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的历史
小丁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四月竣工。
5月29日,1935,红军4团2连担任突击队,3连在2连后面铺桥。他们以英勇无畏、顽强机智、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在长征中再次取得了质的重大胜利。
泸定桥的每一根链条都是由867至977节铁环环环相扣,全部由熟铁锻造而成,每一根链条都又重又宽。桥的东西两端有桥台,都是石头做的,还有生铁铸的蚯蚓桩和卧龙桩。
用来固定链条。
观音西端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碑,桥东有御泸定桥碑。解放后,在桥面东侧修建了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从此,泸定桥名扬天下。
扩建泸定桥的原因:
清朝康熙年间,藏汉之间的物资交流通过渡船或滑索到达大渡河。有时及时过河是不可能的。大渡河两岸经常堆积货物,一些鲜活的食物(如野味、荤菜)因为无法过河而腐烂,频繁调动兵力也成为这里的障碍。
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统一全国,解决汉区到藏区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第一桥。经过一年的建设,该桥于1706竣工。
康熙帝取“泸水”(即大渡河原名“漠水”,康熙误以为是“泸水”)和“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叛乱)之意,手书“泸定桥”三字,并在桥头立御碑。碑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成为连接藏、汉的纽带,故名泸定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