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南方平定了百越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原大业后,着手制定北寻匈奴,南征天下的战略。

岳是指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的土著人。他们以部落的形式分散在山丘和山谷中。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中原不同,语言也与中原不同。他们被称为百越。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国崛起于东南,名震中原。越是百越是姓,越王勾践越是国。它们主要分布在江南和大海之间的华南丘陵地带。按今天的地理划分,华南丘陵地区是指由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组成的广大山地,以武夷山、罗晓山、雪峰山、南岭山、大瑶山、九万山、十万山为主。气候炎热,环境潮湿,丛林茂密,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对车马不便,但对舟船有利。

以地理为界,百越大致可分为于越、东岳、闽岳、南岳、西欧五个部分。俞越是指吴越老地方的居民,以绍兴平原为活动中心。东岳、闽粤指的是今天武夷山以东、浙南、福建一带的土著。东岳以温州为中心,闽粤以福建为主要活动区域,有时两者会混淆。这三个越南人主要活动在浙江和福建的丘陵地带,即武夷山丘陵和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南越和Xi瓯以南岭为界,南岭不与中原接触。南岭由五座山组成,从东到西分别是大峪岭、骑天岭、孟珠岭、都庞岭和岳城岭。武陵以南是南岳。岳城岭和都庞岭以西是西瓯。南越和Xi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两广。有学者将Xi瓯所属的洛越划入今天的越国。

从地理上严格区分越南、东越、闽越、南越、Xi瓯、洛越的隶属关系,看似整洁,但缺乏充分的证据。把百越直接分成三部分似乎更简单:一是越国所在的越人,与中国交往频繁,一度称霸中原,有学者称之为越国;二、居住在武夷山丘陵地带的越人主要集中在今天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分别称为东岳和闽粤,有时可以互通,所以这里都称为东岳;第三,生活在岭南的越南人,主要是今天的两广,称为南越。

百越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百越所在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水稻的堆积,是水稻的主要发源地。越南人也制造了最早的船,先是独木舟,然后是木船。吴王夫差开运河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所以越人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开凿者。

为了维护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令进军岭南的士兵留在当地驻军。此外,还有大量中原移民到岭南地区。留下来的士兵和移民,除了少数娶了中原移民妇女的,大多嫁给了越女。他们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岭南麓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使越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它在促进汉越民族融合和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的基本地图。从吞并六国开始,再加上北方驱逐匈奴和南方打百越的两场战争,统一事业分三个阶段完成。其中吞六国最大,南定百越最难。

秦始皇二十五年,王建灭楚,不仅征服了岳故里,设立会稽郡,还与南越有了军事联系。这部分越南人应该是岭北人,而不是岭南人。楚国所属的黔中、长沙、九江三郡,在江南,武陵以北,楚人和越人杂居。王建的任务是灭楚,不会贸然深入武陵与南越作战。王建的百越国君是越国和洞庭湖以南越人的后裔,东岳、南岳不在其列。

秦始皇二十六年,六国虽已吞并,但南方的百越和北方的匈奴尚未统一。秦始皇在北方处于守势,派蒙恬驻守北方郡防备匈奴,在南方采取攻势。他集中50万大军,兵分五路,一起南下。他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战。

具体部署是,以魏图穗为指挥,兵分五路,向南推进。湖南泾县一路,湖南宁远2路,广州3路,江西南康4路,江西余干5路。一路翻越城陵山,另一路从朱蒙山,分别从北面和东面经漓江和贺江向广西进攻。第三条路线是骑行田零,第四条路线是打渔岭。借助连江、北江,从两个方向进攻广东,在广州会师。第五路在江西余干,从新疆往东,经江西鹰潭,进入武夷山脉,沿闽江直入闽越腹地,攻下抚州。

简单来说,池的进攻方向是一、二路攻瓯,三、四路取南越,五路直取闽越。

第五条路上的行军似乎进行得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困难。秦设闽中郡,大概是在这次军事胜利之后。南越和Xi瓯的战斗非常艰难。战斗一开始,帝国军就凭借击败六国的军力,迅速投入,迅速拿下平川谷等战略要地。Xi瓯部和南越部在秦军的猛烈进攻下,纷纷溃散,不得不离开中心,退入两侧的山地丛林。他们没有认输,也没有退缩,而是迅速组织起来。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以原始游击战、麻雀战、扰动攻防战等形式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这使得秦军三年不能休息。双方的攻防一定很精彩,战斗也很艰难。谁也不能完全打败谁。

越南人民的反抗意志如此强烈,秦始皇大概事先也没有想到,他所期待的速战速决没能实现。因为粮草作战的困难,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变成了艰难的僵持。于是秦人开始修建灵渠来运粮运草,以备再战。秦始皇是个意志坚定的人,绝不会因为三年攻不下就放弃远征。

毫无疑问,南越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墓葬发掘等考古资料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其语言与中原并不相通,政治传统和民俗也与中原不同,早已独立于中原文明之外。他们誓死保卫家园也是合理的。虽然比秦军弱,但他们有自己的方法。秦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他们决心清场,同时日夜兼程,不断进攻秦军的粮道。秦军很饿,无法深入丛林,那时他很无助。

在这个过程中,秦人想到了修运河,首先解决了粮草的供应。他们已经占据了武陵南北的战略要地,他们有条件考虑运河问题。

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秦人开始修建著名的灵渠,这是继都江堰和郑国渠之后秦人修建的第三大水利工程。此时已经是南征的第三年了,而《淮南子》所说的三年不懂弩,导致监军无法调薪,还用卒来开凿运河,开辟粮道,以配合越战。

在修建灵渠的过程中,皇军与被占领的民众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较量。

Xi瓯的君主翻译了许嵩——显然是音译词——被秦军杀死,越南人退入丛林,与动物朝夕相处,不肯屈服。他们选出了新的领导人,并坚持战斗。《淮南子》大致描述了当时的情况,说越南人采用夜间偷袭战术,不断骚扰秦军本部,打败了秦军,杀了魏图穗,躺死了几十万人。有50万秦兵驻扎在Xi瓯、南越和福建越南。Xi瓯人和越人怎么可能在夜间偷袭杀死几十万敌人?也许事实是,在一次夜间偷袭中,一小队越南武装部队闯入秦军总部,在混乱中杀死了魏图穗。秦军失去了统帅,群龙无首,又缺少粮食,所以他逃跑了,人们越追越多,几十万具尸体流血。即便如此,《淮南子》书中提到的五十万、几十万似乎也不靠谱。在这本书里,南平百越,长城都被描述成五十万死。

秦始皇任命了新的统帅来领导幸存的军队。灵渠还没打通,素材操作还比较难。秦军在对南越的战斗中暂时采取守势,直到灵渠建成。

■灵渠被挖,征服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经过几年的等待,灵渠终于建成了。

鉴于之前的失败和目前皇军的分布情况,秦始皇调整了部署,决定采取征伐南方的新策略。其主要内容是派兵备战,改变以往单纯的军国主义,将军事占领、移民和文化渗透结合起来,以求长期稳定地统治占领区。起初,修建灵渠是为了运输粮草。后来由于战局瞬息万变,就连队长屠呦呦也死了,秦人开始深入思考南征的问题。这才想到军事占领和文化渗透相结合。军事占领后,我移民到了真正的边境,带来了中原的人口、物资和文化,与南越人打成一片,彻底同化了南越。这样,灵渠的意义就很不一样了。2200年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句口号。想富,先修路。和灵渠相比,道理似乎是一样的。

秦始皇把逃亡者、奴隶、小商人收编成杂牌军,准备再次南下。秦始皇自己也不想带着杂牌军打南越。按照原来的计划,可能是等灵渠打通之后,我们先集中兵力,彻底征服南越,然后再出兵北上攻打匈奴。然而,因为一句愚蠢的话,他临时改变了决定。去年秋天,他把主力全部转移到北方。现在他不得不仓促组建军队,同时用两个拳头打人。

但他并不担心。岭南的幸存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以老兵为骨干,杂军为辅,不怕打不赢。以前担心部队进攻太快,后勤跟不上。现在我不用担心了。因为有了灵渠,中原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广州、南宁,甚至运到遥远的玉溪、云南、越南。这是一个其他文明无法比拟的内陆水系。通过对比西汉时期百姓的夸张,可以知道灵渠的巨大作用:使天下百姓飞草拔粟,运粮运草。当他们离开时,他们将被30分钟填满。当他们到达时,只剩下一块石头,运输率只有1%。

当魏图穗失败后,秦军进行了短暂的战略撤退,但可以推断,一些主要的交通隧道,以及大江河谷和平川原野的便利,很可能仍被秦军控制着,山地丛林是越南人的游击区,这是他们的权利和优势。两军都在浪费时间,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当运河开凿后,帝国军团的斗志和信心再次被唤醒。他们知道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食物。于是,我们奋勇前进,一个个向前推进,一个个攻占了越南山寨,略占吕梁土地,分为桂林、项峻、南海三县,大致相当于广西、广东两省,当然还有云南、越南的部分地区。

这片吕梁之地,大概就是越南人长期占据的山地丛林。在灵渠建成之前,秦军的物流供应是通过陆路进行的,运输里程长,运输效率低。翻越武陵山脉时,要处处提防越南人的袭击。没有后勤保障,就不可能长途大规模行军。因此,依靠高山丛林和惊人的忍耐力,越南人民为陆琴对侵略者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故名吕梁之地。

在军事占领的同时,秦始皇也开始向真正的边境移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吕梁之地分三郡后,政府派了一批俘虏镇守南越,人数不详。这批俘虏加上原来的驻军和杂军,共有50万人。除了少数职业军人,都是心虚的人,所以大部分都在岭南定居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又派了一批人守边。这群人,成分特殊,是秦始皇的官场成员。他们因玩忽职守、贪污或其他罪名被判刑,并被送往南越。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被派往北方修建长城。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帝国的法律还是比较公正的。因为这种法律上的平均主义,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秦国的崛起、六国的割据和边疆的开辟做出了贡献。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读书写字。

秦始皇三十五年,迁边。这群人,成分和人数都不清楚,北去长城,南去欧、岳。

此外,《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记载,县尉赵佗过五岭攻百越,明知中国疲惫,将士辛苦,要求朝廷派三万妇女为士卒缝补衣服。这三万女人,司马迁说,没有公婆。秦始皇回答说,三万人给一万五千人也不为过。于是民不聊生,十个人有七个想乱。因为这段记载与南越史记列传相矛盾,所以不作为证据,而是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人移居南越,其中不乏知识分子。自然,他们带来了中原的生活方式、语言、书籍、物种、法律,中原文化在遥远的南越生根发芽。南越肥沃的土地也能给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持。这一点在两汉南北朝的经济变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秦末天下大乱,南越也独立了。但到了汉武帝时,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南越终于并入中国,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