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基本介绍
在九峰北麓,淀山湖畔,有一座47平方公里的折叠扇形城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边的一颗明珠。现在这颗璀璨的明珠在金玉带318国道的支撑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这就是著名的朱家角古镇,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三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邻虹桥国际机场,北邻昆山,南接嘉兴,西邻王萍。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曹刚河穿镇而过。沿河延伸的九条长街,临水而立的数千座明清建筑,36座古朴风情的石桥,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价格差不多的人造景观后,人们惊讶于上海郊区依然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可以找到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难怪同济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在考察了朱家角之后,惊叹朱家角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上海之宝,更是国宝。台湾省已故著名作家三毛被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迷住了,被这里的静谧、如画、诗情画意陶醉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参观完朱家角古镇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中国历史名镇朱家角的字样。
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就是原来的明清街。这里的自然地理位置不禁被众多影视导演关注,接踵而至。水乡古镇的婉约风韵一次次被搬上银幕和电视,有时还会出现几部电影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已成为国内外影视拍摄的热点,被誉为上海郊区的好莱坞。朱家角,一个著名的城镇,历史悠久。在1958炼钢期间,镇上的人们为了找到铁,奇迹般地干涸了镇北的湖泊。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65438年至0959年,淀山湖中打捞出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车、印花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遗物,足以证明朱家角的先民在几千年前就在这里生活繁衍了。
1930年,东乡宁浜吴栋将军甘宁墓发掘的故事刊登在该镇的《朱莉报》上,证明朱家角在1700多年前就已形成村墟。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集市,名为朱家村。镇上著名的寺庙,如元金寺和慈门寺,建于元朝和正念之间。可想而知,古镇人口密集,初具规模。由于穿过小镇的曹刚河交通便利,商业蓬勃发展,烟花成千上万。明朝万历年间,正式建镇,珍珠街亭也叫竹溪。《朱莉孝志》编纂于清代嘉庆年间,以朱莉为镇名,俗称李娇。宋儒林曾在《明珠小记》序中这样描述:如今的明珠是清溪一隅,烟火万千,北接昆山,南接水谷。它的街道一望无际,商人们川流不息。在水木清华,文人墨客辈出,群羡使岸风犹古,却比户户弦歌多。虽在莱文,乃加冕。
在房间里是可比的。从中可以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的繁华与人情。
朱家角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水路交通便利,商人众多,往来频繁。曾经以江南标准布业闻名,号称江南巨镇。有时候,有句诗说:鱼米之乡六时忙,南桥人避小巡,梁静(朱泾、枫泾)不如朱杰亭,看尽图总不明。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兴起,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三里长街时,店铺数以千计,老店名店,南北百货,各行各业齐全,农村足在江浙一带绵延数百里,故有三井(朱泾、枫泾、荆灵)不如一隅(朱家角)之说。
民国时期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米以上海米市为佳,远销海外北京。水稻出现的时候,最高峰达到2-3万吨(1.50025万吨),每天收获600吨油菜。朱家角出产的菜籽油闻名于世,包括工业、手工业、银行典当、金融业和碾米厂。逢年过节,更多的外地摊贩来赶集,餐馆、茶馆几乎日夜营业,大摊贩走街串巷,小吃通宵达旦。当时,数百艘农用船只前来收割水稻,封锁了曹刚河。
古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依山傍湖。真山真水,尽显江南水乡特色。这座山的名字叫点山山。虽然山不高,但是很有名。是浙西天目山的一脉,这座山就是开始,像爬山一样。
湖,有湖峰,晚上可以欣赏一景。
湖泊,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湖的东部大部分在朱家角地区。杭州有11西湖,面积很大。可以乘船环湖游泳,湖区芦苇轻轻摇曳,让你感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有魅力,有古镇的特点。由一桥、一街、一庙、一寺、一堂、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巷组成。如果说900年水乡周庄小巧玲珑,看起来就像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气势恢宏,雍容华贵。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1.5平方公里,是周庄面积的3倍多。它的家很大,有很多天然的地方可以玩。曹刚将朱家角分为北岸的敬亭港和南岸的北街。这里有蜿蜒的小巷,花岗岩的街道,青砖青瓦的明清建筑,两旁还有无数的历史遗迹。
第一桥,上海第一石拱桥,也是江南最大的五孔石桥,气势磅礴。7月27日站在桥顶看快船摇摆是最好的,而其他30座古石桥的雄伟壮观丝毫不逊于周庄。从施工和技术上来说,朱家角的中和桥和扎西桥都比周庄双桥强,那些特色桥是周庄比不了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型景观桥,吱吱作响的齐家桥,永丰桥纪念国耻。
第一街是上海明清时期的第一条北街,历经沧桑,至今仍以这样一种原始的方式保存着。那景象的独特构造令人惊叹。三里长街、千家店铺的北街,老字号店铺林立,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老街,是江南其他古镇望尘莫及的。
第一个寺庙,国保寺,是上海玉佛寺的下院。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波赠送的第一个白玉观音,千年古银杏,被称为国保寺三宝。
第一殿,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招财葫芦,长格子窗,呈现出一派肃穆壮阔充满古意的景象,香烟缭绕。其中斗拱台、木刻梁、中堂画轴(现已废弃)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第一个大厅是Xi大厅,这是江南富裕家庭建筑的杰作,尤其是墙和门的砖雕。其精美的图案、精美的雕刻、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第一个博物馆是王昌纪念馆,展出了近100件实物展品,如清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王昌的蜡像、诗词书法、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水晶地位极高。
第二个花园是科智花园和竹溪公园,一个古老的,一个现代的;一个巨大,一个精致,相映成趣。科智园是一座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这座园林是马于1912年修建的。这是一个学生可以学习和种植的地方,以响应花园的名字。廊坊有一个书城,一个稻香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厅堂客房,200多栋楼,客厅。竹溪公园则建于1956,占地70多亩。它小巧玲珑,风景优美。它被装饰成春、秋、冬三个花园,各具特色。还设有儿童乐园、餐厅、茶馆、商店,是休息、吃饭、购物、游玩的理想场所。
三个海湾,即:三阳湾、胶州湾和托米湾。步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子。我想,路的尽头,直角转弯,一个街边市场就在眼前,让人感觉很奇妙。老街这种奇特的转弯景观在其他古镇很少见,除非朱家角,否则是看不到的。
二十六巷其实不止是朱家角的二十六条古巷,每条街都有巷,通向街、街、巷,形成网络棋盘格局。朱家角古巷以其丰富、古老、奇特、深邃著称,是江南其他古镇无法比拟的。走在弄堂里,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充满了乐趣,探索过去,享受北方胡同式的趣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古老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和外国人的青睐,是一块宝贵的处女地,需要进一步开发。
古镇朱家角还有三个景点,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港多,索石多,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学习的宝库。历来都是文人墨客云集,人才济济。明清两代,进士16人,其中4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学者王昌、医家陈、小说家吕图二、报业巨子子沛、画像石僧等。
其次,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裕的家庭和文人在这里建造花园和房屋。镇上古宅多达四五百间,随处可见风火墙、石库门、墙门的人家。三岔渔村、王昌故居、复律岁志、会馆、陆家、陈故居、钟家会馆等数十处,以及沿街无数的明清建筑、飞檐、瓦白墙、明清风格,构成了和清代的水墨画画卷。
第三,河港多,索石多,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有许多桥梁、河流和港口,旁边有无数的电缆船和石头。形态各异的水桥,各种各样的缆船和石头遍布小镇的河流和小巷。这些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观,仔细观察,有趣又耐人寻味。简直就是历史、文物、建筑、风俗、艺术的综合体,有两个凸出于石砌护岸的河滩,有一面凹进石砌护岸的河滩,甚至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河岸,人从前门进入,河滩从屋后退出。镶嵌在水巷石驳中的花岗岩浮雕缆船石,令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有的雕成角,有的雕成剑,有的雕成怪,有的雕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之美。这些历史悠久的雕刻艺术为古镇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古镇里有十几家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和北街一带。有豪华的新建放生桥茶楼、老东家茶楼、古色古香的庙曲楼。还有门板,桌椅板凳,简单便宜的农家茶馆。最有意思也最让人欣慰的是,茶座是开给邮轮茶座的,分上下两层,在船舱顶上。
朱家角,一个著名的城镇,有美丽的水,古老的桥,奇怪的街道和精致的花园。如果不踏上古老的石板街,不探索幽深的小巷,不走拱形石桥,不坐小船,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自己是在一个画报的世界里旅行。!
古镇朱家角,桥、巷、角众多,透露着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朱家角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数百年来造就了无数英雄。今天,朱家角人不断延伸这一悠久文化的源头。由此,朱家角诞生了许多“特色角”,无论是自娱自乐,还是大众文化。总之,“特色角”小何只露尖角。相比文化技能,讲求文化品位,搞文化娱乐,吸文化内涵,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方式,就像绿叶衬牡丹,为泽国水乡增色不少。这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财产。
京剧角
韵社是一个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京剧爱好者组织,一直延续至今。镇上有一个老年业余京剧团,平均年龄70岁,经常“京韵绕古镇”。除了传统剧目,他们还表演了现代京剧的选段,如《虎山行》、《沙家浜》。他们精彩的表演总是受到嘉定的称赞。松江、金山等区县邀游。
歌唱角度
朱家角有10多歌手,自发聚集在一起。几年来,他们坚持每天去公园和大桥练声,技术日臻完善。他们经过专家培训,有的已经走上舞台。陈耀祖先生高亢的歌曲《我爱五指山》获得1996全国农民歌唱一等奖。与另一位女业余歌手合唱,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选为“每周电台音乐会”指定节目,多次代表青浦县。其他几位歌手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县市级歌唱比赛中多次获奖。
文学角
朱家角中学春晖文学社成立于13,在全国中学生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人次,566篇。仅1998上半年就有20多部作品入选《作品精华》《优秀日记》等书籍。
13期间,文学会员创作了诗歌、散文、小说、通讯等各种体裁的作品8200余篇,106期《春晖文学》已在全国出版发行。这个文学社多次获奖,1995被授予“优秀校园文学社”称号。864名春晖人从最初哺育他们的朱家角山山水水,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另一个由朱家角镇文化馆牵头成立的文艺创作组,也成立了20多年。这个团队有20多位作者,大部分是作家,文理学院的作家,迷你小说的成员,故事俱乐部的成员。他们坚持业余和圈养。古镇笔。
文艺创作组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70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散文诗、电影剧本几乎每年都会见诸报端。他们还出版了《午夜星空》诗歌集和《处处夕阳》报告文学集。多部作品已通过出版社审核,将陆续出版。他们的作品还被《解放日报》、《小说世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级刊物选编。
“文艺创作组”的第二个特点是坚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20多年来,他们的小品、曲艺、故事、剧本都取得了很高的点击率。曾被上海钱币群众艺术馆称为“乡村艺术家”。他们的解说词《海洋深处》获得上海艺术文化节优秀创作奖;他们的《浴室风暴》、《两个母亲带女儿》、《无尽的仇恨》等故事获第九届上海故事俱乐部连载创作一等奖、中篇小说通俗文学二等奖。他们的歌舞小品《蝶恋花飘飘》于1996年在上海参加交流演出,并获得当年群众文化创作与表演双冠军奖。朱家角的“文艺创作群”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新民晚报》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报道。
书画角
朱家角镇的又一文化特色。现在的书画爱好者从84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娃娃都有。因为兴趣爱好,他们有意识地组成兴趣小组。以书为友,以画传情,“以诗书自荣”,陶冶情操,有益而有趣。住在临街临水老房子里的赵福良,满屋子都是书。近两年参加全国书法比赛30次,获奖20余次,其中首届“华夏杯”和“吴彼杯”书法比赛获全国一等奖两次。曾经,古镇的店铺都留下了他帅气的字迹。还有两位书画角成员也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健身角
确切的说,朱家角有几个健身角,街心花园旁边的那个最引人注目。每天早上,都有一些老人早早地来到这里,拍手、扭脖子、踢腿、打拳做早操,个个精神抖擞。尤其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持木兰剑,弹奏着优雅的民乐,动作优雅大方,显示了朱家角人极其丰富的文化素养。在上海市老体协组织的比赛中,朱家角多次获奖,使古镇朱家角成为上海的体育明星镇。
早茶角
朱家角的人有喝早茶的习俗,他们可以喝很多种茶,信不信由你。每天早上,在雾消失之前,朱家角方胜桥下和曹刚河边新开的茶馆已经充满了笑声和顾客。来这里喝茶的人都有固定的座位,不管刮风下雨,座位的主人永远都是一样的,既有镇上卖菜的老农,也有镇上的普通百姓。一根油条,一碗油乎乎的浇头,一壶沸腾的“红茶”,没有广东早茶那么浓郁,也很悠闲。喝茶的人边吃边聊社会新闻,边喝边聊小镇的生意和发展,多是讨论当今政策和生活的变化,更多的是互相交流各种信息。偶尔会有一些城里的“过街人”来茶馆歇歇脚,一个人喝喝酒,俯瞰一江之隔的秀水青山,享受浓浓的乡愁。这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然而如今,水乡茶馆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不再以“老茶客”为主。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来茶馆“闹一闹”。他们说朱家角的茶馆是一个理想的“吃气氛”的地方。当然,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一试。
民间藏书
江南水乡朱家角,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镇。朱的“文儒”是人人爱惜书如命,普通人也以读书藏书为乐。1991年初,首届民间图书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朱家角古镇召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慧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日报、农民日报、劳动日报等都作了不同篇幅的专题报道。民间图书的开发利用已被列入《上海文化年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
朱家角家庭图书普及率超过50%,民间图书总量超过654.38+万册,是镇文化馆图书总量的654.38+00倍,超过全县2654.38+0个镇图书馆图书总量。其中图书1000册,户数18户;500卷以上27户;64户300多卷。有22类书,包括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80岁的老人,有普通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甚至还有10岁的孩子。
朱家角人善于思考,读好书,用好书,藏好书,在“用”字上下功夫。举办了全镇特色家庭文化展、民间藏书资源深化利用研讨会、新老藏书家联谊会、知识就是力量演讲会等。,并编制了地方民间藏书联合记录,将读书、用书、藏书作为五大最佳家庭评价条件。
“衣装渐宽,因伊憔悴,我不后悔。”上海图书馆的专家们参观了朱家角的民间藏书家特色家族,并为朱家角的藏书家授予了“书虫”、“书翁”、“书迷”三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