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丽江古城有着独特的选址,其布局充分利用了山水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北临香山、金鸿山、猴山,东、南与开阔的平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的寒风,又面向东南光源,坐近西北。发源于城北香山脚下的玉泉河,分三溪入城,再分无数支流,穿街过巷,遍布全城,形成了“水绕家家门前,柳挂家家屋后”的诗画。街道不局限于整齐自由的分布。主街近水,小巷近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流、绿树、古巷、古宅相映成趣,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的审美魅力,被誉为“威尼斯为东主”。
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类型之一,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在布局、结构和造型上,丽江古城民居建筑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地结合了中原古建筑和白族、藏族民居建筑的优秀传统,并在建筑抗震、遮阳、防雨、通风和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的显著特点是没有统一的体,鲜明地表现出依山傍水、穷中取长、愚中藏巧、自然淳朴的创造性。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宋元时期(10 ~ 14世纪)曾是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分布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是一个梯形的广场,一股泉水从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小巷从广场通向四个方向,很有特色。白沙民居的形成和发展为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实用经济的有机统一。
举世闻名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其周边15座寺庙。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和教派并存的突出特点。现存于丽江白沙村大保吉宫的大型壁画《如来生生不息》,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数百尊佛像,体现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至今,丽江地区流传着一种象形文字“东巴”。这种纳西族祖先用来记录东巴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今天,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了2万多册东巴经典古籍,记录了纳西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数十种古代舞蹈艺术在内的名为《措莫》的东巴舞谱,是一份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丽江古城是保存完好的古城典范。建立在三山基础上的古城,与自然有机统一。古城内鳞次栉比的瓦房,四周青翠的青山,紧紧围绕着古城。城市里的房屋造型简单生动,装饰精致典雅,是纳西族文化和技术的结晶。古城所蕴含的艺术,来源于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凝聚着人民的智慧,是当地民族文化和技术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古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纳西族的繁荣和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依山傍水的丽江县,据说因形似大砚而得名“大砚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今天的纳西族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动,建造了自己美好的家园。丽江的纳西族一直很重视文学教学,很多人擅长诗歌、钢琴、书法、绘画。在古城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地方戏曲,业余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Xi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组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另一首丽江《洞经曲》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歌词的韵脚。丽江纳西古乐受邀在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由于乐队成员多为年过古稀的老人,因此也被称为“纳西寿星乐团”。
丽江古城历经800多年的繁荣,逐渐成为滇西北的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古城内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板、碑石,都渗透着纳西族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当地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魅力,展示了历史文化的深刻丰富内容。特别是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辉煌篇章。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将经济和战略重要性与崎岖的地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而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洗礼和沧桑,以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闻名于世。丽江也有古老的供水系统,纵横交错,精致独特,至今仍发挥着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