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的起源道士简介

道士的起源道士简介

道教中的神职人员称为道士,男性也可称为干道、黄冠、羽士、羽旅、道士。女道士叫坤道、女冠,俗称道姑。

“道”字最早是汉代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写的。《天道》中有记载:“古道曰:“必欲无陵,固守一德。”“意思是自古以来,道士就是指坚守道德的人。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后,开始称信徒为道士、道士、方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典,如《洞天道经·太小》中说:“入大道,名为道”,即愿意追求大道而修行的人,可称为道。

到了唐代,道教曾经因为老子姓李而受到皇室的推崇,因此兴盛起来,开始有了明确的道教定义。比如《太上灵宝升天玄学内焦经中的中立性与品质简论》中认为,道士是指能够坚守道教戒律,控制自己行为而不被* * * *所诱惑的人;《道经》第二卷提到的“道”条例对一个道士的定义是:“以道为事者,谓之道事。在弘扬道教方面有立功表现的,称为道士。作为一个道士,他做事与常人不同,比如眼神坚毅,不东不西,耳朵不听谗言,不听* * *,心不想欲,手不用恶,脚不用恶。谁能当道士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在人间积善,终究成不了道士。道士必须专心修道才能有感应。如果你感觉到了,你可以和上帝交流。道士必须看透喜怒哀乐,日夜勤修,勇往直前,不进则退。步行街,没有。道士。所以,在古代,“道”字可以指一般学道、服道的人,是学道之人的总称,是自愿受道教教义、戒律规范的。正是由于唐代对道教的崇拜,道士的管理才逐渐纳入官方管理体系。在当时,如果一个人想成为道士,他必须先向他的老师学习,然后通过官方考试认证为合法的道士。此后,官方朝廷普遍将都督的颁发视为道士的身份认定。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道士,如张道陵、葛玄、寇、陆、孙思邈、、陈抟、和丘处机。

日常生活中,道士的斋戒、诵经、烧香、点灯、忏悔、传道等宗教活动,都是以促进道教的开悟为目的,不以个人利益为优先。道士在日常穿着上被称为“道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服饰。他们头上戴着皇冠围巾,反复踏云。一般来说,道士平日举行的宗教活动或居住、坐卧的场所,称为宫殿、道观、道观或寺庙。

现在的道士主要分为“和尚”和“住火道士”两类。前者需要恪守戒律,出家为僧,才能称为道士。他平日住在道观里,不准结婚,类似于佛教僧侣。和尚经常留头发,头上扎个发髻,以内丹链为主。中国大陆的全真道大部分都是和尚。住在火场的道士可以结婚,平日住在家里,设道教祭坛,只在斋戒仪式时守斋,平日可以吃肉。他们的发型大多是一般的现代发型,对道教认同的方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多是代攻或师从。主要从事道教祭祀活动,特别强调画符、持咒、请神、驱鬼,尤其是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