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考古
近年来,科技考古工作者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珠江口发现了明代沉船,并成功打捞出水。然后在渤海湾、黄海、东海进行水下沉船调查,仅在长江口就发现了500多艘不同历史时期的沉船。
中国科技考古人员还利用彩色红外航拍照片,揭示了北京长城现状、圆明园古建筑地基平面形态、河南北宋东京外墙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盘庚迁都河南安阳的生态环境原因。
在河南安阳殷墟遥感考古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TM(专题成像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质量,发现了一些新的殷墟遗址和墓葬。
我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工作者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与航空遥感相关的考古资料。从上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修建时,利用航拍照片分析库区古遗址、古墓葬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及墓葬区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的成功经验后,经过国外专家的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的航空遥感考古实践,我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和鲜卑日渐崛起,鲜卑人第一次进入中原后建立了北魏。公元8世纪以后,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骑兵所能到达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永恒的谜团。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辽阔,文物众多,加上茫茫沙漠,人迹罕至的艰苦条件,利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此外,农业遥感考古、古代水利工程遥感考古、古代洞穴遥感考古等。比如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古桑园遗址;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牯岭渠"遥感考古。
近年来,随着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遥感考古”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田野考古相比,遥感考古借助现代科技工具和技术手段,成为考古学家的“第三只眼”,帮助他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效率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推动考古研究和考古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