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电影的简介和详细信息

历史简介的翻译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默片到有幻灯片字幕和“翻译风格”的现场故事,再到真正的翻译片的出现,观众逐渐习惯了外国明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现在看“配乐”似乎越来越流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译制电影书写了它的兴衰史,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还需要它吗?

出生1948 65438+10月8日,由20多位海外华人翻译搭配的意大利电影《一舞难忘》在大上海剧院上映。这是第一部在中国上映的电影《外国人说汉语》。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盗版集团,开创了中国电影翻译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士兵马索特·洛夫英雄事迹的电影《普通士兵》翻译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电影的出现。

1949,东瀛早期翻译家在兴山与袁乃琛合影,回忆当时的情景。“一开始我们不叫它翻译片,就找了个俄语翻译来翻译文本。配音的时候发现不对。为什么有人要求三句话,以为是翻译错误?我们发现翻译没有错。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的配音不能恰到好处,要注意字、词、句的转换。第二次配音,这次台词没错,但是口型不对。才知道翻译工作还要考虑苏联人的口音语调和他们的口型组合。第三次配音时,要注意这个词的闭音发在哪里。我们要做一些改变,比如hurrah的意思是万岁,但是我们收费而不是喊万岁,所以我们改为收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翻译电影”

从现在来看,影片中充满东北风味的配音虽然有些可笑,但很符合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让观众倍感亲切。影片翻译的导演袁乃琛被称为“中国翻译之父”,影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走上了翻译之路,成为新中国电影翻译的奠基人。

《普通士兵》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译者。仅在1949下半年,他们就先后完成了另外两部苏联电影的翻译,分别是《俄罗斯问题》和《大转折》。次年的产量更是惊人,达到31台。

从翻译电影《普通士兵》诞生到1965,17期间,中国共翻译了775部外国电影。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苏联革命题材的翻译,这类电影很多都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的。

发展是在《普通士兵》翻译的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派翻译队去东北学习经验。组长是后来的上海电影翻译厂厂长陈叙一,他被誉为“中国翻译的奠基人”。1950年2月开始准备苏联电影的翻译工作。1950年3月,第一部作品《小英雄》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团队翻译。并决定在6月1日给全国的小朋友看。专业配音演员只有四个,三女一男,也是第一个给男角色配音的女生。配音导演还招募了高博等三名临时配音演员加入该团。同年6月,在上海市范黄渡路(现万航渡路)618号,一个十五六平方米的旧车棚被改造成放映室,一个用稻草裹着亚麻布床单做隔音的录音棚被改装,由此诞生了日后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工作室——上海电影翻译工作室,翻译开始有了“南腔北调”之分。如果说《普通士兵》和《小英雄》两部苏联电影的翻译只是实验性的,那么上海和东北地区的翻译工作从此进入了“快车道”。

1958长片翻译团队合影。上海电影厂翻译团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翻译出了《农村女教师》、《列宁在1918》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会有面包,什么都有。”这仍然是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

在繁荣的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外国文化的渴求和一批敬业的配音导演、演员的努力,创造了中国翻译制作最辉煌的时期。《逃离危险》中的尚华和丁羽堪称完美配音,将法式幽默展现的淋漓尽致;《断蓝桥》中刘广宁和乔震的完美演绎,让这部原本在欧美很普通的电影,成为中国影迷心中的爱情经典;丁建华和荣石在《思思公主》中的恰到好处的表演,让这个王子和公主的完美童话成为众多影迷的最爱。黎姿的那句“哎,当兵的……”在叶塞妮娅使得美丽而泼辣的吉普赛女郎呼之欲出。《佐罗》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无数人和童·訾荣一起着迷。《简爱》使邱岳峰的罗彻斯特成为不可逾越的丰碑;冷若冰霜、穷追不舍的杜丘警长,让毕克成为高仓健所有华人“代言人”的不二之选。尼罗河上众星云集的悲剧重演,成为配音经典教材。

1962,周恩来总理与常颖电影翻译公司全体员工合影。那些耳熟能详的精彩对白,那些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电影,那些柔美迷人或男性化的声音,作为经典,一直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留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坦尼克号、珍珠港、蜘蛛侠、黑客帝国、《指环王》、哈利波特和加勒比海盗的翻译电影一直为我们打开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据统计,2006年翻译片与原声片的比例约为10:1。在每年有限的进口大片中,翻译片仍然是大多数影院的主要拷贝。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外语学习的普及和普及,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淡出,以及市场化环境下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翻译电影似乎逐渐被纳入了“怀旧”的范畴。

“生存还是毁灭?”《王子复仇记》的经典对白是2006年4月中国翻译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人们最近讨论翻译的核心。双方都有很多理由和论据。至于中国的翻译,这是一部未完成的历史。未来会发生什么,可能不仅仅取决于译者的努力,更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大众。

把字幕用原文分类是最基本的翻译,也是为了让观众尽快看到外国电影。但由于电影是一种用画面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对于看不懂外语的观众来说,边看画面边看字幕只是最快捷、最基本的选择。但是对于那些看不懂外语文化的人来说,看这部翻译过来的电影其实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这部电影,只是理解而已。

旧苏联译制电影的海报原来是用母语解说的。这种翻译过来的片子可能基本没人看过。这是放原片的时候,有人在讲解。解说包括故事的基本发展,叙述者要表演影片中人物的对话。著名的美籍华裔女演员卢燕曾在上海当过冯毅小姐。所以这个要求很高,存在时间短,目前已经被淘汰。

用母语配音,多用于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多为科教类,基本没有故事和人物,只需要弱化原声,加上配音即可。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讲解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普节目就属于这一类。

没有母语配音的原声带。这是最后翻译的电影。母语是用来代替其他语言的,但是符合演员的表演,一样的口型,一样的年龄,一样的性别,声音是最难得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配音员基本都是演员,但近几年也开始培养配音员的原因。

以前有一些电影画面:瘦弱的简爱最后靠在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肩上;面对一屋子的嫌疑人,客船上的波洛探长最后说:凶手就是你,杰姬小姐!列车员一边在热气腾腾的浴室里转圈,一边哼着“鸳鸯茶,鸳鸯制品”;敢死队里的暴徒喊着“老大”;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泼,高贵典雅...

那时候,谁没有花一毛钱去看一场电影,或者至少,没有带着“盒子”在无聊的下午听一段录音剪辑?那些单调的岁月被带有一点欧洲口音的中文搞活了。这些影片气质高雅,轻松幽默或跌宕起伏,台词精彩。今天再回头看他们,就像品尝陈年老酒,或者翻开泛黄的相册,遥远的记忆瞬间变得无比清晰。

简爱《简爱》是经典。国外有很多版本,但由邱岳峰和李紫配音的版本并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你在哭吗?”“没有”“眼泪顺着睫毛往下流。”

老苏联翻译制作人的海报《还没结婚?这可不好,简。你不漂亮,所以不能太挑剔。但是很奇怪,没有人向你求婚?”.....“哦...那傻瓜迟早会找到你的。”“我希望如此。一个傻瓜已经找过我了。我回来了,爱德华。让我留下来。”

邱岳峰的声音低沉沙哑,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他的嗓音状况不佳。但他在同龄人和观众眼里已经被奉为神了——他是外表帅气内心痛苦性格多变的罗切斯特,也可以是灵活幽默对付警察的小偷(警察和小偷)、一步步步入失败的梦想家(白夜)、良心执着的杀手(凡尔登先生)、死在红军情人枪口下的白军中尉(第一个)

“他配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能让你相信他是贼,配君子就是君子。”与交手过的赵同行这样说。陈丹青曾写道:“我在美国看《简爱》和《凡尔登先生》的时候,原版听起来像是假的。我无助地想念邱岳峰,每一行英语中都出现‘重听’。

尼罗河上的悲剧《尼罗河上的悲剧》被认为是有明星和强大演员阵容的戏剧之一。哪怕是一个只有寥寥数语的小角色,也会有人为其代言。的声音是黄太太的奥特伯恩,的声音是杀人犯杰基,还有童的激进青年...而毕克(波洛探长)滔滔不绝地用长长的台词分析案情,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位机警而冷静的侦探,用一种让人安心的声音,一种虚假的语气,一种有度的放松,详细分析了这起扑朔迷离的命案,语言生动。观众跟着他穿过层层迷雾,发现了真相。

说到毕克,我不得不提到的另一部电影是《追逐》。这部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但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这要归功于毕克。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因毕克的演绎而更具穿透力,以至于高仓健在80年代访华时,专门会见了毕克。高仓健曾试图请毕克为《铁路工人》配音,这部电影制作于1999,但由于毕克身体不好,他放弃了。

无论是和《阴谋与爱情》里的费迪南,《音乐之声》里的男爵,还是《卡桑德拉桥》里的张伯伦医生,毕克都是那么的迷人;在追逐远山的呼唤和快乐的黄手帕时,他是那样的冷漠和凝重。尚华曾经说过:“他的感情是即兴的。他当场抓住了他们。适当的限制是准确的,充满感情的。这是他的本事。没办法学。”

如果说邱岳峰的象征是罗彻斯特,毕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那么《逃离危险》成就了尚华和丁羽。看过《脱险》的人恐怕都没有被吵闹的指挥家和画家嘲笑过。略带神经质的乐队指挥出场的那场戏,语速很快。有了这部剧,尚华的血压一度升到180,晚上睡觉还记得指挥的面部表情,想象他的情绪。另一方面,丁羽工作缓慢,而且做得很好。他的嗓音条件并不出众,也不油腔滑调。配角不计其数,主角却屈指可数。当尚华和他玩的时候,他一遍又一遍的陪着他。当他慢慢抚平自己的台词时,他变得情绪化了。尚华说,一段录音,丁羽讲完了,录音师用力拍了一下桌子。经过反复排练,丁羽本人一直不满意,直到录音师忍无可忍地说:“我的手都肿了!”

丁羽的代表作有《帅哥》中的卡尔、《商队》中的莫汉、《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冷心》中的恶魔胡安、《加里森的敢死队》中的黄毛、《追捕》中的阴险的长冈。

制作单位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厂成立于1955,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翻译制作有限公司”。常颖是中国翻译电影的发源地。前身为东北电影公司海盗团,常颖翻译了新中国第一部翻译电影《普通士兵》,随后诞生了数千部优秀的翻译电影和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舞台生活(美国)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79。

舞台生活(美国)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79。

《永恒的爱》(巴基斯坦)1980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妈妈的生日》(日本)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81。

《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82。

金奖(菲律宾)1983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花间之恋》(日本)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84。

Frances(美国)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1985。

上海电影拷贝厂上海电影拷贝厂成立于1,1,957年4月,由近十家电影制片厂改组为合资公司。经过多次改制,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这是中国翻译外国电影最好的专业基地。其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团队,成立于1949 116十月。最初的翻译团队设在江西路福州路汉密尔顿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基本成员只有组长陈叙一和翻译陈娟、杨凡;翻译导演、寇;演员姚、张、陈、,以及十多名音响师和放映员。

上海电影译制厂,在译制电影这朵奇葩盛开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摧毁了这座文艺之园,译制电影自然难逃凋零的命运。十年寒流肆虐。外国电影成了“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幸运的是,翻译家们凭借着当时所谓的“内参片”,依然可以安静而谨慎地从事翻译电影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座铜像》等一系列阿尔巴尼亚电影被翻译成中文。《简爱》、《红领巾》、《鸽子》、《断蓝桥》、《巴黎圣母院》、《老姐的复仇》、《随机收获》、《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被悄悄翻译成中文。墨西哥的叶塞妮娅(1977),意大利的佐罗(童訾荣与佐罗,一个假总督),法国的黑郁金香(原译为黑马丁花,但由于欧洲郁金香的特定历史原因,又译为黑郁金香。《童与两个哥哥》、法国《脱险》、美国《爱德华医生》等优秀影片被翻译成中文,受到各界喜爱。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狩猎》获得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安重根《杀死伊藤·博文》获得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啊!叶脉灵获得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大逃杀》获得文化部优秀翻译奖。

《黑郁金香》获得广电部1985优秀翻译奖。

斯巴达克斯获得1986和1987优秀翻译奖。

谜中之谜获得1988优秀翻译奖。

梅菲斯特获得1988优秀翻译奖。

《随心所欲》获得1989-1990优秀翻译奖。

追求铁证获得1991优秀翻译奖。

《国际少女》获得1993优秀翻译奖。

逃亡者获得1994优秀翻译奖

《真实的谎言》获得首届中国电影观影奖1995优秀翻译奖。

《失落的世界》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观影奖1997优秀翻译奖。

诺丁山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观影奖优秀翻译奖1999。

《哈利·波特与密室》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金像奖2002年度优秀外语片翻译奖。

《爱有天意》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观察奖2003年度优秀外语片翻译奖。

《翻译风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影观察奖2004年优秀翻译奖。

《惊涛骇浪》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金像奖2005-2006年度优秀翻译奖。

《功夫熊猫》获得了2007-2008年第13届中国电影观察奖优秀翻译奖。

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为电影配音的机构。1954年,八一厂为了满足军事行动、训练和科研的需要,开始翻译主要来自前苏联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了超过140部电影。

196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翻译外国故事片。到20世纪90年代初,它已经翻译了内部参考电影,如崔迪肖春,山本五十六和啊!《海军》《海战日本》《巴顿将军》《罗宾汉》《阿尔弗雷德》《莫斯科之战》《敦煌》等30余部(以上部分影片未上映)。

从1994开始,是八一厂电影翻译的辉煌时期。* * *翻译了40部外国故事片,翻译质量逐步提高。《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断箭》、《龙卷风》、《空中灌篮》、《拯救大兵瑞恩》、《揭秘西点》、《U-571》、《珍珠港》、《魔戒:《指环王:护戒使者》》、《魔戒:《指环王:双塔奇兵》》、《魔戒:《指环王:王者归来》》、《公主日记》和《前传三部曲:克隆人的进攻》。前传三部曲:希斯的反恐精英,国宝,长约,小象,加勒比海盗1-4,误入歧途,希望与荣耀,女王,* * *无罪,火线战士,黑客帝国2,3。

八一厂译制电影获奖名单是:

《阿甘正传》1996获得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语片翻译。

《拯救大兵瑞恩》获得1998的“中国观影奖”外国电影优秀翻译奖。

U-571获得2000年华表奖外国电影优秀翻译奖。

2002年,《珍珠港》获得第八届中国观察奖优秀翻译奖。同年获得第22届金鸡奖最佳外语片翻译奖,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一部电影同时获得两个国内奖项。

《烈火雄心》获得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者奖提名。

北京电影制片厂翻译部从1973开始创作翻译电影,成为中国四大翻译制片厂之一,翻译了许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电影,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瓦尔特守泽拉耶沃,桥南斯拉夫1973,山村女教师,小火车站越南1973,玛利亚墨西哥,沸腾人生罗马尼亚1977,大象音乐会苏联1977。

北京电影翻译厂成立于2012,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翻译制作部门。

中影股份翻译中心自中影集团成立以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名存实亡,于是中影集团于2003年在北西厂设立了翻译中心,翻译的《亚瑟王》于2004年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十一届)优秀翻译奖。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翻译中心2011随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印务分公司翻译中心也成立了。

近年来,中国电影翻译中心被中国电影公司指派翻译大量外国大片。

为纪念中国电影翻译65周年,其他电影频道于2月314日22:00播出《中国电影翻译之路上的永恒魅力》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