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成就是什么?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丰富多彩的唐代文学中,唐诗最为耀眼,文学创作的成就也主要表现在这一领域。许多杰出的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据清代康熙编纂的《全唐诗》统计,诗人2200余人,作品48900余首,其中不乏千古名篇。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唐代诗歌发展的原因是:第一,自以来,诗歌和赋在科举考试中受到考验,这反映了诗歌的发展,反过来又给了诗歌很大的推动力;二、南北统一,南体北体融合,原南方宫体诗,追求辞藻华丽,缺乏思想性,北朝诗,古朴苍劲,但文学色彩较少,融合后,发展成为词与内容并重的唐诗;第三,民族大融合为诗歌的主题增添了少数民族和边疆的风光,扩大了描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第四,大量的民间口语和民歌被吸收到诗歌中,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血液,增强了诗歌的生命力。

唐诗题材广泛,有大地、山川、战场、边塞、农村、城市和阶级对立、政治形势、人民生活、女性经历等。,所有这些描写,反映了唐朝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诗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仍沿袭南朝诗风,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但就诗歌艺术形式而言,从、杨炯、陆、罗的“四杰”到神剑时期、宋,他们逐渐完成了律诗的律动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而初唐最杰出的诗人的《在我面前,那些逝去的年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是未来的几代人?”,可以说是一扫六朝的粉。

盛唐时期,唐诗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盛况。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给唐诗增添了无限清新瑰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主要描写闲适宁静的山水和田园生活。他们虽然思想不高,但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真正代表了盛唐诗坛。

李白(701-762),字太白,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人。生于李客家,汉族商人,曾居碎叶(碎叶当时属安溪都护府管辖,位于巴尔喀什湖南部楚河旁)。五岁随父入川,迁居绵州张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在那里度过了青春。“十岁书生”李白,年轻时尚,就像任侠一样,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他经常把自己与张亮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想要有一些政治野心。此时他已经是一个“妙书十五篇,赋凌香如”的青年作家,用他的诗享受着人间。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我十几岁的时候,去过四川很多地方。二十五岁开始从四川到湖北旅行十余年,主要在襄阳和江陵之间。还在洞庭游了泳,去了金陵。他三十七八岁以后,到了山西,东游山东,在任城住了几年,在那里定居下来。南至江苏、安徽、浙江。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受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的启发,也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游侠和道士对他影响很大。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他,在道士吴允的推荐下,被召至都城长安。他非常激动,认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在《别入内征》诗中说:“若归时戴金印,见苏秦不下机。”《南岭儿女进京》诗中说:“若笑出门,乃蒿人。”李白到长安见何,何念其《蜀道难》,曰:“唉,子,你个谪仙”。名声大振,玄宗召见,大为赏识,出任翰林院院长,负责起草密诏。有一天,玄宗和杨贵妃在宫里喝酒看牡丹。叫李白去寻欢作乐,白政喝醉了,躺在酒楼里。叫了人后,他用水洗了脸,写了三首诗,叫《清平调》:

看到云的明亮的云,想到他们的衣服,看到花的美丽的人来看看。

若非玉山见她,便是瑶池月下相逢。

一场红露芬芳,性雨断肠。

请问谁长得像汉宫?可怜的燕子依靠新的化妆品。

名花相恋,笑起来像国王。

说明春风无限可恨,沉香亭偏北。

玄宗爱才,几番宴请,李白在殿中沉醉,导致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以《清平调》一词深感惭愧,又兴奋杨贵妃,因为诗中直指杨贵妃,西汉赵闫飞,是亡国之祸。因为李白的诗题太高,难免要怪杨贵妃。唐玄宗只邀请他做御用诗人,他不想做宰相,没有得到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他浪漫的个性和公正的思想使他受到贵族的排斥。当时,只有牺牲正义和自由,他的政治活动才能成功,但他拒绝付出这样的代价。他不但不奉承杨贵妃和高力士,反而公开鄙视他们,最后还遭受他们的排挤。他在长安只待了三年就被变相驱逐出宫。之后四处流浪,一度到达幽州,目睹安史之乱的威力。安史之乱时,他56岁,被当时镇守南方的永历帝李林称为宫中幕僚。那一年,雍王李陵开始和他的弟弟唐肃宗争夺王位。第二年,王勇战败,李白被捕入狱于浔阳。58岁被判流放夜郎,途中却被赦免。762年,62岁的李白在贫困中病死于当涂(今安徽)。李白醉酒投水捉月的说法不可信。

李白的性格非常浪漫豪放,感情火热。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衷于政治。这些都是基于对正义和自由的迫切要求。这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是矛盾的。所以,他一生中真正的政治生命只有短短的两次,总时间只有五年,而且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他在诗坛享有盛名,但他仍然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李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过着舒适的生活,所以他能够漫游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对自己和社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作品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用大量的诗歌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写长江:“故人西留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蓝天,天上只流长江。”(《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写黄河:“你没看见黄河之水是怎样移出天界,入了海洋,一去不复返。”(《进酒》)“黄河自西来定昆仑山,咆哮万里摸龙门”。“西岳何其壮丽,黄河如丝天”。“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在心头”。这些诗是李白对祖国河山的赞歌。写庐山瀑布:“日照路祥生紫烟,遥望悬于前川的瀑布。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庐山瀑布)写西北高原长城以外的景色:“明月从天台山升起,在云海的无限烟霞中。千里来风,吹玉门关城垛。”(《关山月》)关于峨眉山的月光写道:“峨眉山半月秋,入平羌河(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月出峨眉照海上,随万里之姿。”(《峨眉山月歌》《峨眉山送蜀僧颜进京歌》)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人们读着这些再现大自然雄伟形象的诗篇,自然会激起他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古画名家李白晚年,是唐朝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在他的作品中,诗人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特征。他离开长安后,由于政治理想的幻灭和与最高统治集团的直接接触,相继写下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诗,大胆揭露了朝廷的腐败,预言了唐帝国的灾难。当时只有李白的作品才有这样的政治敏感性。比如难去,唱送岑,玉壶吟,雪诗赠友,答王十二寒夜,赠书南陵常赞赋,赠宣城宇文太守并献崔,赠书蔡社任熊,吟等诗人不愿与恶同行,又不愿独善其身的矛盾,使其才华横溢的抒情表达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反映在一些饮酒、游山、吟咏山水的诗歌中,如《入酒》、《宣城谢跳楼云叔》、《梦里登天目山》、《庐山谣》、《蜀道难》、《横江词》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写下名篇,描写九地覆灭、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愤怒谴责唐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如《吼虎》、《咏之歌》、《万怒之言》、《赠张》、《流浪夜郎不期而闻》等 《赠蒋太守并好宰》《文太尉大举进攻》李白也有政治色彩较淡的作品,主要以咏叹山川、抒发情怀或反映与下层社会的接触为主。 风格清新隽永,表现了诗人天真真挚的性格,充满生活情趣。如静夜思,春夜闻洛杉矶笛,望庐山瀑,秋浦之歌,赠王伦,哭宣城好酿酒史,爱在吴淞山荀叔家中等。这类诗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李白的诗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世界,那里有神奇险峻的名山大川,有宁静悠远的田园诗般的村舍,有穷边无垠的苍茫,有曲径溪流的静谧,有冰雪的咆哮,有花月的辉煌,有江南水乡的白鹭,有沉香阁旁的牡丹,有侠客的剑光,有美女的舞袖,有策马而行的五菱少年。东山有谢安石,笑谈湖沙,若野河边有采莲人,笑谈荷花...世界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无论在哪里,都有一种像长江一样汹涌澎湃的气势,在读者心中激起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情感。诗歌中的这个世界,是当时现实世界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而人民是创造历史文化的动力,这在这里是一个极其雄辩的证明。这就是诗人李白的伟大意义。

在李白现存的作品中,直接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政治状况的不多。然而,人民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以及他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决心,都清楚地反映在诗人自己的同一性质的感情中。它们曾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被诗人吸收、浓缩以提高艺术水平,因此,随着诗歌的传播和感染,重新注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一种力量,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李白诗歌的重大积极意义。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松柏孤直,桃李难做”和“呵,我怎能对高官厚禄卑躬屈膝,谁也不会因被人以诚相待而痛苦”,因其傲慢和蔑视而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在诗歌艺术成就方面,李白全面而创造性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丰富遗产,也总结了这一时期诗人学习乐府民歌的经验。所以,他用自己强大的艺术力量,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正在崛起的人民力量,把唐诗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吸收口语和民歌,写了许多感情真挚、语句自然、感人至深的诗,如《静夜思》:“我床脚一线明,岂已有霜?。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再如《致王伦》:“李白正要泛舟而行,忽听岸上歌声。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伦。”李白的诗充满了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语言,他习惯于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近体以七绝五律著称。李白的诗有1000多首,其中一些已经被翻译成韩国和日本。

杜甫(712-770),字美,因在成都当参谋、校对员,曾被后人称为杜工部。他在诗中曾自称少陵爷老,所以后人称他为少陵。他出生于河南珙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诗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自称少年时“读万卷书,下笔如神”。不是自夸,是被长辈夸有诗词赋。20岁后漫游吴越齐赵,开始写诗。"一旦爬到山顶,你就会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在泰山上》显示了诗人的才华。25岁那年,他考上了。天宝三载(744)33岁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杜甫的诗里,他和李白说过“醉在秋被里,和日本人手拉手走”。在李白的诗中,他们怀念杜甫的“豪爽君子,送其南”。虽然他们没有再见面,但他们总是深情地想念着对方。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我本想能够为皇帝所用,实现“忠君老实风俗”的政治抱负。然而,第二年,我应该再次带头。当时天已黑了,他找不到出路,只好陪着贵族做诗喝酒维持生活。“富男早锁,肥马尘随黄昏,杯破寒,处处愁苦。”被困长安近十年,在失意和贫穷中,长安的一切,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人民的深重苦难,迫使诗人不得不认清现实。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接近人民,笔触从个人的悲凉延伸到广阔的现实世界。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如《车店》,揭露了重兵役破坏农业生产,造成“山东二百州,千家生京气”。他明显反对朝廷因贪边功而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又如《二为道》,斥责杨贵妃姐妹和杨的奢靡放荡,从两个极端反映天宝时期的社会现实。还有著名的“从北京到丰县,吟诵五百字”。755年冬,从长安到奉贤探望妻子。路过骊山时,他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避寒,挥霍,玩乐。然而长安街上、长安城周围不知有多少人饥寒交迫,诗人不禁感同身受。他一进屋就听到一声哀号。原来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他从一个家庭的贫困想到了整个世界的贫困,想到了统治阶级的颓废。他愤慨地写出了深刻反映阶级对立、流传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既是叛军攻陷长安前的一个社会缩影,也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个人悲愤。个人的贫穷,沟通了人民的命运,杜甫的诗史就从这里开始。

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全家人,经历了逃亡和贫困的磨难。有一次被叛军俘虏,被送到已经被俘虏的长安。长安已经被战火洗劫一空,到处都是国破家亡的景象。757年春,他潜入曲江,看到皇宫紧闭,到处萧条。《春梦》中的“国虽四分五裂,山河长存,草木春复”表达了他当时的忧愤心情。他逃出长安,去凤翔见苏宗。他当了两年小官。因曾拜左,故称杜。不久他放弃了官职,决心做一个野老头,继续过着流浪的生活。这一时期诗人越来越多的接触现实,亲眼看到了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促使诗人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悼王孙、悼、悼青班、哀江头、北伐、羌寨等。759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他创作空前丰收的一年。“三官”、“三别”(新安官、石昊官、潼关官、婚礼送别、辞旧无家)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在这些诗中,杜甫深刻地写出了生活在战争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的痛苦经历,对残害人民的封建统治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透露出不顾百姓死活,带着结婚才一天的新郎,还没长大的中年男子,甚至老婆婆一起伺候。在新安里,杜甫还问了新安里一些话:“请问新安里,这个县城有多小?"新安李答道:"昨晚官职下去了,第二次选男线。"杜甫甚至问:“中国男人绝对矮,为什么要守城池?”杜甫也劝送儿子的母亲不要哭:“暮光使眼干,泪收。等她眼睛干了就见骨,世态炎凉!”杜甫在这里说了很多。《石头挖沟机》里,他一句话也没说,好像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了。当初是“黄昏投石入村,有官夜捕人。”这个官员已经是强盗了,杜甫不会理他的。然后:“老头翻墙走了,老太婆出去看。官员再怎么生气,女人凭什么哭!听老婆讲话前:三个男人守着邺城。一人附书,两人战死。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老身虽弱,请官夜归来。如果你急着要给厉中河和杨上菜,还不如准备一下早上的饭菜。夜很长,很寂静,像在哭泣,像在窒息。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杜甫代表人民,喊出了他心中积蓄已久的深深的悲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在诗中,他劝那些正在守关的武将不要在敌人面前逃跑,也劝那些新婚的年轻人为了国家的安全,暂时抛弃个人的幸福,穿上军装。“别担心婚礼,好好工作。”对战争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为可贵。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面貌,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把唐代诗歌的思想成就发展到了高潮。它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份光辉遗产。

760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河畔建起草堂,暂时得到了栖身之所。除了因为兵变被流放了一年多,他其实在成都草堂生活了三年多。其间,任建南曾任命为参谋,吴又赞助杜甫为工部尚书,故有之称。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从四川漂泊到湖北湖南。以船为家,住无常。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冬,诗人在响水一艘客轮上永远停止了歌唱,享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大量的诗歌揭露了唐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诗人必须有崇高的志向,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和高尚的作品。杜甫早年的政治抱负是“尊君,后使风俗纯”,但对现实的不满还是模糊的。在政治上受挫,生活上颠沛流离之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急于尽快结束战争,说:“安得壮士扼守天河,不必洗甲兵!”(《洗马》)。他自己生计艰难,推己及人,说:“宽敞楼房千万间,天下穷人皆乐,风雨不动!”秋风吹破了小屋。鉴于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我写下了“安得农将止争,无官各处要钱”(《白日梦》)和“谁能扣留国君,下令减免赋税”(《苏华实录》)。因为这个志向,产生了一种高尚的意境:“穷年忧李渊,肠中叹热”。安史之乱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解决只能依靠农民起义。而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写实,将社会的伤痕更强烈、更密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感受到,有所警觉,引起不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的诗歌适应了历史的要求,有了一定的进步。当然,阶级的限制使他能够把人民的苦难描写得感人肺腑,但他不能写人民的反抗;它能揭露封建统治的一些弊端,却常常为皇帝开脱;能反映社会矛盾,却不能指出现实的出路。而杜甫却能够超越一般的封建文人,达到了当时他的阶级可能达不到的更高境界。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杜甫诗歌的一个特点是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嵇充满血泪的沉郁悲凉的诗歌不会使读者感到压抑,而往往使读者感到神清气爽、情绪高昂。比如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他在铜鼓县的时候,穷得天天在山谷里捡橡子和谷子充饥。《住在甘源铜鼓县作曲七首》将残酷的现实与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出人意料地唱出了一首“小溪小溪回春我”的开放壮阔的诗篇。"登岳阳楼"诗人的处境"但是亲戚朋友都没有给我消息,我老了,病了,独自一人和我的船在一起。此墙之北有战争和山脉,在这里的铁路我怎么能不哭?”。但在这四句之前,他写道:“我一直听说洞庭湖,现在终于爬到了这个塔。我的东面是吴国,南面是楚国,我可以看到“天地无尽飘”这样一幅广阔的景象。在同样的情况下,当他感慨道:“要是我的艺术能给我带来名声,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脱出来就好了!”,前面是“星星从空地上俯下,月亮从河里跑上来”;当他感叹“万里是秋长客,带着我百年愁苦,独登此高”时,他面前是“落叶如瀑沫落,而我看长河总是滚滚向前”;当他想到“我听到远处的女人,在战斗后哭泣”,他听到和看到的是“斯塔克的声音五更与鼓和号角的挑战,星星和天河脉动超过三座山”。这是诗人眼前的风景,也是诗人的心境。有了宽广的胸怀,我们才能用如此壮丽的景色,衬托出他所写时代的艰辛和个人的不幸。所以他的诗虽然悲伤痛苦,读者深受感动,但并不消沉,反而有一种昂扬兴奋之感。

白居易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是公认的唐诗大师,他在格律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尤其是后期的七律,最能体现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它们细致无斧凿,高度凝练而不失典雅,代表了唐代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真挚雄浑,凝练自然,质朴华丽,含蓄蕴藉,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把他视为学习的楷模,尊称他为“诗圣”

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后被建为祠庙。解放后重建为“杜甫草堂”。

白居易、元稹、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杰出人物。白居易和元稹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乐府运动,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772-846)生于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居洛阳香山,名香山居士。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十一二岁时,为了躲避藩镇战乱,他和百姓一起过着流浪的生活。这使他能够接触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年轻时读书刻苦,不睡觉,以至于“嘴酸手肘痛。”我从十几岁开始就喜欢写诗和赋。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写下了“漫无边际的草,随着每一个季节来来去去”。野火从未完全吞噬他们,他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受到当时著名诗人顾况的赞赏。27岁时,他考上了进士,先后被校书郎、县尉、左拾遗为翰林学士。44岁(815),因反对宦官和顽固不化的大官僚贵族,被贬为江州司马。在牛党与李的斗争中,白妻杨是牛党重要人物杨的妹妹,被称为牛党。李德裕当政时排斥白居易,甚至不敢读白诗,怕改变他的偏见。白居易采取不争名不争位的方法来处理派系斗争。我当地方官的时候,做过一些好事,比如主持修建湖堤,用湖水灌溉1000多公顷。晚年退居洛阳,产生消极思想,这是他的局限之一。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出了一套进步的文学思想:“文章要及时写,歌诗要为物写。”意思是文学必须反映时代,不能脱离政治。达到教育的目的,才会有助于真正的奋斗。并说:“诗人,根情,苗字,华生,真意。”把诗歌比作果树。情感是根,语言是枝叶,韵是花,意是果。没有感情的诗歌就像一棵无根的果树,无法生存。无意义的诗歌就像一棵不结果子的果树,枝叶不值钱。他认为一首好诗要有情怀,要有思想,语言和音韵都好,思想感情尤为重要。他的进步主义文学理论对当时诗坛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主张是他的寓言诗。早年在唐宪宗时,他是一名负责捡拾遗骸的训诫官。每天商量事情的时候,他对自己所看到的朝廷大事和诏令都秘而不宣,甚至当着皇帝的面说:“陛下错了。”有些不方便说话的人就坦白地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皇帝听了之后能悔改。这些诗中有一部分题为《新乐府》,俗称讽谕诗。是白诗最通俗的部分,也是白诗的精髓。以新乐府诗五十首和秦中吟诗十首为代表。

《新乐府》中的杜灵错指责封建政府滥收,说:“滇藏卖地官租,明年衣食何如?”剥我丝,夺我口的小米,坑人害物,是狼。为什么一定要抓牙吃人肉?“《卖炭翁》斥责当时宫城太监掠夺百姓。”一车炭,千余斤,宫中使臣爱惜,半马红纱为丝,将炭充牛头。“这简直是白抢了卖炭老汉的衣服和食物,他‘衣穷,忧炭,甘寒于寒’,‘满尘烟火,鬓灰指黑’。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西域,在新疆拉强县发现了维吾尔诗人卡曼尔临摹的这首诗,可见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新丰折臂翁》描写的是杨招兵攻打南诏时,一个人“偷了一根大石槌,折了胳膊”逃避服兵役。白居易见到他的时候,已经88岁了。虽然每次下雨天寒地冻都要“睡到天亮”,但他还是幸运地保住了性命。诗人愤怒地谴责这场非正义的战争。重妇在直接指责官员“拿走我的温暖,买你的眼前利益!“逼民”幼者无形,老者暖。“《卖花记》中的《“一束暗花,十户有福”》暴露了贫富之间的严重对立。

白居易的讽谕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据他和朋友的书上说,他的诗让达官显贵闻之变色,当权者闻之色变,身居军职者闻之咬牙切齿;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常有乡村学校、佛寺、反游、泛舟写诗的人;文人,僧人,寡妇,处女,常有诗人。这就是这些诗的人民性所在。也离不开他的诗深刻易懂。

除了寓言诗,白居易还创作了《长恨歌》、《琵琶行》等优美和谐的叙事诗,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后世很多剧作家把它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感人至深。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读者广泛阅读和模仿。

白居易写了71卷《白长卿集》,留下了3000多首诗。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李商隐和杜牧,他们被称为“小杜丽”。李商隐的诗晦涩朦胧,用词优美。杜牧在艺术上追求“崇高”,不满足于“荒诞”,力图在晚唐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