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清代晋商的历史
晋商俗称“山西帮”,又称“西商”、“山甲”。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利用山西丰富的特产如盐、铁、麦、棉、皮、毛、木、干烟等。长途贩运,设立销售号,在江南地区交换丝、绸、茶、米,转卖到西北、蒙古、俄罗斯等地。他们的贩卖、贩卖活动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最能与南方回民帮抗衡的北方金帮。虽然晋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兴起于明朝(1368-1398),至清乾隆(1735-1799),嘉庆(1799-1820),道光(65438)。特别是清代中期,晋商逐渐适应金融汇兑业务的需要,从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在咸通(1851-1874)时期,山西银行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外汇业务,成为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大的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了“北银行”和“南庄银行”两大晋商劲旅。
那么,曾经辉煌的“晋商”为什么最终走向衰落?有历史学家分析过晋商的性质,我觉得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晋商衰落的一些分支。
“纵观明清晋商,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当作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提供军事支持的工具;第二,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第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所谓晋商,作为政府执行财政政策和供给军饷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御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但晋商与封建政府的关系有多种形式,如明代扬州盐商,注册地在山西,不在安徽。关于明清时期晋商利润的封建化,我们知道,晋商虽然富有,但他们对实业的资本投入是个别现象,而且多在清末民初,没有出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大趋势,商业资本还停留在流通领域。
总之,明清晋商资本的运行方式与封建地主制经济结构是完全协调的,是一个环节,是为封建地主制经济服务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灭亡,“晋商”落后的封建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与时代的不适应。因此,它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