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个地级市是如何产生21个状元和22个宰相的?

状元和宰相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地位较高的存在,他们往往是学者和官员的最高荣誉。总的来说,这些人比较分散,但福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却产生了20多个顶尖的学者和总理。这个地方叫莆田。

莆田,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目前名气不是很大。提起莆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莆田是一块有着繁华脉络的宝地。如果说状元都是文艺明星,那么莆田就是一个明星云集的地方。

数据显示,自唐初至清末,即科举制度存在期间,莆田共有2485名进士,其中状元21。要知道,古代的读书人很厉害,很多人都称他们为“大师”。即使是低级的举人和秀才也比进士很了不起。就算是读书人也看得出来,县令不下跪,自己的世界不纳税。举人和进士就更厉害了。

其中状元站在了科举之巅。自从武则天开创武学以来,科举考试就被分成了文学和武学两条不同的道路。古往今来,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883个,其中中国状元599个,武术状元284个。这不到1000人里,莆田占了21,非常了不起。

而这些站在科举顶端的人,也在中国历史上记录下了家乡的名字。

吴有12个状元、宰相,南宋有4个,分别是、蔡、叶、陈,明代有3个,清代有5个,分别是吴泰来、康、黄振邦、、周,这似乎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有关。当然,宋代状元也可能与重文轻武的风气有关。

文学冠军的数量是九个。与吴状元不同,文学状元主要集中在宋代。宋代有五人,分别是徐铎、、陈、吴、黄公度,元明各有两人,分别是元代的林、,明代的林桓、柯谦。

事实上,除了这21人,同样来自莆田的徐夤也获得了头奖。但当时梁的曾祖父朱温认为他的《几何寿赋》中“一帝五帝不死”那句写得不好,似乎是对他的影射,就改了。然而,傲慢的徐夤宁愿不做官也不愿修改自己的文章。

朱温很生他的气,一怒之下砍了徐夤的名声。因此,徐夤不在莆田状元之列。

与状元相比,莆田宰相主要集中在唐至宋时期,即唐代的、翁高,五代十国的翁成赞、潘成友、萧湘、陈,南宋的刘道道、黄、、、蔡京、蔡佑、和龚。

其中不少人既当了状元,又当了宰相,可以说是登上了学者的巅峰,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官员,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么,莆田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读书种子”?真的是因为天空中有文曲的星星在闪耀吗?

事实上,所有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自然和地理原因。莆田之所以能出这么多文人,跟当地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古代人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农耕。但由于莆田大部分是山区,面朝大海,可供耕种的地方很少。所以,人要活下去,就得想别的办法。除了去钓鱼或者做生意,有些家里有钱的人选择读书。

尤其是到了宋代,经济发达,商业活动频繁,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可以买得起书,买得起笔墨,买得起老师,甚至买得起县村的私塾。这样,会读书的孩子多了,自然能成材的孩子也就多了。所以宋代确实是莆田状元、宰相最多的时代。

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经商不便。钱少了,他们没有那么多钱发展教育,所以读书人的数量不如宋朝。

著名的蔡京、陈等人也出自莆田发展较好的宋代。

所以一个地区要发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如果人们没钱读书,学校就不会办好。而如果每个人都能上学不担心学费,那么当地的学校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