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有什么文化史吗?
金华建立已久,古属越国之地,秦人必取郡。自三国吴保定元年(公元266年)起,郡名东阳。后来定名为金华、梧州,或设县、州、道、州、道,或设特区、区。1985金华撤地设市。
金华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金华市的地形是两山一河。它位于于北山(金华山)和南山(仙霞岭的残余矿脉)之间,是“金衢盆地”中部最富饶的土地。金华北山双龙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峰峦叠嶂,参天大树,怪石溶洞,水石,风雾,溶洞奇观。尤其是“一水穿基岩,洞内引一片水上天”的双龙洞,“飞瀑垂下,洞内飞雪”的胡兵洞,“一洞落千里,一线光透天门”的朝真洞最为著名。还有港澳台同胞熟知的黄大仙祖庙。
金华的奇妙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在八翼楼题诗:“八翼楼风流千古,山川留后人。”水往南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易安的慷慨之歌,堪称巴戎楼的绝唱。元稹《登金华山》取“锦华山景与天齐,一路石阶。步步登高近清汉,时时回首低白云”来形容当年的北山风光。陈辽昂的《去金华道观》,孟浩然的《寄语道士》,苏轼的《睡在阳山》,王安石的《山桥》,都为金华的大山增光添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金华山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北山的三个洞穴。到了现代,郁达夫的《金华北山》和叶圣陶的《金华两洞》都写得娓娓动人,趣味横生。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宋庆龄、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过双龙。1996 65438+2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登上八幡楼,兴高采烈地写下一首诗:“乌江之水悠悠,易安之江飘流,万里之江比往日更好,八幡倾中华。"
金华有灿烂的文化和许多历史古迹。金华山是道教名山,双龙洞被称为“天上三十六洞”。也是香港、东南亚、北美黄大仙出生和培育的仙界,现存的黄大仙祖宫。太平天国宫殿是中国现存原貌最完整、壁画艺术最丰富、建筑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遗迹。还有天宁寺大殿、巴戎楼、法隆寺经楼、岳明楼、城隍庙、古城墙、游览亭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金华珍宝天下,名人辈出。如:罗、关修、、、、、宋濂、李煜。近代有黄、、、张、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吴晗、潘墨花、艾青、郎景山、、蔡等。他们的功绩和功绩在历史上是杰出的,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崇文重视教育,是人才的摇篮。金华人崇尚教育,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以“书香门第”、“耕读家风”为荣。新中国成立后,金华的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每年考上大专、中专的考生达5000至6000人,无论是录取人数还是录取比例,均居全省第一。成千上万的学生学业有成,分散在世界各地。在东阳,“百博士相会一城,千教授同乡”,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人才是金华的一大优势,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市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金华有悠久的历史走向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教育,也有地方个性、诗词戏曲,一代又一代出精品;文章,字画,有名家。金华戏剧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吴剧,是金华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唱腔简单粗犷、鼓乐丰富、武艺了得的艺术特色。从65438到0962,由浙江吴剧表演的断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