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历史
最开始是把笔直接浸在石墨里写字,后来因为写大字不方便,人类就想到把坚硬的东西磨成汁,比如石玉、砖、铜、铁等等。
殷商时期青铜器发达,陶石唾手可得。墨水是随着墨水的使用而逐渐形成的。在古代,砚台是最常见的,石经过多代的考验,仍然是最好的。
有许多石头可以用作砚台。中国地大物博,到处都是名山大川。
有石头的地方就一定有石匠,所以砚台的产地遍布全国。
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砚台、研磨棒和砚盖,距今约7000年。
197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砚台,材质为鹅卵石。
但在当时,墨汁是天然矿石,砚台需要研磨棒的辅助才能将墨汁研磨成细小的尺寸。
杵磨或石磨砚的形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即取消杵磨或石磨,而接近现在的砚?据我们所知,直到汉代。
由于汉代发明了手工制墨,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磨墨,所以不需要用杵或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墨。
由此看来,研磨杵或研磨石在史前和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消失。虽然今天不再使用,但它对传播文化的贡献仍然不可或缺。
中国有四大传统砚台,即端砚、佘艳砚、闫涛砚和程妮砚。
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佘艳、山东的鲁砚、江西的卫龙砚和陕西的程妮砚。
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的段曦,在唐代非常有名。李贺写了一首诗:“端州石匠灵动如神,踏天磨刀,斩紫云”,赞美石匠登高凿紫石做砚台。
端砚有“群砚第一”的美誉。石头细腻、结实、嫩滑、润泽,像婴儿的皮肤。
润泽如玉,润物细无声,使墨流畅。
石上有天然纹理,如眼,砚产于徽州,治官,歙县治县,同处一地。
因此,在文房四宝中,佘艳和惠默是姐妹。
砚的特性,据《东田鲁青集》说:“滑如玉,饥如墨,默不作声,用久了也不退。
或有淡淡的白线成山水、星辰、云、月。“广东省资源短缺,稀有的人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来,仍有雕刻极其精细的大型艺术砚台。
洮河砚的石头产于甘肃临洮河的深水底部,极难得到。
程妮砚产于陕西绛州。不是砚,是用丝袋沉入汾河,一年后取出,装满细沙制成砚。
另一种鲁烟,产于山东;盘古砚,产于河南;罗文砚,产于江西。
一般来说,凡是能保持润泽,无声地磨墨,使墨流畅的精品,都是好砚台。
砚台的种类,按材质可以是石头、陶瓦、金属、漆砂等等,而砚台的主要材质就是各种砚台。
砚一般以产地命名。中国出产的砚台有2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四种是端砚、佘艳、洮河砚和鸿思砚(另一个术语是程妮砚)。
洮河砚(洮河砚)产于古代周涛洮河流域(今甘肃卓尼、临潭一带),故名。
闫涛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刘公权说“青州是砚台存放较多的地方,其次是江州,再后开始集中于端、河、临洮”,但洮河砚台具体开采年代不详。
在宋代,洮河砚、端砚、佘艳、鸿思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陶河石坚硬、润泽、细腻,色泽青绿幽静,花纹优美奇妙,是上好的珍贵砚石材料。
宋人胡《东田集》云:“洮河绿石,除段、于外,为北国之最。
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下岩。
但是,石头在河流深水的底部,不是人力造成的,是无价之宝。”石的《鲁直陶慧河石燕鸣》:“洗之锐气,送之金铁,削之而红,坚而密。"
陶河石以绿色为主,有“鸭头绿”之称,还有鹦鹉绿、柳绿、蛾绿等其他说法。
宋代晁武侠《林炎集》:“洮河诗鬼赵爽碧,汉水鸭头如此色。”宋·张文倩与山谷诗:“明窗试吐墨,显点缀,段曦、漳州无此色。”宋代,杨信写过一首诗:“但见周涛剪蛾青,何不用濉溪眉?”陶河石脂,颜色以金黄色为主,也是美丽可爱,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有“闫涛贵,黄胖子有绿波”的说法另一种洮河紫石叫做?鹈鹕血。
陶河石花纹优美,所以陶河石又被称为“绿石”、“青松石”。
宋代黄庭坚《赠洮河青石砚天真文采势》诗说:“洮河青石含风涟漪,可磨笔如锥。”韩君宜《甘肃闫涛志》云:“通崖石者,如薄云散于天。
或细花纹,若隐若现。
或者有水波回声,像小溪。
或者颜色深绿,通体纯净无痕,玉质可观。
还是天津漂浮的水汽,星罗棋布,石嫩如霜,压之柔而不滑。
所有这些类别都是湿润和干净的。
青面,虽盛夏,水犹未消,墨色几乎明。
墨水积起来,细而薄,一拨就掉。"
洮河砚石的采石坑很多,有喇嘛崖、水泉湾、水城右侧(娜儿)、街仔岩、扎干岩、大沽岩、沙扎、杰拉、中沟、泉潭沟、营子嘴、拐东湾、石虎梯等,其中以喇嘛崖、水泉湾水坑等老坑砚石为最好。
陶河石地处偏僻,苏轼称之为“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2000多米,开采难度很大。
金元昊问云《福泽郭藏谷石涛砚》:“听说鹦鹉已化为化石,不算?鹰会用刀。
县长每年花六百万元把这块砚台运到临洮。更有“洮河诗鬼赵爽璧”、“它是无价之宝”的说法。
自唐朝成名以来,闫涛老坑一直为皇家作家和富商所拥有。
例如,在宋代,赵希玉说:“除了这两块石头外,洮河中的绿石头是北方最有价值的。
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下岩。
但石头在河深水底,非人力所为,价值连城。"
吴超秋的《林炎集》中有诗有题:陶崖,尽头山谷,匪岩,唯一水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就够暖了。
不过很可爱,也很好做,鸭头是绿色的。
晋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六百万之礼,用于中国,此砚料也。
近代,“老坑闫涛”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敦煌菩萨砚台以甘肃省的名义赠送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砚台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罕见。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泥盆纪,距今约4亿至3.5亿年。
属于泥盆系细页岩,为水岩变质。矿带运动复杂,难以形成岩层,储量很少。
经过几千年的开采,矿产资源几乎枯竭。另外,挖掘出来的土地陡峭险峻,气候多变。收藏难度极大,比端砚和佘艳还要难得。
胡《洞藏》曰:“北地除断河石,以洮河青石为最。
青翠如蓝,润泽如玉,墨不减溪下岩。
但是,石头在河流深水的底部,不是人力造成的,是无价之宝。"
随着文化的回归,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台,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闫涛,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市场供不应求。
市场上98%以上的石头都不是老坑,大部分都是假的,这让很多喜欢闫涛的人产生了误解。也有人收藏几百件作品没有任何老坑。
随着闫涛老坑石头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石头越来越少,真正的老坑闫涛今后将很难找到。
端砚,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故名端砚,因其位于羚羊峡的福克山、北岭山。
据清代纪南《印石岩谈》“东坡云,段曦石始于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端砚历来为世人所重视,唐代就已列为贡品。在宋代,端砚与佘艳、洮河砚、鸿思砚(也称程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后来,端砚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逐渐被推上“砚台之首”的位置。
端砚石细腻温润,“质轻刚软,摩无声柔,温软而不滑如儿童肌肤”,是上好的砚材。
端砚石盛产石制品,如石眼、鱼脑冻、冰粒冻、天青冻、芭蕉叶白、青花、玉、火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广东砚按砚色可分为紫端、绿端和白端,并有黑端的记载。
端砚石主色调为紫红色,色彩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端砚石可分为老坑、坑梓王(又称“岩仔坑”)、麻子坑、松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仙岩、冻岩、邦坑、龙岩、斧克东(沙埔竹坑)、七星岩等。,其中以老坑、坑梓王、七星岩最为重要。
端石最好,老坑的洞里开采砚难度很大。苏轼《端砚铭》说:“千人持绶带,百人抬一斤,一堆篝火垂下来做个宝。”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故名。
砚台种类繁多,产地各异,其中以江西婺源卫龙的卫龙砚最为著名。
据宋代唐吉《漳州砚》一书记载,卫龙砚开采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近65438±0200年的历史。
唐玄宗开元二年,曾将金星石制作的“龙麟月砚”送给宰相张、、杨奢等人。
五代时,卫龙砚受到南唐皇后李煜的高度赞扬。据宋代名书《砚谱》记载:“李后主注重书法,用诚信堂纸,李廷贵墨,卫龙砚,天下第一。”到了宋代,佘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名声也越来越明显。它与端砚、洮河砚、鸿思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卫龙砚又硬又滑,它使墨变得锋利。宋代欧阳修《砚》曰:“其石鉴劲多为墨...就其优点和缺点而言,卫龙与段曦相差甚远”。
宋代蔡襄《余旭卫龙砚颂》诗中说:“玉质清纯,其边无声。
项如文仍坚守,愿取秦人十五城。"
佘燕石纹理丰富,有罗纹、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眉纹、水波纹、玉带、龟甲等,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其中肋又细分为细肋、粗肋、暗细肋、刷肋、金花肋、金晕肋、算子肋(计数肋)、角肋、瓜子肋、牛毛肋、犀角肋、泥肋、水波肋、乌丁肋、龙林肋、松肋(散肋)。
眉毛(眉纹)又细分为细枣眉、粗枣眉、长眉、短眉、粗眉、细眉、线眉、对眉、笑眉、金星眉、金花眉、白眉、鳗肚眉、燕藏虎眉、锦眉、海眉、簇眉等等。
金星可细分为雨滴金星(暴雨金星)、小米金星、五谷金星、绿豆金星、水葫芦金星、向日葵金星、金线、金晕等。金星的金色光晕有千种形态,如舞鹤,如寒雁,如鸳鸯,如游鱼,如卧蚕,如神仙,如日出,如云霞,如星辰,如大雨,宋。
卫龙砚有许多采石场坑,包括罗文坑、金星坑、梅子坑、水边坑、水蕨坑、桥头坑、野酒坑、毕丽坑、金祖坑、溪头坑、外庄坑、驴坑、济源坑、罗文里山坑、庄基坑(学校后面)和柴林。
其中罗文坑、金星坑、梅子坑、水边坑是卫龙砚的四大老坑,所产砚为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