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羊肉粉的传说
1.据贾思勰《齐·姚敏书》记载,自秦朝以来,中国南方就开始吃米粉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用北方人的方法,把南方的大米做成条状,用来煮饭,叫做胡米。羊肉自然很美,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南方人很早就不习惯,没有用羊肉做调料。北方人很爱吃羊肉,但历史上主要是面食。都错过了羊肉米线。起初,遵义人和南方其他地区一样,以猪肉作为米粉的主要调料。遵义蹄花粉还是比较高级的,就是从猪蹄子里提炼出来当调料。遵义又名亳州,是唐宋时期西南抵御高地部落国家的边陲重镇。由于唐朝起源于太原,当时的亳州主要由太原军事集团驻守。大历五年(770),山西太原人罗蓉率师播“平叛”,据传播土。罗荣锋播报周侯。大中十三年(859),南诏大理土司自称皇帝,出兵侵亳州。罗是五世的孙子,他被赶走后住在泸州。咸通元年(860),安南为国都。咸通十四年(873),南诏联络夷族再次攻占亳州。干福三年(876年),山西太原杨、穆两家军属再次联手收复亳州。据今遵义穆氏族谱记载,杨团团长杨端设计谋害穆氏族长穆兴田,独得战功。(2007年,穆后人还向遵义市历史研究会赠送了家谱及相关资料。在遵义老城区,有许多以贾母姓氏命名的地方,如贾母庙、穆家川、穆家林、木江、穆家湾和贾母巷。继之后,杨及与杨端同播的、程、赵、尤、娄、梁、魏、谢等山西子弟开始定居亳州,开启了29个朝代、725年间在亳州的割据时代,深刻影响了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和风俗文化。这些较早进入云贵高原的山西移民,从小放羊吃羊长大。在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上,他们从心底里明白,羊肉是香的,不是羊肉。而且他们还有加工羊肉的传统技艺。但历史上大米主要是南方生产和食用的,所以自然就诞生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遵义羊肉粉。为什么今天遵义羊肉粉里的羊肉还是典型的北方风味,南方人还觉得重,遵义人却不知道?为什么南方一些新一代羊肉粉品牌通过彻底消除异味获得了可观的市场空间,而遵义羊肉粉却还在自得其乐?这就是原因。而且遵义人已经形成了这种口味,很难像其他人一样改变和变化。这个现象恰恰证明了遵义羊肉粉的原创性和真实性。由此可见,遵义羊肉粉自盛唐罗蓉家入播至今,已有1,230多年的历史。最迟始于唐末杨端和八姓村民入播,距今1100多年。2.明朝末年,四川八大天王张惨遭屠戮。“千里之外,一个人也不剩。”只有遵义府和两个背靠遵义的小县城幸存下来。四川人口锐减,导致清代湖广填四川。战争期间,大量四川难民逃到遵义,战后一部分人回到了家乡,也把吃羊肉粉的习惯带到了四川各地。到清朝中期,遵义羊肉粉在西南地区已经很有名气了。清末,遵义羊肉粉和四川羊肉粉之间有一段故事。清末遵义羊肉粉以杨记和廖记最为著名。有一天,一个人来到杨记羊肉粉店,想当学徒。杨家需要雇人,但看到来人驼背,就有些反感。所以他说,你干我们这行不会有前途的。你最好再找一份工作。人家不死心,说洗碗扫地的杂工也愿意干。杨家人看他诚心,让他留下。俗话说:十个驼背九个聪明。这个驼背不是一般的聪明。加上机会难得,所以处处多留心,细细琢磨。几年后,我离开了。驼背自己开了一家羊肉粉店。那是川北的朱老公羊肉粉店。朱老公,本名朱明清,顺庆(今四川南充)人。用南充人的话说,朱老宫是“川东北乃至川渝米粉的鼻祖”。川北羊肉粉和遵义羊肉粉的关系,很像杨泰济川和陈太济川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两个同调同谱的故事。3.上世纪,随着北方城市开始吃米饭,羊肉米线在北方一些地区开始流行。敦煌羊肉粉可能是受川北羊肉粉的影响。贵州南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的很多地方,在上个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以后,曾经把羊肉粉作为早餐食品之一。并产生了很多好吃的、有信誉的本土品牌。遵义人也开始在西南、华南、华东开羊肉粉屋。各地人民结合当地的习惯,创造性地发展了羊肉粉的风味。如今,中国的羊肉米粉行业已经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4.事实上,遵义羊肉粉的确切记载只是它兴盛于清代中期,或者说它在明代就已经投放市场,再往上的情况就是我的合理证明了。为什么会这样?明末的平波战争,不仅摧毁了播州杨土司政治集团,也摧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官邸、庄园、文献资料全部被烧毁,连杨祖坟也被挖掘破坏。即使在昌明的今天,在被亳州土司统治了几百年的黔南一些县的官方资料中,我们宁愿缩短几百年的集约农业发展历史,也要刻意抹去这段历史记忆,其实也不短。1957年偶然发现的亳州13代土司杨灿墓,是宋代建筑雕塑史上的瑰宝。该墓中的石刻和出土文物以无可争辩的实物证明了“亳州史圣”的存在。如今,亳州杨灿墓遗址、亳州海龙墩遗址被列入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保护文化,渝郊摩崖石刻遗址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这说明土司杨在亳州700多年边防、移民、垦荒、开发等方面的成就,在国家层面和山外视野中都得到积极评价。令人欣慰的是,遵义羊肉粉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也被遵义市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5.每年冬天至日,中国人通常吃狗肉,饺子和糯米。但是我们遵义人吃羊肉,更多的人上街吃两碗羊肉粉。在那浓浓的香气里,在那浓郁的气息里,再一次品味到唐宋的恢弘,元明的庄严,中原的淳朴,云贵的辛辣。深切缅怀历史上在这片高原上战斗耕耘的中国各族人民。6.上世纪50年代,全市只有七八家羊肉粉饭店,后来都改成了国营饭店和集体合作饭店。馒头、包子、面条、米皮都卖了,羊肉粉却成了稀罕物,加工“粉”的物件和技艺几乎失传。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最有名最有实力的两家米粉店都在遵义县南白镇。酒店集体养羊,榨米粉设备齐全,生产操作一条龙,生意非常红火。改革开放后,个体户如雨后春笋,南白的羊肉粉馆也涨了月票和年票。现在,一些怀旧的人经常批评羊肉粉以前早上只卖几个小时,变成了通宵快餐。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弄鲜汤和羊杂。机器加工的粉韧性强,存放时间长,但不好吃;肉放在冰箱里冷冻,切得比纸还薄,放在碗里变成细渣。如今,羊肉粉这一遵义名吃体现了时代特征。从经济上讲,养羊、屠宰、制粉、卖粉都是独立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产业链,遍布贵州城乡,并走向全国。从文化上来说,这种饮食滋养了人们的热情,正在给这片火热的土地带来吉祥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