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文明、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信息。

人类文明简介

人类文明史是从文字发明开始的,最早的时间也不过七八千年,只占人类历史的1%。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并逐渐积累传承下来的。换句话说,历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起源于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比如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史前时期,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比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生活在大约40万到50万年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第二,各种人类文化因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而以不同的方式进退。史前时代有许多强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已经灭亡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独霸一方。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以逐步前进,创造出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步的合作力量,但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本性。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除了蚂蚁和老鼠之外,所有的生物都不会自相残杀,而人类是残忍的,个体之间的杀戮是不够的,会和自己的亲人争斗,甚至会建立民族之间的攻守同盟,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人类文化应该相互支持,在合作中进步。他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一位学者曾经分析过,人类是弱小的动物。他们从小就需要父母的保护,长大后没有自卫能力。他们身体虚弱,指甲不硬,牙齿受小嘴限制。他们不会爬树,也不会飞。但是,从经验中,他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在群体中才有生存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对家庭,对乡镇,对国家有着温暖的忠诚。但是群防并不安全,更需要用脑力制造武器。所以要培养残忍杀人的能力。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大胆的抢劫杀人,群体可以横行天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越来越猛,人弱利多,互为因果。而且种族、语言、宗教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然而,有识之士和开明人士认为,只有和平共处,相互合作,人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人类的起源

人们对人类起源的真正答案只有100年前。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依据,所以化石是远古生物留下的遗迹或活动痕迹的一部分。发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体质、智力和器具的发展水平。从发现化石的地点,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他们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最为重要。一般动物的面颅骨比脑颅骨大很多;另一方面,人类的头骨比面部头骨大得多。与现代人相比,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区别可以说主要集中在头骨上。比如原始人的头骨就比现代人的厚很多。正是因为对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和身体发育水平,所以人类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完整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的一大成就。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利用人类化石作为探索人类进化史的证据。

人类的祖先出现在第四纪。起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在这种环境下,类人猿进化成了能制造工具和工作的人类。劳动使四肢骨骼发达,手能更好地创造一切,口腔发展语言,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人类的祖先直立人的出现,与其他仍然四肢爬行但不会用手、没有语言的哺乳动物有了很大的不同,成为了世界的主宰。

根据人类的体质及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几十年来,人类化石在世界范围内被反复发现,这使人类科学家能够了解人类的身体特征和文化发展。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例如猿人是如何成为古人的?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呢?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进行完整的解释,需要更多的事实补充。

世界上经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新人类”(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的、科学界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属于“古人”,1868年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类”。所以一般认为人类祖先只有十几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骨,从而让人相信40万年前就有人类祖先存在。

地壳在不断变化。从山上侵蚀下来的土壤和砾石最终沉积在海洋、湖泊和大海中,形成了深邃而广阔的岩层。海水上升到陆地,山脉侵蚀成平原,地球上活着的动植物随时可能被埋没在沉积物中,几万年后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可以识别出各个时期地球各个地区的生物演化。

地质时代可分为五个时期: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知道的地质历史事实最少,不像生命。直到古生代才发现现存的生物遗迹,但完全是低等动物和初级植物。最劣等的动物是三叶虫,还有很多珊瑚、海绵、水母。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最重要的时期,爬行动物身材高大,有盔甲保护。新生代是现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爬行动物永远消失了,只剩下鳄鱼、乌龟、蛇和蜥蜴。这个时候,哺乳动物非常活跃。

直立人出现在地球历史上大约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所以有人称第四纪为“精神世代”,因为它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是动植物世界。其次,第四纪冰川作用强烈,在地球表面留下了许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着动植物的分布。当冰河时期突然降临地面时,以水果为食的猿类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经常被饥饿所迫,只好剥动物的皮做衣服。寻找洞穴和栖息地;钻木取火可以烹煮食物,赶走野兽。经过几次冰河期,人类的智力有所提高。古人类的文物主要是自制工具,基本都是石头做的。古代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器简单粗糙。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艺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动力。石器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大多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是河床鹅卵石,先是锤打,后是研磨。到冰河时代结束时,新石器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的石器完全是靠打磨制造的,凿出了很多有孔有环的石器,包括斧、石刀、石凿等。这一时期,陶器已经发展起来,农业工具也开始出现,还有原始的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后,约公元前4000 ~ 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进入铁器时代,铁被用作犁。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的,而不是完全分开的。

古代人类起源于哪里?这是一个争议多年的问题。有人说它起源于中亚。比如著名的考古学家R.C.Andrews和地理学家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中亚,然后迁移到各大洲。原因是中亚是人类家畜的起源地,如骆驼、狗、牛、羊、马等。既然适合高等动物生存,以动植物为食的人类也必然起源于此。同时,中亚位于各大洲,地势最高。世界其他大陆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下,仅亚洲大陆平均海拔就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大洲相连。所以说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于各大洲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该是在湿润的亚热带。对农业起源有杰出研究的卡尔·绍尔教授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早发迹的地方。泰国的考古发现和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讨论需要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一个满意的解释。

我们所知道的原始祖先数量很少,分散在一块土地上。当人口增加时,他们四处迁移并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而言,地球表面有很多海峡,阻隔了大陆之间的交通。但如果海平面下降90米,很多海峡可以变成大陆桥,方便人类交流。最著名的大陆桥包括白令海峡、多佛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其他包括连接非洲的西西里海峡、连接朝鲜和日本的马海峡、连接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连接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托雷斯海峡、连接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如果,在第四纪,这样的海峡在冰川期退缩,海平面下降,成为连接陆地的陆桥,对人类祖先的四向迁徙是有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人类祖先通过大陆桥向四面八方迁移,扩大分布。由于地面自然环境不同,温度、降雨量、日照等的差异。,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和人体形态的发展,世界上各个种族已经分化。比如黑色素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肤下的血管、神经、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照射。长期生活在非洲赤道的人都变成了黑人。他们的头发是卷曲的,遮住了头,起到了隔热的作用。而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人,鼻子又高又窄,使得冷空气进入气管和肺部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身体比热带居民强壮,肤色比热带人浅。在古代人类中,交通并不容易,他们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种人群长期生活在隔绝的地理区域,在体质上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这些特征代代相传,以至于人类进化成了地面上体质差异明显的各个种族。

人类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文明和300多年的工业文明。那么,未来会进化成什么样的新文明时代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由自然控制的发展体系。人类的生命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狩猎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积累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发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直接以自然物作为人们的生活资料,人们开发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

农业文明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发展体系。人类对自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约一万年前),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科技成果开始出现: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等。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可以使自己需要的物种生长繁殖,不再依赖大自然提供的现成食物。自然力的使用已经扩展到许多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铁制农具使人类劳动的产品从“给予和接受”变为“主动”,经济活动开始积极转向生产力发展领域,开始探索获得最大劳动成果的方式方法。

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发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深刻的环境危机。特别是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分析和实验方法兴起,自然开始受到“审问”和“拷问”。此时科技和教育突出了对经济的推动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教育和科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力。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技武器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蒸汽机、电机、计算机、核反应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树立了“人化自然”、用工业武装农业的新丰碑。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征服自然的物质活动上。此时,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成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功能因素。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生态文明是“社会记忆”的第四位

阶段文明是以高度发达的知识、教育和技术为基础的文明,强调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展览的基石是,很明显,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和人类经济社会互动和共同发展。

就能够继续发展。因此,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再是单纯的发展。

展体系,而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体系。因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普遍的复杂系统

而且是一个开放的进化系统,它的进化是建立在继承以往文明所有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的,所以生态文明也包括。

人类文明历次成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都直接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这是对工业文明的牺牲。

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反思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对现代生态文明的深刻发展观。

改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类通过积极的科学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性调节作用。

控制能力,预见到自己的活动必然带来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随时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类文明起源于古老的南极。

人类文明从何而来?近日,俄罗斯《真理报》独家披露,最新研究发现,地球人类的文明可能起源于数千年来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这一发现甚至得到了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支持。

爱因斯坦:南极可能存在史前文明。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爱因斯坦和许多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爱因斯坦认为,一万多年前,北极不在北极,而是在今天加拿大的北海岸附近。南极不在南极,而是在温带。当时温度气候适宜的南极大陆可能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地壳逆时针运动,北极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南极漂移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气候突然变得异常寒冷,大陆被冰雪覆盖,南极文明消失了。很有意思的是,持有这种观点的远不止爱因斯坦一人,还有很多和他持类似观点的科学家——人类文明可能起源于古老的南极。

古代地图是鸟瞰图。

这不是神话:古老的地图揭示了南极冰层下的秘密。

据《真理报》报道,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持有这一观点并非出于哗众取宠或猜测,而是有相当多的证据。

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极大陆可能存在史前文明的观点被反复提及,许多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冰雪,其中一张不可思议的古代地图加强了科学界对南极的思考。1840年,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馆长哈利勒·埃德海(Khalil Edhai)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Topca Bi Palace)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发现于18世纪初。好像是临摹的。在地图上,除了地中海地区,美洲、非洲等其余地区变形严重。当科学家对这张古地图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实际上是从空中鸟瞰的,看起来像是阿波罗8号飞船拍摄的照片的复制品。在这张地图上,美洲和非洲变形的轮廓与阿波罗飞船拍摄的照片完全重合。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古地图还描绘了南极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这与1952年用回声测深仪绘制的南极冰下地形勘探图并无不同。古代是谁掌握了太空航拍的技术,对南极地形如此了解?南极洲曾经有人居住是真的吗?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始地图,它是由土耳其帝国舰队的皮埃尔·里斯海军上将于1513年绘制的。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南极洲被发现前差不多200年就被标注出来了,他画的南极也不是冰冻的。根据他在地图页边空白处的解释,他参考了更多更古老的地图绘制了这幅地图。1949期间,英国和瑞典南极代表团对这片位于世界最南端的大陆进行了彻底的考察,走遍了这片覆盖着厚厚冰层的大陆。结果南极大陆与Reiss绘制的地图吻合较好,重要地标误差仅在0.5经度以内。这个精度已经领先当时的技术200多年了,直到1735年,人类文明才能够再次以这样的精度绘制地图。问题随之而来,到底是谁描述了南极?南极在冰冻之前是什么样的?显然,在1513年,有一个比当时更高的文明,准确地描述了比1513年早很多年的这片雪域。他们是谁?是不是我们地区文明之前的古文明?

听说6000年前南极洲没有冰雪,很神奇?

雷耶斯地图上南极洲的整体形状和轮廓与现代地图上呈现的大陆非常相似。南极洲靠近大陆中心,离现代地图显示的地方不远;海岸周围的山脉让人想起近年来在南极洲发现的许多山脉。河流发源于这些山脉,蜿蜒流向大海;每条河流都遵循非常自然和可信的排水模式。这说明在绘制最早的南极地图时,这块大陆的海岸还没有被冰雪覆盖。然而,今天地图上显示的南极洲内陆已经完全从河流和山脉中消失,被冰雪覆盖。1532年,奥伦提乌斯·菲那努斯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绘制了另一幅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明了南极的河床。1949年,贝尔达海军上将率队远征南极罗斯海,发现地图上费瑙斯标注的河床与现场场景非常接近,一一对应。在这些河床中,有许多由河流带到南极的中纬度细粒岩石和其他沉积物。后来,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这些沉积物,发现它们有60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6000年前,南极冰川期温暖的时候,所有的河流都是流动的,植被茂盛,生机勃勃。费诺厄斯的地图清楚地证实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在冰雪完全覆盖之前,人类就已经来到南极洲,甚至定居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最初绘制南极地图的人应该是生活在非常远古时代的南极人。

三种猜测:南极史前文明消失之谜

基于此,我们能想象南极大陆在一万多年前是温带吗?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甚至堪比18世纪的科学水平。那里的人们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他们带领舰队,穿梭于海洋和大陆之间。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智慧和奇迹带到了蛮荒落后的大陆,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接触的桥梁。然而,这个文明怎么会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不留痕迹呢?基于此,科学家提出了三种推测:第一,可能是地壳突然发生变化,引发了巨大的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也淹没了曾经传播文明的王国和人民。此外,一些科学家认为,南极的史前文明并没有完全消失,或许是因为地球气候的变化,南极大陆逐渐被冰雪覆盖,史前文明被厚厚的冰层永远埋葬了。第三种可能是这个文明仍然存在,他们可能把自己的先进知识传播给了埃及人或者塞穆人。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生长的森林生物的总称。这里主要是森林资源,包括森林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森林中的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适合国家规划的林地。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它不仅能为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珍贵木材和原料,还能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物。更重要的是,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预防和减轻旱涝、沙尘暴和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也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喂养着各种鸟兽,生长着各种珍贵的树木和药材。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树木和林地,以及依靠森林、树木和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树木和竹林;森林: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开发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覆盖地球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大自然拥有的一笔巨大的、最宝贵的“绿色财富”。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为38.6亿公顷。针叶林占总面积的1/3,阔叶林占总面积的2/3。目前世界森林面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减少,每年约为11.3万公顷。

森林资源的数量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森林所有权和森林生产力的状况。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指标主要有: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森林生长量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生产年鉴(1985)的数据,全球森林面积约为40.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0%,木材蓄积量为31000亿m3。我国森林面积为1.1.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2%,木材蓄积量为1.26亿m3,人均森林面积为0.1.2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8%,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65438。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扩大森林资源,改变林业的落后面貌。

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以下简称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首先引起了工业化国家的重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促使全社会关注和应对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阐述了农药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这本书的警告,美国政府开始调查剧毒农药问题,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保局,各州相继通过法律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农药。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年6月6日,由联合国主办,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1],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是环境保护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出席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始于1972。北京成立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三废治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河北省所属沙城农药厂官厅水库污染问题,促成中国颁布法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成立了国家建委下属的环保办,后改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国家环保总局。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环保局(处)。并设立环境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中心12369,接受群众对环境污染事件的举报。

政府环保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大)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政策,鼓励发展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首先,土壤被破坏了

据参考消息,110个国家(共10亿人)的耕地肥力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度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光秃秃的土地变得脆弱,无法抵御长久的风雨侵蚀。有些地方每年的土壤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粉尘的落下,到处喷洒泥浆,到处倾倒有害废弃物,这些一般都是对土地不可逆的污染。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是对全人类的严重威胁。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测,海平面将上升,许多人口密集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区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部分岛屿)将被淹没。气温上升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据预测,1990-2010年,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耗将翻一番,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耗将增长50%-70%。因此,应该加强西方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节能技术转让进程。特别是,我们应该使用经济激励措施,使工业家能够开发技术,以提高工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面积变得越来越小,导致成千上万的物种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灭绝会导致很多可以用来制造新药的分子消失,也会导致很多可以帮助农作物克服恶劣天气的基因消失,甚至引发瘟疫。

第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近几十年来,热带国家森林面积减少也很严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消失了150万公顷的森林。按照目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将再也见不到一棵树。

动词 (verb的缩写)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地区将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努力保护它。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就连地球上最后一个大型自然生态系统——冰盖也受到了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重金属和有毒产品集中在整个食物链中,最终会威胁动植物的健康,导致癌症,削弱土壤肥力。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有21个大城市,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挤、水污染、卫生条件差、不安全——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张也破坏了自然区域。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该被视为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区的污染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依靠蛋白质为生的穷人正面临饥饿的威胁。鱼类中富集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可能会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世界上60%的人口拥挤在离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拥挤的人口使这些通常脆弱的地方失去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大多数大城市的空气中含有许多来自供暖、交通和工厂生产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公民的健康,并导致许多人丧生。

X.极地臭氧洞

虽然人们已经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但每年春天,地球两极上空仍会形成一个臭氧洞。北极臭氧层流失20%到30%,南极臭氧层流失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