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大家都知道的胡同有哪些?
虽然北京的胡同大多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但也有斜街。
北京最长的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的赵邓禹路。太平桥街继续往南到复兴门内大街,通格林路往南连接宣武门西街。一条曾经是北京西部重要水道的街道,连接着北京最长的斜街。
转弯最多的胡同
拐弯最多的胡同是九道湾,叫九道湾,但是有20多个弯。现在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巷,分别称为九道湾东、西、南、北、中五巷。
城西九湾胡同有13弯,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条。
西城区还有一条九道湾胡同,不过现在已经改名为白带胡同。其他地方的九湾胡同又长又散,有时很勉强。
胡同最宽处为32.18m。
灵境胡同东起富友街,西至西单北街。元明时期是安福广场和小时雍广场的分界线。在明朝,纪灵宫在这里被称为纪灵宫。又称宣城博厚墙街,因街南宣城博厚墙府后墙而得名。在清朝,它被称为灵清宫。民国改名灵境胡同。一直沿用至今。胡同西端南侧,有清代贝勒府旧址。
最窄的小巷
最窄的胡同已经连续发现好几年了。此前,据说崇文门东渚城北的高笑胡同南口最窄,只有65厘米。探索天桥西永安路北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入口往西只有58厘米,大胖子过这条胡同要侧着走。最近发现,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东口虽然有80厘米宽,但胡同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44厘米,被胡同两边的居民房前台阶占据。两个人在这个地方相遇,一个人要退到居民楼门口,另一个人才能通过,否则谁也过不去。
最古老的胡同
三庙街胡同
在众多胡同中,最古老的是三庙街胡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坦洲街”。北京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三庙街胡同始终保持着900年前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个角落,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看着北京的逐渐演变。这个百岁“老人”是新的。
三庙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长约300米,宽约4至6米。位于宣武区长春街国华商场后面的三庙街。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考证,这条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辽金时期最为繁盛。
在明代,这里又被称为“紫金街”,因为这里有紫金寺。从清代乾隆时期的地图上看,这条街被命名为“三庙街”。“文革”期间,这里曾被称为“立新街”,后又恢复了三庙街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第一座庙还在,第二座庙已经改成了居民楼,第三座庙的原址在三庙街23号,上世纪40年代被毁。统一中国元年(1260),蒙古兵入侵中都城,宫殿被毁。忽必烈到了燕京,目睹一片瓦砾,就放弃了在旧址建都的想法,将都城中心定在了“金都”的东北。辽代的南京和金中都的中心都在今天的宣武区,三庙街是辽金最繁华的地方,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西单和王府井。
元代以前的宣武区有几条类似这样的小巷,比如广安门内街的北仙阁街、南仙阁街,宣外下斜街东侧的老墙根街。
据清代光绪年间记载的《天志·欧文》记载,仙阁街是辽代旧名燕郊的传递,或称燕阁阁。据30年代张江才的《燕京访古》一书记载,玄武门外的老墙根有一座半废城,长10尺,高9尺。城砖坚固,基石如新。有一块四尺八寸长,两尺宽的白石,嵌在里面。隶书上刻有“田童”两个横字,左边刻有“廖开泰元年”字样,右边刻有“北门”字样,均为隶书。在其残破的城砖上,还有一块铁方砖嵌在砖里,一尺二寸见方,七寸厚。其上刻有“龙凤舞”四个大字,其上横刻有“大廖凯台殿璧”六个大字。这个地方应该是辽代内城的东北角。由此看来,这些地方在元朝建立大都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北京还有一条斜街,形成于元代,但现在已经不叫斜街了。明代叫鼓楼西街。
元代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位于西城区,东起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至太平桥大街。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也是破坏较少、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的名字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宝塔。此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宋万老僧的骨葬塔。宋万老人塔的确切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但根据史料可以肯定的是,它有600多年的历史,砖塔胡同的年代应该和这个差不多。明代张珏的《史静武城坊巷胡同集》(嘉靖三十九年成书)和清代吴昌元的《陈语安简介》(乾隆五十三年成书)都把砖塔胡同列入了北京的历史文物,从中可以推知砖塔胡同的悠久历史。
砖塔胡同是元明清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因胡同内戏楼、小剧场众多,常年弹唱,串串不绝,一时名声大噪,素有“勾栏瓦丝”之称。元杂剧大师关汉卿长期居住在砖塔胡同,创作了《窦娥元》等传世剧本。现代作家鲁迅也曾在此居住,并写出了《祝福》等著名作品。解放初期,曾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曾住过砖塔胡同。当然,他写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文献。
最长的胡同
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西走向的焦敏巷,它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明清地图上称之为“东西江米巷”。全长6.5公里,较短的有前门东西抛光厂街和东西毛线胡同。
最短的胡同
北京最短的胡同位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它原本叫“一尺街”,但有十几米长,东西走向。听一个老人说胡同里有好几家店,北边的店是刻字店。我不记得为什么了。虽然它被称为一脚街,但它实际上是一条小巷,但现在它已被纳入杨梅竹谢杰,成为侧街的西段。杨梅竹谢杰西段,桐梓胡同北口和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路,就是老一尺街。1931年清末学者陈宗范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从杨梅竹到谢杰,西为一条脚街,西为琉璃厂。”可见一尺街至少有70年的历史了。
最近发现这附近有一条更短的巷子,叫童童巷,只有20多米长,算是北方最短的巷子了。
胡同中仅存的木牌楼——国子监街东口的成贤牌楼
成贤街又称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也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古街之一。
街角的两柱三层楼牌楼上,有一块蓝底“成贤街”的牌匾。街对面有四个牌坊,一个在街的东、西入口,一个在国子监的左右,横额上有“国子监”的题字。往北的路两边都有石碑,上面刻着满文和汉文,“文武百官来此下马。”
残存的牌坊砖雕——花棉东胡同15号牌坊砖雕
东花棉胡同东西走向,属于明代赵辉景洪广场。当时叫花棉胡同,清代用的。解放后,改名为交口南七条、大跃进路三条和花棉胡同。
东花棉胡同15号院内的拱形砖雕是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拱形圆门都是从金色钢墙上方砖雕而成,上面雕着花和动物,顶部有一个面向天空的栏杆。栏杆上雕着三个老冷朋友的松、竹、梅,牌坊外两侧雕着多宝亭,里面雕着黑暗八仙。整个拱门布局严谨,凹凸分明,做工精致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