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祥云纱?有哪些缺点和优点?他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薯莨纱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永乐年间(约15世纪),广东就开始生产并出口。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初,几百年来,薯莨纱一直由人们手工制作。中国第一家生产薯莨纱线的工厂是广东佛山的贡吉隆丝织厂。20世纪3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薯莨纱是工厂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老用户。建国后,根据丝坯不同,称为祥云纱(纱织)和薯莨丝(平纹)。后来由于烘干山药用的丝坯种类不断发展,统称为山药丝或祥云纱。

薯莨纱其实就是一种表面涂层处理的小提花丝。这种涂层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科植物薯莨的汁液,其主要成分是多酚和单宁,它们容易氧化和变性产生凝固。越人用薯莨汁染织物和皮革由来已久。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孟茜痹谈》中记载:“本草中对薯莨(薯莨)的含量没有详细的评述。今天南方很多地方,皮肤黑,肌肉红,像何首乌。切开它,它像槟榔一样红白相间。有赭石一样红的汁液,南方人用染色的皮革做靴子。”薯莨的样子很像乾隆皇帝爱吃的荔浦芋头,于是刘用薯莨冒充荔浦芋头,让乾隆年间的老人着实苦了一回,再也不让荔浦芋头进贡朝廷(见电视剧《宰相刘》)。

山药加工时,用薯莨的汁液作天然染料,生丝反复浸染,得褐色半成品,再在一面涂上富含铁的黑色塘泥,暴晒在烈日下。泥中的铁离子等生化成分与薯莨汁中的单宁酸充分反应生成黑色的单宁酸亚铁后,抖落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发亮的香纱布。黑色成分是亚铁鞣酸,棕色成分是氧化鞣酸。具体生产过程如下:

坯丝→煮练→浸泡山药汁→烘干→多次重复浸泡烘干过程→煮练→多次清洗山药汁→再次煮练→多次清洗山药汁→再次煮练→晒干→泥化→清洗→晒干→铺雾→拉幅→组装。经处理后,织物的厚度增加了约30%,重量增加了约40%。当时山药山药的价格相当于棉布价格的三倍左右,属于那个时代的中高档产品。在古代,薯莨每根山药要12两白银,是比较贵的纺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