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四国”之称的汝南袁氏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无论是读《三国志》正史,还是读《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提到袁绍和袁术时,都把汝南袁氏称为“四代三公”,意思是他们家连续四代都是“三公”(东汉宰相)级别的高官,家世高贵,令人羡慕。旧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演员和周瑜是同一个人,哈哈)有时被称为“四代五代”,那么是“三代”还是“五代”呢?其实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三公”是指东汉设立的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是东汉掌管具体政务的长官,相当于三宰相。“五公”是指袁四代中有五任“三公”。所以“四代三公”和“四代五公”都是正确的说法。如果要非常严格的说,应该是“四代五公”。汝南袁氏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他们是如何做到“四代三公”的?至少有几个因素:一是他们家擅长研究蒙台梭利之书,世代相传;二是他们的子子孙孙人丁兴旺,家族庞大,增加了产生人才的概率;三是积极与其他贵族家族进行政治联姻,经营人际网络。比如唐远让儿子魏源娶大学者马融的女儿为妻,袁峰的女儿嫁给了同样是“四世三公”的杨彪,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上贵族家庭的常规操作。汝南袁氏家族最有特色的就是在东汉之际当机立断,偏袒一方,通过反复运作,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资源。其精彩表现令人惊叹。第一世:袁安以外戚命名的顶级贵族家庭,大多世代研究一两部经典,称为家学。汝南袁氏的家学是孟的《易经》(西汉学者的《易经》)。袁的《孟氏易传》源于袁安的祖父。精通《易经》的梁缘,汉平帝时引明经,曾任世子舍人、成武县令。袁安从小随梁缘学习《孟士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提高自己的孝道。历任县令、任城县令(汉制,大郡长为令,小郡长为长)。虽然袁安的仕途是从经学开始的,但在学习上,袁安不仅仅是一个学者。他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政治上,依靠自己的努力“经营戏剧”(善于处理疑难案件)。东汉皇帝永平三年(60年),发生了一起楚王刘英谋反的案件。因为袁安在做县令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优秀的“管戏”能力,三公一致推荐袁安为楚郡(即楚王的封地)知府,负责审理这起惊天大案。这个案子的处理难度在于,刘英的口供涉及了上千人。这些涉案人员或者被刑讯逼供,或者为了争取宽大处理而继续揭发,导致涉案人员超过一万人。袁安上任前就意识到了这种严峻的形势。他到达后,直接去了监狱,没有理会县政府。整理一份清单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名单上的人都是只有供词,没有其他证据支持所涉事实的人。袁安列出名单,逐一详细说明原因,奏请汉明帝释放他们。汉明帝谥号无愧于他的“明”。他看了袁安的论证,深表赞同,称赞袁安的高效严谨,完全同意袁安的要求。结果释放了400多个家庭(以一个十口人的家庭计算,有4000多人)。袁安赢得了“宽严相济”的赞誉,也赢得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被释放的多为楚郡世家大族)。袁安因处理楚王案有功,被提升为河南尹、太傅。汉昭帝漳河元年(87年),袁安成为司徒,进入“三公”之列。元成为三公之一,进入东汉最高决策层,不久就与窦妃家族产生了矛盾。导火索是对匈奴的政策问题。匈奴在西汉时期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但到了东汉时期,匈奴一分为二,东汉的基本方针是拉拢南匈奴,进攻北匈奴。汉和帝窦太后在位的时候,打算派他的弟弟窦宪将军去征服北匈奴。其实当时北匈奴的势力已经衰落,对中原并没有真正的威胁。窦太后的做法只是为了让窦宪去打怪升级加经验值,从而建功立业,获得晋升。于是,袁安联合邱松有、司空仁逵、九卿上书反对出兵,理由是匈奴没有实施边境封锁,不宜远行,浪费时间和资源。出书后,窦太后不予理会,拒绝回复。宋友等人很害怕,什么也不敢说。只有袁安和任逵光着头上朝,在窦太后面前争论,大家都为袁安担心,袁安却笑了。征服匈奴是外戚建立自己威望的重要一步。袁安反对也没用。最后,窦宪带着军队出发了。这样,袁安和都史之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此后,袁安引一校尉与窦家非法结党,向窦家、河南尹刺史、太守及各县行贿。有些人的事迹太明显,窦太后也掩盖不了,所以被罢官的有40多人。袁安的行为自然让窦嫉妒。但袁安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汉和皇帝的权威,是为了替皇帝和外戚打抱不平。所以袁安受到汉和帝的保护,袁安在朝野的声望极高,窦不敢危害他对抗天下。袁安和都史的恩怨还没有结束。窦宪北伐匈奴非常顺利,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为了笼络北匈奴,窦宪打算让投降的匈奴大人做可汗。向朝廷请示,窦太后还是讨论,袁安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袁安主张将南匈奴单于北移,以治其地,足矣。没有必要设立两个可汗,因为设立可汗需要拨出一大笔钱,没有必要花这笔钱。有窦太后在身边,袁安当然打不过窦宪。毫无疑问,窦宪的意见被朝廷采纳,北匈奴右谷王除铲外,被立为单于。尽管如此,在汉武帝与外戚的斗争中,作为汉武帝重要支持者的袁安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病逝。六月,汉和帝发动政变。窦宪和他的两个弟弟和窦靖都自杀了,汉和帝接管了政权。此时袁安已死,但袁氏家族的名声却因宿敌窦氏家族的覆灭而大大提升。袁安长子袁尚,以父荫为郎。永元五年(1993年)九月,余楚造反,证明了袁安当初的意见是正确的,袁氏家族的名声再次上升。第二:常远反对邓淑妃的教训。由于袁安在政治上的活跃,汝南的袁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能否持续,取决于袁氏后人能否接过袁安反对外戚的大业。袁安长子以父荫为其郎,但事迹不明显,大概英年早逝。次子继承袁家学之长,继续研究孟的《易》,并撰写了30万字的《南集》,将袁的家学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景源以其在经学方面的卓越造诣跻身名士之列,但他无意做官,官职止于蜀郡太守。本来蜀郡知府也是2000石的大员,不算小了,但是对于汝南袁这样的顶级贵族家庭来说,2000石的知府也不足以显示其家庭水平。当然,在政治上的低调也可能是袁氏家族的一种策略。因为在妃(韩氏母亲族)倒台后,妃(韩氏母亲族)重新掌权。袁一下子失去了上风,只好给自己留了退路。摘要:辞任蜀郡太守后,隐居在宜春县的深山老林中,是一种规避政治风险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保存袁的家族血脉。维护袁家政治利益的重任落在了袁安的第三子常远身上。常远努力工作,成为了一名官员。他继承了袁安反对外戚、维护皇权的立场和政策,反对外戚邓。但常远性格直爽,手段不如袁安灵活,个人名声也不如袁安。此外,他失去了皇帝的支持,和被诬陷邓的家人,商张军,谁泄露了法院机密,并被解除其公务。元四年(117),四月被迫自杀。常远之死对袁氏家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塑造了袁坚决反对外戚专权的正面形象,仍然极大地提高了袁氏家族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因为自杀无官一身轻,没有牵连后代,而辞官隐居,也保留了家族血脉,所以这场悲剧并没有伤及袁。只要有合适的时机,袁还是有东山再起的能力的。更重要的是,的死给袁的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做人不能太老实太坦白,要讲究策略。第三代:精心布局,为消灭梁氏外戚奠定了基础。的儿子,袁的第三代希望的支柱,充分吸取了他的叔叔的教训。虽然唐远也继承了家族政治反对外戚的基本立场,但他行事机智,不介意在必要时与外戚合作。汉智帝死后,将军召集三大臣和九大臣讨论建立一个新的君主。最喜欢的候选人是的志,而秋和大洪杜桥主张建立清河的志。从东汉皇族谱系来看,清河王刘是汉高祖的堂弟,也是皇族最亲的成员,九岁去世。兄弟互相继承,不违反宗法制度。而且,刘对的“中庸”颇有好感,是继承皇位的好选择。但赤武侯刘智不仅与汉献帝疏远,而且是刘缵的叔父,与叔父共同继承侄儿,这是反对宗法制的,因为这意味着刘缵的死亡。在古人的观念里,失去孩子的死者享受不到后代的鲜血,只能成为饿鬼,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季梁仍然坚持要建立刘志,因为刘志即将迎娶季梁的妹妹,并且已经抵达洛阳。当时还是仆人的唐远仔细评估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毅然选择了与季梁同流合污。因为得到了邱、司空昭杰、钟长实曹腾等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而和杜桥只是少数,根本不是的对手。果然,季梁扮演了梁太后,解除了古力和杜桥的职务,扫除了障碍。刘志被立为皇帝,即汉朝的皇帝。参与“决策”(确定皇帝人选)的唐远,从仆从升为司空,成为“四代三公”之三,还被封为安国侯婷。这是袁第一次获得侯爵的称号。东汉中前期封号很少,被封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足以让袁上升到除了皇族之外的少数顶级贵族的行列。由于积极向梁淑妃靠拢,得到了的信任,继续被提拔为司徒和太尉。这也是袁第一次被任命为三公第一秋。但是,袁氏家族毕竟有长期的反对外戚的历史,在心里对袁是警惕和戒备的。元嘉三年(153),袁氏家族成员上书劝退官。朱元十九岁了。他是一个刚从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被任命为医生。朱元的初生牛犊知道的不多。他给季梁写了信,但他只是发泄了一会儿怒气,没想到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季梁看到朱元的信后怒不可遏,直接派人杀了朱元,让朱元东躲西藏* * *,最后被抓住鞭打致死。朱元的同学常陆、郝杰和胡武受到牵连,60多人死亡。在事变后不久,也因冀州蝗灾而被免去邱的职务。当然,这只是一个借口。唐远被免职的真正原因是季梁怀疑唐远是朱元事件的幕后黑手,但没有证据,所以不能公开指责他,所以他找借口发表个人恩怨。老谋深算的袁尚,早就料到他和季梁迟早会走到这一步。为此,在担任太尉时,利用举荐三公的特权,将几个民族的人放在要职上。其中的堂弟、常远之子担任掌管内廷肃卫宫的光禄,唐远的堂弟担任洛阳城的行政长官。最狠的是,唐远甚至安排了自己的一个宦官,袁氏宗亲袁畲,成为清廉宦官,在宦官队伍中担任常侍,是宦官集团的首领之一。颜夕元年(158),唐远还没来得及开始推翻季梁就病死了。但他生前的精心安排,却为袁的复仇埋下了伏笔。唐远死后不久,汉桓帝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开始行动。他用了引虎出山的战术。先是派梁羽生的禁军将领魏延、等前往洛阳西郊修建咸阳园。接着,他写信给光禄勋、、尚书令、和校尉张彪,要他们包围将军府,强迫夫妇自杀。死后,钟繇参加了袁的赦免仪式,并前往洛阳西郊,从官员那里收集和其他梁的党羽。政变成功,参与政变的宦官单超、黄旭、菊园、左毅、唐恒都被封为郡王,并称“五亲王”。然而,在政变中功不可没的徐苑、袁腾和袁奢却没有得到引人注目的提拔。原因是汉桓帝的新宠皇后窦淼是窦武的女儿,而窦武是多年前与袁安有过贴身肉搏的窦宪的侄子。唐远的宿敌都史多年后翻身做了外戚,这是唐远生前始料未及的。唉,袁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政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回报。相反,他迎来了一段政治低迷期。第四代:元丰、兄弟精致,给袁氏家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窦第二次执政时,已死,但他为他的两个儿子元丰、参政创造了条件。元丰和两兄弟总结了袁家祖先的成败教训,决定不再坚持一味反对外戚。两兄弟不仅继承了袁堂龄灵活变通的方法,而且还兼收并蓄,并加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见风使舵的唯利是图的摇摆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父业,确保袁氏家族的政治利益。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汉桓帝崩,无子。窦皇后和她的父亲窦武“决定取缔中学”,并欢迎亵渎者刘虹为皇帝,也就是汉灵帝。袁峰和魏源两兄弟参加了“决策”运动。由于袁绍的失败,大量关于袁氏家族的史料丢失。叶凡在南宋编撰《后汉书》时,元丰和魏源是如何参与决策的,无从得知。但后来袁峰死了,汉灵帝特诏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他一幅珍珠画、一件秘器、一顿含26种珍珠玉石的饭,让五感司令持节献策,又赐他一辆战车和一个将军印、一个加号,并称宣侯文。“汉灵帝为元丰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可见汉灵帝对元丰十分感激,多年来仍念念不忘。元丰对汉灵帝的恩情,极有可能是由于他参与决策,得到了当时还是解渎之法的汉灵帝的推荐。但是当年定政策的时候,袁峰和魏源都不够高,窦武故意打压袁峰的孩子。汉灵帝即位后,元丰做了臣子,魏源做了大功臣,都是九品大臣。其实这并不简单,但对于此时已经“三代三公”的汝南元来说,并不奇怪。汉灵帝即位第二年(建宁元年,168)九月,曹节等人挟持汉灵帝,发动政变,杀死窦武和陈蕃。虽然窦武的死不是汉灵帝的意思,但汉灵帝并不反对太监杀窦武,因为都史毕竟不是汉灵帝的娘家。窦武死后,窦太后下狱,汉灵帝的母亲东施被提升为太后。这个董太后是汉灵帝的真正的妃子。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元丰和魏源兄弟是否参与政变,但从都史和元氏多年的世仇,以及政变后不久魏源被提拔为司徒来看,魏源很可能参与了政变,立下了汗马功劳,才得到如此超常的提拔。太尉、司徒、司空依次排列,太尉最高,司徒、司空再次。一般情况下,晋升三公的都是先有后有,依次晋升。此前曾是九轻大女主角之一的魏源,不仅越过了平凡的位置直接升到了司徒,而且还升到了哥哥元丰之前。这显然不是常规的论资排辈的提拔,而是因为魏源有特殊功绩,所以可以非正常提拔。这个时候的袁家,根本没有固定的地位和节操。无论外戚还是宦官,他们站在哪一边获得权力,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元丰和魏源不仅结交外戚和宦官,还积极拉拢朝臣和各界名流。名人崔爱去世,家里一点钱都没有,连丧葬费都没有。当时还是仆人的袁凤莲,承包了杨慈、九卿的光禄勋、少府的段祺瑞,为崔艾准备棺材和葬具。时任三公官职的司徒魏源为崔哀题字,并把崔哀的。元丰的做法不仅赢得了崔氏一家的心,也赢得了天下文人的心,为元氏树立了“义”的名声。《三国志·袁术传》里说袁绍和袁术是侠客,但其实这种甘于救人于危难的侠义风范,在他们的父亲袁峰身上早已有所体现。元丰帮助崔涯的事实也反映出元丰与杨慈、段祺瑞的关系非同一般。事实上,杨慈是袁峰的姻亲,袁峰的女儿嫁给了杨慈的儿子杨彪,著名才子杨修也是袁峰的女儿所生。当段祺瑞在西北进攻东强时,魏源曾到段祺瑞的军队中奖赏他,这表明漆瑗与段祺瑞有着密切的交往。西平元年(172)六月,发生了一起针对渤海王刘觅的叛乱案。渤海之王刘简是汉武帝刘智的弟弟。本来,刘简比刘虹更有资格当皇帝。此案显然是刘虹根除潜在威胁、消除政治隐患的重大行动。段祺瑞是的校尉,负责抓捕审问和他的宋公主,逼迫承认谋反罪并自杀。段祺瑞在这种情况下为汉灵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任命为三公府的首脑。段祺瑞当了太尉,杨赐就升为普通,司徒就是。只是当年一起为崔艾办葬礼的三个好朋友。多巧啊,你不觉得吗?杨慈的上位不用多说,是段祺瑞和魏源极力推荐的。汉光和元年(178),渤海王刘简案重生。汉灵帝宋皇后是渤海宋公主的侄女。刘一事件后,宋皇后失宠了。汉仆王符怕宋皇后伺机报复,就痛斥宋皇后用巫术诅咒汉皇后。汉皇后命王符举行祭典,收宋皇后印,死于暴室。宋皇后的父亲宋勇和宋氏兄弟姐妹都受到了惩罚。值得玩味的是,宋皇后案后,元丰被提升为司空见惯,成为三公之一。袁峰之前的职务是屯齐的一个上尉,也就是帝国军主力屯齐营的指挥官。元丰大概参与了宋皇后案的处置,被提拔为司空。此时的邱是,而司徒则是袁家族的另一个成员。西平五年(176),魏源被免去司徒之职,成为新将军。至此,汝南袁氏家族实现了“四世三公”的空前壮举。如果元丰没有死得太早,以他和汉灵帝的关系,很可能会继续被提拔到太尉、太傅等更显赫的职位。但是因为袁峰的死,这个任务只能由他的弟弟魏源来完成。转眼间,钟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病重。此时,皇后何有一个儿子,刘变,和有一个儿子,刘协,是由董太后,汉灵帝的母亲提出的。汉灵帝认为刘辩轻浮,没有尊严,打算立刘协,将此事交给太监简硕。不料,何皇后的弟弟、大将军何进抢先一步,立刘为帝,派兵捉拿剑朔,包围了大将军的骠骑府,逼其自杀。董太后也被囚禁并在暴力中崩溃。刘勰即位后,将军魏源成了老师,和将军何进一起记载了历史,也就是担任辅政大臣。魏源能和何进一起执政,当然是因为他以前和何进一起支持过刘扁。在这个时候,为什么魏源的侄子袁绍和袁术会发挥作用呢?他们积极参与了杀害剑朔和董重的行动。袁绍被提拔为官学校尉,袁术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说明何与袁氏的关系已经紧密地融合为政治同盟。想当年,袁安和妃打了一辈子仗,甚至因为和邓妃的矛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为了扳倒梁妃煞费苦心地布局,而和何妃却是交好。真的很神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世事无常,谁知道呢?袁峰和魏源的政治投机在给家族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袁世凯的亲戚和名人不太同意袁风和的做法。他说:“我先得大众之福,后人却不能以德守之,而要在乱世争雄,争权夺利。这是第三次晋升。”“袁弘的预测是正确的。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落,“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逐渐走到了尽头。首先,袁绍和袁术反对董卓的统治,他们与支持董卓的魏源存在严重分歧。据《三国志·董卓传》引《吴书》曰:“并州刺史荐(董)卓公辅,都督为官。在此基础上,董卓在魏源司徒府做了诸侯,也是魏源的“门生”之一。魏源认为他可以依靠甚至控制董卓,凭借他在官场的老经验。不料袁绍和袁术各持己见,不听魏源的安排,董卓也不给老领导一点面子。袁绍和袁术起来反对董卓后,他们反目成仇,杀死了50多个魏源家庭。此后袁绍短暂担任过统帅,也担任过三公以上的将军。说是“五代三公”也不为过。然而此时的袁绍已经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目标是称王称帝。三公、将军之类的官衔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参考资料:《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南宋叶凡: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陆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罗三洋:《袁本初法典》,台海出版社,2017。郑贤兴:《东汉桓陵时期的妃子与政治》,《杜南学术界》(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