格略低,但艺术水平并不逊色,可与河北磁县北齐壁画墓相媲美。

东魏和北齐都是建立不久的,关于北齐艺术的文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很清楚,因为没有更多的实物保存和流传。以磁县、太原为中心地区的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系统发现,不仅填补了东魏、北齐艺术的空白,也为观察隋唐时期的文物体系和艺术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隋唐是南北朝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作为隋唐都城,Xi延续了300多年。唐朝国力强盛,帝王崇尚厚葬。自唐太宗李世民修建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河后,唐代历代帝王的陵墓多依山而建,以求坚固和尊崇。唐代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分布在今天Xi安周边的赣县、澧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

由于隋朝历史较短,很少发现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壁画墓。隋代壁画墓已清理完毕,包括1954年(公元615年)在陕西xi东郊白鹿原发掘的刘师公墓,1956年(公元592年)在Xi东郊韩森寨发掘的陆武墓,65436。这些墓葬普遍保存不佳,存放的壁画破损严重。对了解隋墓壁画艺术特色有价值的是,徐民兴夫妇合葬于山东嘉祥英山四年(公元584年)。

唐代壁画墓的发现是建立在对皇陵调查的基础上的。20世纪以来,在对Xi安唐代皇陵的调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皇陵周围的墓葬,从中清理出大量精美的壁画,获得了唐代皇陵及其墓葬制度的详细资料。帝陵随葬墓的清理和发掘主要集中在显灵、昭陵、乾陵一带。据考古调查,唐高祖与李渊合葬的墓葬有30座,墓主人多为皇室亲属。发掘的壁画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丰墓、高祖第六女方陵公主墓等。李风墓顶部绘有星星,天井、甬道、甬道、墓室均为木结构遮阳。隧道两侧,楼道楼内的房间里画着女侍,隧道西墙画着拉骆驼的画,是陪葬墓的早期实例。

在Xi安地区,除了上述帝王墓和墓葬外,在Xi安郊区和京畿毗邻地区还发现了大量唐代壁画墓。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武州天赐元年(公元690年)的殷金乡郡主及其夫墓、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的苏墓、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的唐安公主墓、咸庆三年(公元658年)的奉节墓、景隆二年(公元708年)的墓、景隆墓等。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淮安王礼寿墓。景云元年(公元710),为太子李忠军修墓。

以Xi安为中心的唐墓壁画所反映的题材和风格,传到了唐代的边疆地区。北京最重要的壁画墓是1991年在海淀区八里庄发现的王拱墅及其夫人吴墓。王功恕是山西太原人。他是幽州节度使,殿中钦差,印青光禄大夫。此墓为方弧形单室砖墓,墓室北壁贴有丹露岩壁画,其余三壁留有装饰图案和家居生活片段。牡丹鹿鹅图非常珍贵。画面以牡丹花为中心,牡丹下画两只鹿鹅,花头上画一只飞舞的蝴蝶。壁画下有对称绘制的秋葵和百合。马赛克是双色的,构图对称。以牡丹为题材的花鸟画在唐代盛极一时,出现了专门画牡丹花鸟的著名画家边鸾。

固原和新疆的唐代墓室壁画中多有屏风画。梁墓发现于固原南郊乡阳坊村,发现于圣历二年1986。天井的东西两面墙上画了六个人影,隧道两边各画了一个。墓室东、南壁主要绘有男女侍从,西、北壁有十幅树下人物屏风,顶部绘制的星图较为完整。新疆唐墓壁画集中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合卓墓地。自1963以来,共发掘古墓葬42座,主要为唐西周时期。屏风画是唐墓最有特色的壁画。

虽然以Xi安唐代帝王墓及其随葬墓为中心的唐代壁画墓,可能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从壁画技法来看,许多皇亲国戚、高官显贵的墓壁画并不一般,完整系统的唐墓壁画,显示了这一时期画家的一般水平。他们痴迷于时尚,因此可以证明颜、吴道子、张轩、、边鸾等一些著名画家的风格和技法,填补了传世作品序列中的一些空白,对完整地重构唐代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五代十国虽乱,但在唐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书画活动仍在继续,特别是在西蜀、南唐的偏僻角落,统治者文采高雅,重视书画,中原画家纷纷南迁,黄泉、顾、周文举、王、魏宪、、董源等一批杰出画家云集宫廷和画院。南北画风,各种技法互相竞争,绘画的题材不仅仅是人物,还有山水、花鸟画的新趣味。在今天传世的五代画和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清晰面貌。

五代十国壁画墓始于1942年四川成都王建勇陵考古发掘。半个多世纪以来陆续发现了8座高规格壁画墓,分别是南唐前主人(公元943年)李博士的秦墓和中主人李靖的顺陵墓;吴越国钱宽墓(公元900年);孟知祥,蜀中(公元934年);后周皇帝柴宗逊(公元959-960年在位)顺陵;后周使冯晖墓(公元958年);我驻侯亮义乌军使楚王之墓(公元924年);吴越国二世是钱的主人和康陵的公主(公元939年)。上述九座壁画墓中,有七座是国主及其嫔妃的墓,另外两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墓。这些地位显赫、年代明确的壁画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五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对研究唐宋绘画的转型过程极为重要。南方墓葬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墙体上雕刻和绘画相结合,这样就明显强调了墙体的层次感。

五代墓葬壁画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在宋代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宋代壁画墓的典型形制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是从唐末五代的简单砖室墓发展而来的。这种墓从北宋中期开始,特别是宗申(1068-1085在位)以后,在中原地区就开始流行,内部装饰结合砖雕和绘画。墓中的壁画展示了更多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创造了更真实的生活环境。砖墓的仿木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美观。墓的许多砖墙上雕刻有门窗、桌椅、屏风、衣架、灯、柜子、镜桌、刀尺等图像,形成了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宋代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尤其是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仅在江苏、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发现了少数壁画墓。由于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宋代的南渡并没有使南方的墓葬壁画装饰流行起来。宋墓壁画是按一定方位布局的,画面往往围绕着墓主人夫妇的香宴展开。壁画图像与墓室空间紧密配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阴阳禁忌、神仙孝道、风水理论的影响。目前发现的宋代壁画墓,大多属于没有官产的农村户和富商。墓制比较简单,画师也是普通的民间画师,世俗趣味和地域性比较强。

到了宋代,皇后陵墓只在巩县(今巩义市)洛河南岸的唐太宗李发现了壁画。元德侯莉是唐太宗的贤惠公主,真宗的生母。她死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真宗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葬于太宗雍熙陵西北角。墓室装饰有砖雕、线雕、彩画、壁画四种方式。壁画只有从墓顶到影顶的绘画痕迹,上面是星星,下面是祥云环绕的宫殿。眼壁上有墨钩的盆花。石墓门上雕刻着一个高大武士的形象,这在五代十国的墓葬中已经见到。

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宋代壁画墓,从1951年发掘的白沙宋墓开始,随后半个世纪陆续出土。重要的壁画墓是蔚县傅园二年(公元1099)赵大文墓。新安县城关镇北宋宋村墓;新密平磨村大关二年(公元1108)墓;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河南登封黑山沟墓。

南方的宋代壁画墓资料不如北方丰富,在四川、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也发现了少量的宋代壁画墓。四川石墓的装饰题材也是以开宴为中心,辅以武士、四神、妇女开门、孝子等故事。,并采取救济的形式。四川、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发现的宋墓壁画,扩大了对宋代壁画墓的认识。从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和技法来看,福建和江西有更多的一致性,反映了两地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相关特征。

崛起于漠北草原的契丹族,骁勇善战。根据中国北方的大片土地,建国后,他们在黄林府(治内蒙古巴林左旗林动镇)、大定府中京(治内蒙古宁城)、辽阳东京(治辽宁省辽阳市)、大同西京(治山西省大同市)、北京南靖(治今天的北京)设置了北京。这五都之地也是辽代壁画墓的集中分布区。由于辽朝对中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采取了“依俗而治”的政策,并尊重他们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以及“以国控治契丹,以汉控汉”(《辽朝白石管治》),辽代壁画墓明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一种是契丹皇帝陵墓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辽代的北京、仲景、东京腹地,群葬。另一类是汉墓,主要分布在辽宁南京、西京附近和东京部分地区。

契丹族最初没有为埋葬而建墓的习俗,后来逐渐吸收了汉文化。辽朝政权建立后,开始仿唐制建墓,厚葬之风迅速蔓延。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丰富豪华,已经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契丹民族除了在墙上作画的普遍做法外,还流行在墓中放雪松隔板,壁画直接画在木板上。此外,石棺和木棺的内壁上也绘有绘画。这些“棺材画”和壁画的作用是一样的。辽墓壁画的题材也具有适应游牧生活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早期辽墓大多以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为主,布局简单,用色简单,装饰意味浓厚。中后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仪式、歌妓音乐、宴饮、神兽等内容,这些内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仍然部分保持了契丹族的特点。

辽代第一座壁画墓是帝陵。其中以辽圣宗的东陵保存最为完好。清东陵的建筑彩画是已发现辽墓中最高的。在墓内和墓壁上方的砖仿木构件上,用工笔绘有龙凤、花鸟、祥云、宝珠、网格图案。墓道、前室、东西耳室、中室和各过道的墙壁上,描绘着76个与真人一样高的人物,画像上方用墨水写着契丹小字。东陵最有特色的壁画是中央墓室墙壁所绘的风景。在屏幕上,有云,大雁飞舞,英英湖,岩石和树木之间的野生动物,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景色。构图严谨,季节特征鲜明,鸟兽形象生动,真实再现了碗所在地方的风光。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蒙古昭乌达盟、哲里木和赤峰地区相继发现了契丹贵族壁画墓。

在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京辖区内也发现了一些辽代壁画墓。辽北宰相萧艺墓(16号墓)于天佐帝天庆二年(公元112)1976年被发现。是一座大型砖墓,墓室两壁有壁画,各长10米,西壁彩绘。墓门的两面墙壁穿过洞口,画着为主人准备饮料和食物的图画。隧道东西墙上的勇士高达3米。行进图中,双驼高轮毡车为中心,墓主人坐在车上,车马相连,执事们簇拥左右。画中有许多契丹服饰和用具上的人物,具有契丹民族的特色。人物造型以墨线为主,线条有力流畅。法库野猫台辽墓出土的《深山棋谱》、《竹鸟二兔图》等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帛画。

晋末石敬堂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割地后,十六州划归辽土,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地区、沂水、白沟以北地区和山西省北部地区。岩云境内发现的辽代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大同、辽西、京、宁和河北宣化,其中以汉墓居多。由于民族构成、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些地方辽墓壁画中的服饰、生活用具和绘画风格与北宋壁画中的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辽西京道地区发现的壁画墓以河北宣化地区夏巴晚期的张、韩墓为最多,重要的有墓、张文藻墓、韩世勋墓。

女真薄葬习俗,金代壁画墓的数量和规模远不如辽代,墓葬类型与宋辽代壁画墓有着非常密切的传承关系。山西在晋代属于西京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是发现金墓数量最多的省份,在晋南地区最为密集。在大兴府(今北京大兴)周边地区、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甚至东北至朝阳、西北至甘肃一带,都发现了金代的壁画墓,呈现出各地区绘画的特点。

宋金墓葬中最受欢迎的壁画题材是孝的故事,孝几乎成了墓葬中的题材。艺术形式有石棺线刻画、浮雕石、砖雕、壁画等,分布于豫西、豫北、晋南、江南、甘肃、四川等地,已成为南北社会的葬俗。壁画资料显示,北宋宣和年间,以《二十四孝图》为题的《孝》故事画进入墓葬,但当时并不流行。在金墓壁画中广泛流行,可能受到金熙宗(在位1135-149)尊孔崇儒政策的推动,既受到理学的影响,也与全真提倡孝道密切相关。以山西、河南为中心的许多金墓,一般都刻有孝的故事,画法也逐渐程式化,这应该就是后世流行的二十四孝屏的由来。

在目前发现的墓葬中,能确定为西夏墓的很少。西夏陵及其周围的墓葬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夏八号墓应为第八代皇帝宗申尊转(公元1162-1226)的陵墓。打扫的时候,墓门外的甬道两边都有勇士的画像。武士画的是天王的形状,头上有火焰的图案,穿着衬衫,腰间佩着剑,臂后有护手和丝带。这一发现表明,装饰壁画的习俗在西夏墓葬中也很流行。

西夏普通汉族人的坟墓都是用木画装饰的。1977年,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两座西夏汉人火葬墓,其中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刘德仁墓(二号墓)出土木刻画29幅。三号墓出土的两个侍者的木板画。这些木刻画原本整齐地排列在墓壁上,实际上起到了壁画的作用。大多数木刻画描绘的都是真人,包括男女侍者、武士、男孩和龙、鸡、狗和猪,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象。人物服饰线条粗粗分明,可与敦煌西夏石窟壁画相互参照。元代仿木砖壁画墓继承了宋金遗风,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元代的壁画墓根据地域不同,与蒙古贵族的墓葬有明显的区别。汉墓一方面沿袭了宋金壁画墓的生活题材,但也突出了墓主人宴饮的情节,增加了象征富贵的画面,如金、银、帛、斗牛、斗羊等。另一方面,将山水、花鸟等文人画引入墓中,用水墨画技法作画,表现出古朴野性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葬一方面吸收了汉壁画的题材,同时描绘了长城以外的风俗民情,如骑马从猎,并有宗教信仰。元墓壁画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变化之一是孝故事中壁画的减少和重宴享财的表现。太原西南郊瓦窑村袁延友七年(公元1320年)墓,墓室东南壁绘有库房,有保管员画像,并有“库房”、“迎宾库房”、“储物库”、“金银财货库”等称谓。三乐杂剧的砖雕也是山西金墓中常用的装饰,与壁画杂剧的表演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实地反映了元杂剧在山西民间的普及程度。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影响了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以水墨画为基本面貌的花鸟山水画传入墓中,成为元墓壁画中最具时代特色的表现。民间画家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屏风、立轴、条幅进行绘画,其题材和表现手法也效仿名家。我国南方发现的元代壁画墓并不多,已公布的资料仅限于福建将乐县光明乡的元墓和重庆新发现的一座元墓。在内蒙古发现了许多元代蒙古贵族的壁画墓,在凌源、辽宁、张喜安、甘肃、蒲城、陕西、北京等地也有出土资料。这些“只懂弯弓射箭的大鹰”,它们的形象、风格和生活习俗都能在壁画中真实再现,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原民族传统与中华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

明清时期,由于葬俗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壁画墓的数量锐减,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为逊色。目前发现的明清壁画墓主要在北方地区,壁画中常见家宴、旅行等生活题材。比较特别的是河南荥阳明朝文穆王朱超陀(公元1552-1607)的壁画。墓内绘制了一整套佛教仪式壁画,反映了佛教绘画在明代葬俗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时代的新变化是模仿当时流行的花鸟诗词四屏制作的墓室装饰,北京门头沟夫妇墓中的梅、菊、莲、牡丹四屏,陕西大理李氏家族墓中的石雕屏风和诗词,都是民间工匠模仿的作品。南面只能看到浙江嘉善县陶家池明壁画墓。墓的主题是神仙的主题,看瀑布的老人等等。背景衬墨青绿色,可与明代山水人物卷轴画相媲美。

明清壁画墓的考古发现很少。虽然壁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段继承了前代,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也在壁画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但画师以当地民间手工艺人为主,壁画形象和表现手段偏离了时代艺术的主流,题材和艺术表现的民俗化倾向明显。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壁画墓向民间形态的演变路线,“艺术在民间”为墓室壁画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