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的研究历史
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首次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到液晶现象。
植物生理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观察到苯甲酸胆固醇在热熔化时有两个熔点。
1888年,伦尼泽在反复确认自己的发现后,向德国物理学家雷曼求教。当时,雷曼建造了一台具有加热功能的显微镜来探索液晶的冷却和结晶过程,从此,雷曼的精力完全集中在了这类物质上。
《分子物理学》出版于1888,是他在这一时期材料物理领域知识的总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显微镜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晶体显微镜并加以使用。
D.20世纪的化学家Vorlander通过聚集的经验,尽力预测哪类化合物最有可能呈现液晶特性,然后合成得到这些化合物,从而证明了Lehman关于液晶的理论。
1922年,法国人G. Friedel仔细分析了当时已知的液晶,将其分为向列型、近晶型和胆甾型三类。
在1930-1960的G.Freidel之后,液晶研究暂时进入低谷,有人说1930-1960时期是液晶研究的空白期。原因大概是当时没有发现液晶的实际应用。然而,在此期间,半导体电子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使液晶能用于显示器,透明电极的图形化和集成液晶与半导体电路的微加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半导体工业的进步,这些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20世纪40年代,硅半导体被开发出来。利用N型半导体传导电子和P型半导体传导空穴形成pn结,发明了二极管和晶体管。在此之前,为了实现电路中从交流到DC的整流功能,要用二极管,为了实现放大功能,要用电子管。这些大而笨重的元件完全可以被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取代,它们不需要向真空中发射电子。只有在固体中,特别是极薄的薄膜层中,才能实现整流和放大的功能,从而使电子电路小型化。然后,通过光学加工技术实现包括二极管和晶体管的薄膜和超细电子电路图案。这种技术简称为光刻技术。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上述技术的进步对于在液晶显示器(LCD)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显示模式和驱动技术的发展,LCD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
1968年,就职于美国RCA公司的G.H.Heilmeier发表了一种采用DS(动态散射)模式的液晶显示器件。之后,美国企业首先开始了数字液晶手表的实用尝试。
一家瑞士公司制造了第一台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