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官渡古镇的历史演变
高盛的船被系在岸边,因此这个洞穴被命名为“官渡”。
官渡古镇最早的寺庙是唐代修建的土主庙和宋代的和卓寺。
土主庙主殿体量较大,前廊后楼,斗式七檀木梁结构,尤其是主殿檐下的清式九步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伟,富有美感。
Hojoji个子不大,但是很高。
斗拱给出45度翼拱,装饰性丰富。
立面檐口装饰豪华,明式檐口通过雕刻装饰双凤,檐柱顶部用木雕麒麟装饰,梁的四角雕刻成凤凰形状,仍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渡六寺之首的妙湛寺,始建于元二十七年(1290),于1295年落成。后来因洪水而坍塌,于1325移至现有古镇中心。
寺内东西各有两座13层实心方砖塔。
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岸线逐渐后退,官渡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老的寺庙建筑逐渐陈旧破败,有些甚至已经被拆除。著名的金刚宝座塔也下沉了一米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
2001年4月,官渡古镇文物抢救工程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级投入巨资,将1350吨的金刚宝座塔提升2.4米,重修庙占寺、西塔,修复夫子庙、武庙、霍卓寺、土主庙、观音寺、、下峡。
镇上的传统房屋也在有计划地翻新。与此同时,民间文化活动和传统小吃逐渐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规划之中。
昆明有着永恒的神秘。
那就是隐藏在两三千年前灿烂青铜文化背后的古滇国。
但很少有人知道,昆明还有一个永恒的奇迹。
一万年前,滇池周围就出现了属于新石器文化的“贝丘”,而这些遗址的集中地,就是今天滇池地区主要城镇的所在地,这是人类一万年文明的奇迹。
官渡古镇是这一传承的活遗存。
千年风雨,让这座古镇历经沧桑;奇迹让这些国宝再次辉煌。
古时候,官渡人用糯米拌泥,在螺蛳壳堆上建造了一座重1.350吨的“金刚塔”。
现代官渡人用科技手段抢救国宝古迹,还原了“古有渔灯渡,螺蛳峰峦,月映月台,杏园放羊”的古典人文魅力。
站在昆明官渡的古街上,环顾寺庙的阁楼,闻着它甜美的风铃,仰望着即将展翅飞翔的金鸡,抚摸着双塔的身影,不难感受到这座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抢救和恢复古镇遗迹,有着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感,* * *耗资7000多万,正是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些先辈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官渡古镇有很多古迹。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云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这里已经是滇池东北海岸的主要集镇和交通枢纽。
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因为靠近滇池,祖先以捕食蜗牛为生。长期以来,蜗牛壳堆积如山,古代称之为“涡洞”。许多现存的古代建筑都是在这个新石器时代的北丘文化遗址上建造的。
宋代以前,设立渡口,渔船和过往的官船在此停靠,然后乘轿子或骑马进入昆明。
因此得名“官渡”。
元代昆明为同郡,明清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的集镇。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唐、宋、元、明、清的巫山、柳寺、齐格、八庙等众多景观。
“金刚塔”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金刚宝座石塔。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至今已有546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现,在这个整体提升2.6米的巨大工程中,当时并没有水泥。古人为了建塔,用蜗牛壳拌黑粘土夯实,然后铺上几百根沙松桩并固定,再用糯米和糯米汤拌红土做垫层,一块块垒起塔石。据说官渡古镇的糯米全部集中用完了。
除金刚塔外,还有10多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妙湛寺东塔、土珠寺、霍卓寺、温明亭、魁星亭、观音寺、凌云亭、古戏台、三圣宫、燃灯寺、古武寺,以及数百处保存完好的“一封四合院”民居,形成了繁荣的集镇,古称“小云南”。
官渡的由来,据《创建妙湛寺碑文》记载:“离滇城二十里有郭跃虫洞...村中士大夫游赏渡口缆车,陶陶忘返,命谓官渡。”自元代以来,官渡成为官员、商船和渔船的繁华渡口,许多熙熙攘攘的船只都聚集在这里。
每当夜幕降临,渔火被点燃,灯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耀。
官渡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渡建起了寺庙宝塔,文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滇池边又一独特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