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营镇的历史演变
玫瑰营是一个有100年历史的古老集镇。清朝时期,玫瑰营土地肥沃,水草优美,地势平坦。有一片低洼地,长着茂盛的芦苇。当时人们把玫瑰营村叫做“芦草包子”。光绪十年(1884),中国蒙古教区主教巴启贤(比利时人)到西方巡访教政,路过芦草卜子(今玫瑰营村)时,见此地水草丰美,疆域辽阔,遂派南壕前(今河北省尚义县)刘振林神父(比利时人)在此建堂,推广传教。光绪13年(1887年),刘震林到芦草堡子村修建“圣土堂”(土木结构的天主教堂),并担任这座教堂的司铎。当时,芦草堡子村只有7户30人左右,主要以游牧为生。光绪二十五年(1899),蒙古教区(今察右前旗)主教方济各(比利时人)派神父冯(比利时人)协助刘振麟在芦草堡子村工作,光绪三十年(1904),在芦草堡子村修建了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扩建天主教堂。扩建后的天主教堂呈人字形框架结构,全部用青砖砌成,外覆铁瓦,占地约300平方米。以天主教会为中心,相继建立了寺院、尼姑庵等附属房屋500余座,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会。“芦苇草正在蔓延”根据天主教的《玫瑰之书》更名为“玫瑰营地村”。
民国初年,玫瑰营的疆域属丰镇县第三区公所(老平地泉区)管辖。民国35年(1946)二月,玫瑰营划归集宁县五区管辖。1959 10集宁县五区全部划归察右前旗。1958年4月撤区建乡,建立玫瑰营、盛家营乡。1958,11,撤乡建镇,建立灯塔人民公社。5月1962更名为玫瑰营人民公社,5月1965更名为东风人民公社,6月1984更名为玫瑰营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玫瑰营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到3486万斤,平均亩产粮食21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元。大小牲畜5.2万头(只),其中奶牛1.78万头,寒羊3.8万只。退耕还林面积41.000亩,沙源治理面积1.5万亩,有林地9.3万亩,全镇有机电井58口,蓄水灌溉工程6处,防洪工程3处,变电站1座,总容量9500千伏,高低压线路1.700公里。有固定和移动电话接收塔4座,开通电信、移动、联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