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在中国的大部分历史阶段都是默默无闻的。为什么近代两次崛起?
湖南省在中国的大部分历史阶段都是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但到了近代湖南,就大不一样了。最近王志刚的文章《湖南挺嚣张》是这样描述湖南的:
“近代以来,湖南突然登上历史舞台,群星闪耀,以天下兴亡为一。
从“无湘不成军”,到“中兴必同湖南”,再到“一群湖南人,一半近代史”,百年来湖南人才辈出。平定太平天国之战,湘军打垮了14诸侯和13诸侯,使他们相互顶礼膜拜。此后的每一次社会风潮中,总有湖南人站在风口浪尖,改革派有曾国藩、左、、胡林翼、魏源、郭嵩焘、谭嗣同,革命派有黄兴、蔡锷、宋。
如何解释湖南的这种异军突起?
1.古湖南:隶属湖北:湖南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地理位置长期不重要。
在湖北,西有大巴山,北有武当山、大红山,东有大别山,只有南面对湖南开放,相当于一个“N”形口袋。所以湘鄂情刚刚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唯一的出口就是沿着长江往东或者往西。在这样的地理形势下,湖北的地位更加关键:湖北北部的襄阳是进入中原的旋转门,而荆州则是长江上游,江南。从古代的军事地理位置来看,湖南的军事地位是从属于湖北的:占据了湖北荆州的兵权,也经常方便地占据长沙(潭州)。占领长沙的势力未必能占领荆州、江陵、荆襄,争得天下。南宋初,蒙古无力长时间进攻荆襄,于是试图进军云南、湖南,绕过湖北东进,结果不得力。可见湖北是最重要的位置,而湖南是附属地位。
二、湖南第一次崛起:广西种树,湖南摘桃。
教育投入的骤增,加上晚清湘军主导地方政治近40年,为湖南下一波人才储备和崛起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湘军士兵大多是农民子弟。事实上,湘军的崛起为近代湖南人跃上集体阶级提供了契机。这在阶级固化的晚清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