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第二阶段是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过渡时期(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
2.曲折发展时期(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主要表现为:1956年基本完成三次重大社会主义改造;1957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从65438年到0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但是,* *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贸然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左”的错误继续发展,直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大灾难——文化大革命。
3.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其表现是:GDP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扩展数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主线。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实质,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确意见后来未能坚持。
“文革”后,指导思想拨乱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国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个提法一直在用。6年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在50年代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实现的阶段。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不再是主要矛盾。"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了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经济是基础,也是手段。落实到社会层面就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与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来讨论。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一阶段,创新将为新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奠定环境和制度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阶段经历了曲折,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为下一步改善民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人们从亲身经历探索和曲折反思中获得了开辟新路、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之所以把这20年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期间人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相关的制度包括计划经济、二元结构、单位制等。还延续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日益“左倾”的指导思想。
第三阶段是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82年。这个阶段不长,是动乱结束后休养生息、拨乱反正的阶段。执政党的重心转向现代化,从酝酿、徘徊、激荡中逐渐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中国再次迎来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春天。
第四阶段从1982到1992。这个阶段开启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1992至2002年为第五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接下来的10是第六阶段。提出要建成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小康社会,民生建设和民生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各阶层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频发且极其复杂。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实现更加和谐和协调的发展,从而大大改善社会建设的地位。
新中国6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也是围绕民生主线的社会建设史。特别是改革以来几个阶段的民生进步和发展取向,也与马斯洛揭示的人的需求逐步提升的基本趋势不谋而合。
中国新闻网-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