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在哪里?
山西晋南,一个辽阔富饶的地区,位于黄河中游。东临中线的严谨,西临吕梁的险要,南临黄河的护城河。一条汾河穿境而过,从古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开始,这里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平阳、徐霞、虞书封唐朝等传说,一直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关注。几十万年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探索。
第一,二十世纪的收获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汾河以东7公里。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文物调查中发现的,是一个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与临汾地区文化局合作,为了寻找历史上夏朝的痕迹,发掘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共同居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陶寺文化得以建立,在9座早期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陶、木器和玉器。其中,彩龙板、陶鼓、石编钟、木制谷仓形器皿、鸽子豌豆形器皿、玉器、玉祁(圭)、玉壁、玉琮等都是可能代表君王地位的礼器。此外,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文字。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也确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尺度,让陶寺文化的曙光越来越耀眼。6月1988+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近年来的收获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夏文化讨论的不断深入,虽然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的探索相距甚远,但从1999年到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临汾市文物局的考古研究发现了陶寺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 200年),学术界的目光再次转向陶寺。陶寺中期,已确定北、东、南三面城墙,城址平面为圆角矩形,方向为315,即西北偏45。内路北墙与南墙之间长度约1800米,城宽约1500米,城面积约270万平方米。此外,两座南墙之间的中期城镇面积约为65438+万平方米,陶寺文化中期城址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
2002-2003年,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五科技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列入“聚落反映社会组织”子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布局进行了发掘。我们确定陶寺文化早期遗址(约公元前2300-2100年)在陶寺中遗址东北。早期城址南北长约1000m,东西宽约560m(Q4至中梁沟东岸),面积约56万m2,方向角315。
早期遗址的西南社区是一个住宅社区,总面积约为65,438+0.6万平方米。发掘了一批面积稍大的夯土建筑,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这里的建筑比较密集,房子周围都是垃圾坑和坑,居住环境比较差,档次好像不是很高。然而,大规模(300平方米)的基坑施工方式,相对优雅的白灰屋表面处理,最大的单屋或双联屋,浅半窖白灰面,小区垃圾坑里飘出的珍贵米粒,都表明这里的居民不是普通平民,更有可能是上流贵族。
陶寺城址早中期,宫殿位于城址中南部,约5万平方米。我们在陶寺城址早中期天然土坯台基北缘和护城河IHG9南岸清理出宫殿区附属建筑的夯土台阶IFJT2,为陶寺文化早期。夯土台阶IFJT2宽7.9,深7.5,南高5.8,北高0.6 m,方向角130度。台阶顶部由12块大小不一的夯土板搭建而成。台阶表面有一个之字形坡道,坡道20度,保持良好的路面踩踏,从壕沟底盘到台阶顶部,进入核心建筑区。基坑IFJT2北端有一个缺口,平面上为“ӥ"-shaped”,缺口在北面以西,对应于北面海沟IHG9内底界面东西向布置的两个夯土墩,可能用来修建一座小木桥。两桥墩间距0.65,与缺口底部高差约0.7米。墩面有一个边长0.3,高0.5米的锅底柱窝,用来竖立木柱。陶寺早期夯土台阶IFJT2早在陶寺文化中期就已废弃,被宫廷建筑垃圾掩埋,形成路面净长7,残宽0.9-3,踏面厚0.02米的坡道。
此外,在清理北入口夯土台阶IFJT2上堆放的大量建筑垃圾过程中,导出了一大块装饰性加盖白石膏墙和一大块蓝色粉刷白石膏墙皮。同时也清理了一些普通居民区的稀世之物,就是宫廷垃圾。比如陶赞的人形,
脸盆、大玉黄、陶鼓碎片、绿松石碎片、红漆器、建材陶板碎片(瓷砖?)、尊形筘、环形炉等。这些奢华的遗迹证明,即使是这里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质量也是陶寺城址中最高的,意味着这里的建筑规格是最高的,居民的地位等级也是最高的。陶寺城遗址的宫殿区确实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陶寺文化晚期,宫殿区已不再作为宫殿区存在,而是被从事石器加工和骨骼加工的普通工匠占据,并且还呈现出强烈的暴力色彩。在已经不存在的宫殿区,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板和五层散落的人骨,IHG8是一座陶寺晚期的垃圾。数量最少的共约32具,以头骨居多,骨盆和四肢骨较少。人骨明显被肢解,不少头骨有钝边啄痕,其中被人为砍断的蒙面头骨多达6个。经我院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多为中青年男性,在同一条垃圾沟底还出土了一具35岁女性的完整骨骼,被肢解致死并遭受性侵,其阴道内插有一只角。这条沟里有大量的骨箭,以三角形为主,杀伤力很强,大部分都断了。有些骨针、骨锥、石头应该和骨器的制作有关。
在早期城址外的东南部和中城址内的东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坑区。该坑长约100米,宽约100米,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在这个范围内,有密集的凹坑,主要是方形凹坑或圆角矩形凹坑。大多数坑都有螺旋形斜坡向下延伸到坑底,有些坑是锅状的,底部有几块大石头。大坑边长约10米,深4-5米,体积约400立方米。小的长约5米,深4-5米,体积约100立方米。
我们在陶寺镇西北角钻了一个陶寺文化中晚期的墓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大、中、小墓,分布密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900年)才有小型墓葬。
中期墓M22墓坑呈圆角长方形,开口长5,宽3.65米,底长5.2,宽3.7米,底距地表深度8.4米,口距地表深度1.4米,墓深约7米。1在距离墓门1厘米深的填土中发现了年轻男性的骨骼,上半身后仰,下半身前倾。M22中央有一个陶寺晚期的大扰坑,直入木棺,毁棺上部大半。原来的棺盖板和红布棺盖都被扰动坑破坏了。在令人不安的坑底,有五个被丢弃的人的头骨,而墓主人的头骨仍然留在棺材内衬的尸体床上。在扰坑底部的西坡上,还残留着被拉下的棺盖,伴随着棺内的玉器1、玉碎片1、玉饰、绿松石镶件等20余件随葬品。M22棺为全木发掘的船形棺,长约2.7,宽1.2,残高0.16。-0.3,厚度为0.03米..墓中棺椁周围随葬品无扰动痕迹,已出土随葬品72件(套),其中彩陶8件,玉器工具18套,骨镞8套,漆木25件(不含玉器漆木柄6件),红稻草2件,猪10头,公猪65438+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