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水稻种植史
元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东汉时成为宫廷专用大米,一直种植到现在成为知名大米。
元阳稻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史》:北宋王安石提倡放淤造稻,“边见其效”。熙宁六年(1073)10月,阳武县民邢燕等364户称,“农田荒芜,乞淤灌以种稻。”
1983年,考古学家在该地区的十三陵中发现碳化米粒。水稻在元阳被广泛种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河在元阳县近千年来已决堤57次,这片土地饱受洪水和盐碱入侵之苦。
1968年,“原阳水稻之父”乔永清在武元公社南关大队试种600亩水稻,当年亩产达到450斤。从此,元阳县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万亩碱地变良田,黄水引稻香”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元阳县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8月22日,1973,《人民日报》以《唤起黄河水碱地区稻花香》为题,在头版进行了深度报道。
1991 11 15、元阳县首届“大米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
随着稻作历史的演变,元阳稻作经历了五个阶段。期间几经沉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为做强做大元阳大米品牌,走产业化道路,元阳县将发展无公害、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食品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元阳大米产品荣誉
1990,元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专用食品。
1996年3月,元阳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绿色食品。
5438年6月至2002年10月,原阳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原产地证书商标”,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注册的原产地证书商标,全国大米行业第一。
2003年,“原阳大米”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成为中国第三个、河南省第一个实施地理保护的大米产品。诸多荣誉足以证明“元阳大米”无愧于“中华第一米”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