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ppt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材以兴趣为主,侧重于历史人物的过程知识,对理论分析的要求不高。其编制符合初中生重视直觉感受、缺乏逻辑分析能力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中使用教师主导的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符合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是科学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电影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符合人脑的科学使用。科学证明,人脑左右半球是有分工的。多媒体教学可以结合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参与信息处理,同时刺激大脑两个半球,加快思维交流的频率。与传统的叙述方法相比,它更科学,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历史的作用是借鉴和启蒙,不是为了记住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件,学生也不是满载知识的书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厌倦于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较少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节奏紧、形象生动的特点,为教师灵活教学、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书柜,而是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他们可以品味生活,思考现实和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直观生动?
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文物图片、文献、历史地图、历史现象模拟动画、历史纪录片等各种信息。,使不可重复的历史现象再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情简单化,使平板的形象立体丰富。比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的时候,用多媒体做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两个视频片段和五张两岸科技、体育、文艺、商业、人文交流的照片。通过准确、真实、直观、生动的“读书”,缩短了时空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人、事、闻。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丰富有趣
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单一、僵化的接受式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对原本有趣的历史学科失去兴趣。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图画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娱乐活动、听讲观影等融入历史课堂。比如在讲述向人性的陌生人宣战的故事时,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神曲》的朗诵和《哈姆雷特》的片段,并在大屏幕上显示《最后的晚餐》。在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基于直接兴趣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情境?
精心创设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使学生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鸿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印象。以前仅靠老师的语言教学来营造历史场景,有点苍白单调。现在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以用图、声、情再现历史场景,非常直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更有利于形象和思维的融合。比如在讲全民抗战兴起的时候,我先放了一个卢沟桥事件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日军精心策划的突然袭击的情节和二十九军战士挺身而出保卫祖国的精神,然后我又放了几个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中国人民被日军蹂躏的痛苦场景。短短几分钟,学生们的爱国情结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多同学也表达了对当今中日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心灵受到了触动,使“教”和“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5.强动态?
改变事物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抓住人的注意力。从人的视觉来看,传统教学是静态的,不利于调动人的器官为学习服务,而多媒体演示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通过设定、Flash动画、影视等手段,化静态为动态,调动人的视听器官为学习服务。比如我在讲《解放者的魅力》的时候,就用动画把“三角贸易”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奴隶贸易的非人行为,体验它的残酷和野蛮。这种模拟使教师浪费的时间更少,学生可以兴致勃勃地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节奏紧,容量大?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经常陷入板书,描述学生看不到的人和事,解释学生无法理解的概念。结果他们只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别提学生能力的培养了。比如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门课内容庞杂。利用多媒体提前准备好板书、法律资料、图像、电影、音乐等信息,不仅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还将老师们费尽心思描述和讲解的人、事、概念以直观、简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知识容量,加快了课堂教学速度。
?七、美的艺术?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撬开智慧之门的杠杆。但由于教师字体、时间、黑板的限制,传统教学都是草草涂鸦,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的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板书。字体美观适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布局。这种醒目、美观、生动、合理的板书能使学生形成视觉愉悦,享受美,有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习。同时,教学中穿插的精美画面和高雅音乐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一些错误倾向。
首先,要避免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忽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倾向。
多媒体历史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感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重复使用多媒体,忽略了自己的粉笔和一张嘴,忽略了老师自己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这样,课堂上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尽量睁着眼睛盯着面前的屏幕,老师只是要说说,支持一下。一般他们只是重复屏幕上的内容,稍微好一点的,然后是相关的内容。最糟糕的是,老师的存在因为大屏的存在而变得多余。动手的话,点点鼠标就行了,而且,手好像是多余的!这样,老师自己的角色就被隐藏了,这个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指导,而是变成了机器的主人。师生互动少,直观刺激多。原有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的过度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逐渐麻木,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削弱或取代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盲目接受。
其次,要避免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态多彩、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历史课件和网络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是其特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很少去思考这种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事实上,片面追求生动、形象,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生动、声音多变的形象上,从而弱化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老师制作的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吸引学生。但容易以主持人自居,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本身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体会不到历史思维的乐趣,感受不到历史情感的影响。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外行看热闹”。兴奋过后,学生们记住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恐怕老师自己也不确定。因此,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生动形象的做法都亟待纠正。
最后,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避免向学生收集过多知识而忽视信息素质反馈的倾向。
就历史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有着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内所能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限制,而不要超过它。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知识传递的快速性,使得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很容易盲目增加知识的容量,而不顾不同学生理解和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思考和联想的空间。结果,学生接受了太多的信息,造成了“崩溃”。而且目前历史片、资料、图片不计其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果不认真选材,一味罗列,很容易误导学生,自食其果,事倍功半。应该尽可能避免这些情况。?
总之,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让古老的历史学科借助先进技术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