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是怎么形成的?

玄武湖古称桑波。原来只是断层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中山北麓。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将水引入宫媛的后湖,玄武湖开始形成一个湖。玄武湖又被称为“后湖”或“北湖”,因为它位于燕雀湖和宫城的北部。秦始皇灭楚后,金陵改为秣陵郡,玄武湖改名秣陵湖。因汉代秣陵校尉姜葬于此湖,孙权为免其祖父隐姓埋名,取名“江陵湖”。刘宋元元嘉初年,对玄武湖进行大规模疏浚,疏浚淤泥堆积成一座水上孤岛。这些岛屿中最大的是蓬莱、方丈、瀛洲,合称“三神山”。也许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凉州、周桓和颍州的前身。相传刘宋至元二十五年(448年),“黑龙”两次出现在湖中(大概就是现在的长江华),故改名玄武湖。六朝时期,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乐园。宋大明三年在湖上建上林苑,南岸建乐游园和园。齐大明时期,武帝经常半夜出猎,或去中山陵,或去幕府山,由数万名身着严服的宫女陪同。当他黎明回来时,他只听到一声鸡叫。“玄武湖玉漏,提醒我鸡啼绣”这句话,就是源于此。至今,吴淼城门附近还有一个鸡鸣的地名。历史上的玄武湖也是训练和检阅水军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两次阅水师在湖上时,还称昆明湖、莲湖,但民间称之为饮马堂。陈开国十年,看军湖时,旌旗遮天,鼓角喧天,兵十万,船五百艘,蔚为壮观。后人唱道,“五百船十万兵登高阅军阵。”要知道战舰应该是有牙齿的石头城。湖上秋日空,丝竹枝头,河头滔滔击鼓。“玄武湖在历史上遭到过两次破坏,一次是隋文帝年间,一次是宋神宗年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楠后,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江州府,在杨迪帝时改为丹阳郡。隋唐时期,扬州府由金陵迁至广陵,南京府的设置一度被取消。随着首都北移,玄武湖逐渐被忽视,甚至被废弃。这里不再作为唱歌、跳舞、阅兵的场所,而曾被用作放生池。玄武湖的辉煌消失了200多年第一次。唐代诗人李白曾说:“国亡则春草长,出宫则无古丘。空湖过后,波涛为江州叹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知府,主张“还湖还田”。从此,南京被雨打中的噩梦挥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大扩大了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成为南京城东北墙外的护城河,湖面只有六朝时的1/3。此外,在中州(凉州)还修建了黄册库,作为明政府存放全国户籍的禁地,普通百姓不得随便入内。当时人们有“颍州近在咫尺又要去齐,岛在半空。”这是一个寓言,只有空中楼阁才有低低的夕阳。1911年,玄武湖被辟为公园,然后开玄武门,修了一条绿色的彩虹堤连接湖面。玄武湖成了南京著名的旅游区。1964年,该门按济南大明湖风格重建,并作为景区标志一直保留至今。

世纪回顾

玄武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2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先秦至西汉玄武湖,分别称为秣陵湖和江陵湖。南朝时期,玄武湖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因帝王四神布局需要,又因宋元嘉年间湖中两次出现所谓“黑龙”,故湖名改为“玄武”。东晋至梁朝,玄武湖先后有昆明湖、饮马塘湖、莲湖、西乌湖、莲雾湖等名称。隋唐以后,玄武湖随着都城北移而逐渐衰落。宋熙宁八年(1075),江宁知府王安石准许宋神宗疏湖增地,玄武湖就这样消失了200多年。经过元大德五年(1301)到郑铮三年(1343)的两次疏浚,玄武湖重新出现在南京地图上。玄武湖的命运在明朝再次改变。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选择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皮书的存放地,修建了后湖黄皮书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玄武湖从此作为禁地与外界隔绝了260多年。明朝亡后,玄武湖重新对外开放,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此游览并留下诗词。清朝同治以后,玄武湖有了一些园林建筑。两江总督曾国藩重修凉州湖庙,并在湖中央加建亭子、大仙楼、观音阁、莲花厅。晚清大臣左还修建了连接孤岭和凉州的长堤,解决了游览玄武湖时“须从应急门出,令船行”的不便局面。清元年(1909),段方、张开门(今玄武门),修筑新堤,扩大湖中绿地,许建陶公阁、湖山观光楼。民国时期玄武湖开始有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并于1928年9月更名为“五洲公园”。1934年4月,五洲公园更名为玄武湖公园,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花卉品种增多。宣武堂、诺娜塔、上海抗战纪念塔等一批建筑相继落成。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迁出了湖民,广泛种植花草,增加了更多的景点,面貌焕然一新。现为江苏省文明景区示范点、江苏省环保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级公园、南京市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区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