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功过

关子是齐国争霸的大功臣,但历史上对这一人物褒贬不一。下面是我帮你整理的管仲的优缺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并不高,但大多都是些坐而论道的布衣之人。他们的作品虽然有几千字,但手中却没有把柄。比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未能归来。直到56岁才当上了鲁的首席侦察兵,代理丞相。才三个月,不可能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荀子曾经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并没有全面治国平政的实践。孟子曾多次向、梁宣传他的治国理论,却被讥讽为“迂腐而广于物”,不得人心。至于韩非子,墨子之类的都离庙远了。因为他们没有政治实践,当然无法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理念,更不用说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

先秦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是例外。他们不仅有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此有可能推行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实践自己的理论。实践的结果也是大获成功,用事实证明了他理论的正确性。如果再细分一下,商鞅虽然事业有成,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杀死);管仲不是。他辅佐齐桓公“九王一征天下”,称霸中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在位40多年,成就斐然。他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这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曾几何时,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夸大其词。在我看来,一部《管子》真的可以作为治国者的重要而有益的参考。该书三分之二的内容涉及经济问题,涉及范围也很广,如外贸、宏观调控、价格、市场、货币、垄断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济问题。因此,也可以说《管子》是一部古代经济学百科全书。为什么会这样?这和管仲早年的经历有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仲与包有生意往来。正是他早期的经商实践,使他积累了很多关于经济的感性认识,为日后治理齐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管仲当上齐国宰相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民为君重。民以安之,辅之以强。若不是,则危矣,若背则亡矣。”他还说:“霸王始于以人为本。此国之治固,乱则危矣。”即使在今天,“民为天”、“以人为本”这几个字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管仲能够在2600多年前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民为天”的理念,管仲还提出:“政府所为,是顺应民心;废政有违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综合国力空前,为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非常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粮仓知礼仪,衣食知荣辱”这句名言出自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之口。此后,这句名言被中国进步思想家反复背诵,也被历史上所有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管仲的辉煌成就,赢得了孔子的高度赞扬:“民自今,由他所赐。微管仲,我是左撇子。”(《论语·贤文》)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评价管仲功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批评其个人生活过于奢侈招摇,违背了“礼”的原则,有越权之嫌。所以孔子冷笑道:“当家的谁懂礼仪?”这是其中之一。其次,管仲的错是在位期间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对此,宋代大思想家、文学家苏洵在《关》中作了深刻的分析。总之,管仲临终时,龚伟(也就是齐桓公)问他这件事。他只指出竖刁、怡雅、方子三人非人,不可接近,却无人推荐。殊不知他死的时候,正是三人互相庆贺的时候。由于权力真空,这三个家伙联合挟持齐桓公,为所欲为,倒行逆施,导致了管仲苦心经营了40多年的齐国大乱。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齐桓公最终死在了这帮人的手里。太可惜了!这个结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也是杰出的政治家管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教训,值得深思!

发展

管仲的历史故事

管仲有很多身份。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历史上,管仲帮助的儿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个精明的商人,和包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富家子是成功的商人,也是成功的首相。孔子曾夸赞管仲:“微管仲,吾剩咽喉痛。”连孔子都感叹,要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做王侯将相的霸主,征服天下,恐怕我们都是乱发夷人。

管仲为齐国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卓越的成就。他帮助齐桓公“联合所有的天气”,“征服世界”,“尊重国王和驱逐外国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创造了周统一以来中原地区少有的安定团结的局面。管仲(约725-645年),本名易武,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他出生在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周穆王的后裔。被尊为“春秋第一相”。《论语》、《史记》、《管子》、《左传》、《管仲传》中有很多关于管仲的记载。

管仲年幼丧父,母亲在堂,生活清贫。他不得不早早挑起家庭重担。为了谋生,他与包合伙做生意后参军。齐国几经波折,管仲终于当上了齐国的宰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和包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深厚的友谊,相互理解。

众所周知,管仲家境不好。他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大。在他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包。他们讨论做一笔小生意。包很通情达理。他知道管仲家里没有财产。因此,在合伙经营中,包付的钱多,管仲付的钱少。小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赚了一点钱的管仲先还了债,而不是记录他们一起赚的钱。

更离谱的是,年底分红时,包把自己的一半给了管仲。虽然包的伙计们不喜欢管仲的行为,但包说管仲比他更需要钱,和管仲做生意是为了帮他走出困境。可见包对管仲的好感,包一直认为管仲是个人才,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

一起参军

他们一起做生意,后来甚至还参军了。后来齐国和邻国打仗,他们一起上战场。两军一交锋,就处于白热化状态,打得不可开交。冲锋中,管仲总是躲在人群后面,慢慢跑。退兵时,管仲遥遥领先,众兵皆轻他。只有包此时站起来向管仲解释。包说,管仲家里有一位老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不忍心把小儿子留在家里。他想活着,想孝顺父母。管仲听了包的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几年后,管仲的母亲病逝。正如包所说,管仲努力为国效力,很快就被提升了。

管仲后来的成功,离不开包的学识和良好的推荐。到了晚年,管仲感动地说:“我跟包做生意赚的钱多了,他也不觉得我贪;我跟包舒雅要东西的时候把事情搞砸了,他不觉得我傻。我三次从位置上逃跑,他都不觉得我怕死;我被开除公职,他不认为我腐败;我助宫子久大败,被囚辱。他不认为我无耻...我爸妈生我,宝仔认识我!”不管别人怎么说管仲,包舒雅都竭力为其辩护,于是管仲感慨地说:“父母生我,包子知我!”这就是中国成语“与鲍的友谊”的由来。

在包的推荐下,管仲弥补了与的分歧,竭力为齐服务,成绩斐然。他帮助齐桓公“合九气”、“征服天下”、“尊王拒洋”。尤其是当上丞相后,管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他认为只有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的国力才会增强。于是,“粮仓其实懂礼仪,衣食知荣辱”这句名言由此而出。然而,管仲的尊王拒洋战略使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可见,管仲在政治上的成功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而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生死之交——包。如果不是他,恐怕管仲在鲁国还是个无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