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药都的历史演变
自古以来就有“药不统一,药无效”的美誉。镇郊的葛枣山是天然药田,绵延200余里,植被茂盛,各种药材丰富,有动植物药材、矿物药材等100余种。早在东汉建安年间,道士张道陵、葛仙翁就在此修行。他们一方面迷信传教驱邪,一方面收集药物炼丹治病,传授制作方法。后来,葛家的孙子葛洪总结了自己的行医经验,写成了《救急时》,流传于世。
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展,收药者和卖药者日益增多。药铺、药铺、分店逐渐兴起,并扩展到外省。
明朝初年,这里建有三宫(即王耀庙)。每年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的生日,都会在庙堂边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毒贩云集于此交易。
明末清初,樟树有200多家中药店。与此同时,外省的毒贩也来到这里开设药店,甚至成立协会组织。这里逐渐成为药材集散地。
至今,中国仍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刹、药殿。樟树人世代采集加工中药材,掌握了许多秘方,无论是煎、泡、泡、烤、烘、干、切、藏,都独具特色。优秀的化学家切出来的药片“薄如纸,能吹起来,截面均匀,形状美观”,色、香、形、味、效俱佳。
香樟的药师、药师、药商走遍全国,收集采购优质原料运回加工,使得香樟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优良。因此,樟树成为中国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加工和管理中心。“药都”的形成,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水路交通之外,还与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及其在种植、加工、运销、贮藏等方面的专长密切相关。葛枣山有200多种天然药材,驰名中外的枳壳、枳实是当地特产之一。
香樟是本地的,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一定要纯,饮片加工要精细。如今,“王耀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会。每年一旦发出邀请,来自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区市的药学同仁蜂拥而至。
那时,樟树将成为医药的世界和海洋。在杜尧东门外宽阔的露台上,一座宏伟的专用于交易活动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总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多人进行交易活动。
药都香樟,古今闻名,名闻中国。据史料记载,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期建立。兴盛于明清。在吴叫药市,宋代叫药码头。清代,这里被称为南北川桂药材的汇集地。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药不统一而无效的美丽流传。樟树药博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已成功举办43届。
1958 10月经期经国家批准,在清江县樟树镇清江宾馆召开解放后首届全国樟树交流会。参会代表100人,成交额65438+50万元。1958至1965,共召开10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参会代表5000余人,成交额5亿多元。十年内乱,百业凋零,张卉博览会也难以幸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已经关了16年了。
1980年,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在16中断后恢复。当年6月,第十一届全国药材交流会在樟树召开,展现了当代药都的风采。本次交流会中西医结合,主要围绕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三种。有1041个单位,代表2673人,成交7000多个品种,成交额12439万元。
在1981,12张卉交易会是空前的。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和13个少数民族均有代表。
1982年,清江县委、县政府为适应发展,决定新开药材交易市场。新建的以10层高的杜尧宾馆为主体,配有25000多平方米辅助设施的建筑群和可同时容纳5000人洽谈业务的交易大厅,是第一个药材交易市场。这个交易市场可容纳10000多名参与者,有2000多个摊位,200多个展厅。1988 12、清江撤县设市。市委决定撤销樟树工委,成立樟树市医药管理局,承担振兴药都樟树医药城的日常工作和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会。
1989年,以杜尧大厦为药材交易主体,新建了15000平方米的建筑群,200多个展厅,2000多个展位,可容纳8000多人参加。会期内,可将第一交易市场和第二交易市场连成一体,同时接纳2万人在会场内洽谈业务、交易药材。1989第二十届香樟交易会交易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显示了改革开放后香樟药材市场的强劲活力。此后,一年一度的药博会参会人数、交流品种、交易金额一路飙升,位居全国三大药博会之首。
90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全国民族医药产业日新月异,张卉博览会年年创新高。1993第二十四届药博会参会人数超过3万人,成交额超过13亿元,盛况空前。自14年张卉交易会恢复以来,累计参会人数超过18万,成交额超过92亿元,位居全国三大药品市场(江西樟树、河北安国、河南拜泉)之首。1995 10 6月18日,第26届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隆重开幕。在杜尧饭店、杜尧大厦一、二交易市场,来自全国及新加波等国家的两万多家医药集团、公司、药厂、药商齐聚一堂,进行热情、公平、友好的交易。在展出的7000多个品种中,有1000多个新特药。大会交易历时六天,交易金额超过6543.8+0.5亿元,仍居全国三大药材交易所之首。
1998期间,樟树第29届全国药材交流会参会代表集中,稳步增长。药厂、药商3000多家,3万多人。贸易活跃,药材5000多种,中成药1800多种,形成了药材和成药并存,药品和医疗器械共同繁荣的局面;大会总成交额超过6543.8+06亿元。1999的第30届药博会到2001的第32届药博会的参会人数和成交金额徘徊在上述药博会之间。
随着樟树药业的发展,樟树计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硬件设施齐全的新型中药材专业市场。新市场一期工程紧邻105国道布局,占地500亩。新市场于2002年基本建成。同年10月,新型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樟树第33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的主会场。新场馆、新设施、新面貌欢迎更多新老朋友,本届张卉交易会客商云集,显示出勃勃生机。3500多家工厂和商人参加了会议,约有35000名代表。会场爆满,处处药香。全国知名药企、医药批发企业、制药装备制造企业均有参展,尽显风采。市场中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商务会展中心是主会场的闪光点。中心一楼布置了160多个3×3平米的国际标准展位,全国各地参展厂商全部售罄。中心外设置的800多个药材营销摊位也被厂家和私人药商抢购一空。整个会场交易活跃,共有8500多个品种参展,其中新特药占药材和药品总数的36%,与往年持平。参会的制药机械生产企业和品种较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保健强身类药物。本届交易会成交额超过654.38+0.55亿元,接近历史最高水平。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各地药交会风起云涌,全国各大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近百场药交会。这对于几个缺乏地域优势的传统药交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003年的第34届张角药博会和2004年的第35届张角药博会面临压力,在困境中坚守传统药博会的阵地。樟树市委、市政府锐意改革,使樟树交易会年年创新,下一届有所突破,始终保持欣欣向荣的面貌。
2005年,樟树博览会迎来了美丽的春天。今年,香樟交易会首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樟树市人民政府承办,大大提高了香樟交易会的规格,被称为香樟交易会转型的开始。第36届药博会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对外开放主体战略,加快全省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在江西举办的一次全国性药品交易会。通过省、市、市政府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相关工作。今年的张卉博览会汇聚了众多客商,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受欢迎、更好效果”已成为张卉博览会的显著特点。今年的张卉交易会内容丰富,充满戏剧性。除了组织传统意义上的大型药材(药品)交易会外,还举办了投资促进会,以促进和签署经济合作项目。全省各设区市组团进行经贸洽谈,招商项目30个。会上谈判签约,合同资金15亿元以上。同时举办中药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家工程院院士授课,探讨樟树及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此外,还有大型相关活动,如特别文化表演。由省政府主办的樟树药博会,可以充分挖掘潜力,不断升级展会品牌,推动我省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尽快做大做强,把樟树药博会打造成药都,宣传江西。光大药业,扩大投资;使之成为一流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国家级医药盛会。
2006年第37届张卉博览会谱写了新的篇章。今年,张卉博览会邀请央视《一首歌》来到樟树,千年医学都奏响了时代的篇章。“一首歌”专场大型歌唱晚会“走进药都樟树”表演和传播了药都文化,为张卉交易会增光添彩,让与会代表感受到无尽的激情和激动!这一大动作在张卉交易会和全国各地的其他展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提高了“药都”樟树的知名度,也使张卉交易会再创辉煌!2009年,第四十届全国樟树药交会开幕式暨“中医中国行”江西樟树站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中医中国行”发展过程中唯一入选的县级市——樟树市杜尧广场隆重举行。包括启动仪式、科普宣传、专家义诊、健康大讲堂、社区和乡村医生培训等在内的“中国中医樟树站”系列活动成为本届樟树博览会的一大亮点。2011第42届张卉交易会期间,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药企还联合成立了“医药品牌高端俱乐部”,举办了主题为“新医改下OTC的未来”的“中国医药品牌高峰论坛”。公司、药店、连锁药店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积极探索推进医药领域品牌建设、谋求行业发展的途径,对于促进医药企业严格自律、规范医药行业有序竞争、提升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张卉交易会学术部分的活动更加丰富和有效。
多年来,张卉交易会每年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樟树数十家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保健品产销企业、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樟树交易会的相关工作和活动,使樟树交易会的规模和知名度历久弥新,樟树交易会也成为医药展会的“常青树”。在全体医药同仁的参与和支持下,樟树全国药品交易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其中,凝聚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展现了药主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也体现了全国医药界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2013对樟树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年,第44届全国药材交易会得到了商务部的支持。中国中药协会正式授予樟树“中国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