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故事?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由北向南流经城市,新丰江由西向东环绕城市,两江在城市东部交汇,使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像一只浮在水面上的木筏,因而得名。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客家山歌流传的故事: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是因为与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河源时有关。他们生活的地方都是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密林,虎兽纵横。客家人的祖先在这里定居后,从事垦殖和耕种,生产生活十分艰苦。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树,下地种田或者过户说话,都得走一条很偏僻的山路。所以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隐居的感觉,或者说害怕遇到毒蛇猛兽的危险。所以我喜欢唱几首山歌,声音大一点,声音大一点,会壮壮胆,吓吓野兽;其次,我们可以互相打电话,得到一份关怀,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我们养成了唱民歌的习惯。

长期以来,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大多缺乏教育,尤其是女性,在封建社会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他们只能私下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些女孩长大后,为了表达爱意,只能趁着父母长辈不在的时候,或者出门去溪边打水洗衣服,远远地问候自己仰慕的男青年,用民谣来表达爱意。所以,爱情民歌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后来由于大部分客家居民没有文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所以客家山歌的“比”和“兴”的表达就形成了一个普遍规律。

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一种,是人们长期劳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它立足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的理想和愿望。表现的形式和手法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易于交流和接受,因此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地方性和普及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欢迎和喜欢。

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河源客家山歌不仅保留了其民间文学传统,而且根据历史特点,在从传统口头文学到文字记录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所创新和进步,在音乐旋律上也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达方式,以及四句、七字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歌'咏、尾驳尾、五句板等,发展成山歌小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等。由于其语言丰富,通俗易懂,生动深情,直接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如紫金客家花朝戏,是中国特有的剧种,是长期以来从客家山歌中发展、创新、完善、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

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五县一区300多万人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属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唱的,所以客家人最喜欢听和唱。因为它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人们用它来歌颂劳动、感情、思想和士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唱民歌会让他们“喜上眉梢,解千愁”。山里人唱客家山歌,能让人忘记苦和累,打开心扉,放松心情。正如客家山歌所唱:

客家乡土客家,客家风土人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特别接近。

客家山歌深情,像河西的麦牙糖;

又甜又韧又滑,又紧又甜。

民谣唱出了爱情和亲情,唱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唱出心中所有的悲苦,唱出心中的光明。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山区歌手去赶集。他一边走在山路上,一边动情地唱着山歌:“隔着柱子看,隔着柱子看,看我姐姐的领带;另帖看姑娘花,别吹风吹日晒(方言“潮”意为“痿”)。同妹子离了岗又离了岗,柑橘好吃又离了囊;柑橘好吃离了话筒,同妹子离了心。“他的歌声甜美动人。正好一个年轻漂亮也爱唱民谣的姑娘被他的民谣吸引,忍不住寻声追了上去。到了三亚路口,她失望地看到这位民谣歌手长相普通,脸上有片片汗珠。于是她用民谣调侃道:“当我听到歌声冲过那座山的时候,那座山的景色也不过如此(“像”或“斑”)。就问师兄,哪条路通向冥界?"

妹子以问路的名义遇到了鬼。用词含蓄,犀利,辛辣。然而,这位年轻的山歌者却一点也不介意,真诚地唱道:“从妹妹到妹妹,大家都想着;茶果好看又好吃,果皮皱皱的,比糖还甜。”

妹妹见他忠厚诚恳,民谣比喻耐人寻味,暗暗佩服,又惭愧不该以貌取人。她偷偷看了一眼年轻的歌手,但她觉得如此甜蜜,她脸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