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竹名人有哪些?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竹子画家。竹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发展到隋唐,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宋代兴盛,明清达到高潮。

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西魏北周时期的竹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竹画。其实早在晋代就已经有了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这些健谈者,依托竹林,应该也有很多关于竹子的画,可惜现在看不到了。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挖掘唐代张淮王子墓时,意外地在一幅侍女和竹子的壁画中发现了几笔和竹子,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李隆基、画家王维、唐玄宗吴道子都喜欢画竹子。据说在五代时,李夫人还创造了墨家的竹法。据说她晚上经常坐在床上,看到窗纸上映出的竹影,是窗纸临摹的。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往画家的双钩设色法,用墨汁画枝叶,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在元明清时期,有许多著名的竹画家。只要是山水或者花鸟画家,很少有不画竹子的,开始强调竹子的整体气势。然而,在众多画家中,郑板桥的竹画也是一绝。下面简单介绍几位著名的竹画家:

文同(1018-1079),本名潇潇先生,晋江道士,人称师师先生。子洲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帝保佑进士,知道海洋大陆。宋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任先死,但人亦称文湖州。擅长诗词书画。六十二岁时,他写了《丹元记》。先生擅长画墨竹,但初不贵。懂得守海洋大陆,在月谷上建亭,早晚是旅游的地方,所以在朱墨工作越来越难。挚友苏东坡亦擅墨竹,尝作诗曰:“汉川植竹贱如彭,斧钺不赦龙。料穷太守,渭滨胸中有千亩。”俗话说,文画竹“深思熟虑”。然先生却认为“我才是那个没有学道的人,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有送走,就从出发,生病了。我现在能怎么办?”但其竹画仍以文人为主,被称为“湖州派”。到了元代,画墨竹成为一种时尚,如李理、赵孟頫等名家,都是湖州派的传人,对后世影响很大。米芾纸绘竹云:“以墨深为面,以淡墨为背,可以由此出发。”墨竹在北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绘画艺术,仍然与当时时尚写实的时代有关。因此,不存在“中介”或“爪”撇叶,也不存在竹节间的书法连笔。整个画法介于“画”与“写”之间,不同于元代及以后文人的竹画。

高(1248—1310),北京市房山区盐井路1号。他擅长画墨竹和山水,师从文同、米芾父子,集董源、巨然、李成之长。传世的竹画只有高一幅。笔锋温和从容,条理清晰。竹子与脚下的石头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赵孟頫(1254-1322),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之孙,继赵之后,秦王。在花鸟画方面,他融合了“徐锡业一、黄家福贵”两个人物,以文笔为工,不在巧,而在朴素雅。

赵孟頫之妻关道生,浙江吴兴人。他擅长画梅、兰、竹。传世墨迹稀少。关道生的竹画在元代颇有名气。其特点是:用墨无变化,竹叶无层次,一笔完成,用笔以居中为主,偶尔两侧。最上面的竹叶是“燕子式”的,用藏锋笔法挑出来,极其传神。

李李(1245—1320),本名,生于(京)。善画枯木竹石,尤擅双钩彩竹墨竹。李傕曾走遍东南山川,使使者跨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竹画的题材多以修剪竹子和树木、石头为主,夹杂兰花、杂草,共同构筑了这幅画优雅活泼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常州人,生于江南,生活十分富足。元末变卖家产,浪迹江湖。我一生好学,诗书书画都很努力。他的水墨山水、居东园、学景、观,作品多以环太湖风光为题材,意境质朴。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影响很大,与王蒙、黄、真武并列为“元四大家”。书的风格朴实无华,种类繁多,有《简室诗》、《自写诗》等,流传于世。他的画挺立,瘦高,溪流涓涓,笔法宽广,气度十足。

真武(1280—1354),本名,号梅花道长、刀妹道长、梅花祖师等。嘉兴人,家境贫寒,独门隐居,性格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天下。除了山水画,真武还擅长触摸竹石。喜欢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

柯(1290—1343),本名,字丹秋生,别号乌云阁李,台州人。他以画竹子闻名,也擅长制作水墨花卉。墨竹是个有文化的老师,但能创造新的思想。他常以书法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弼(1362-1416),本名孟端,是的朋友,初生于九龙山,又名九龙山人。无锡人。洪因其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才能被推荐到翰林院。风景园林师王蒙画的长江远山,怪石嶙峋,都很精致。在永乐,墨子竹闻名天下,当时排名第一。有钱买它的尺子。易也是博学多才,善作诗。有人这样评价他的竹画:“你的力量可以是迷人的,随处可见。”画面方寸之间,可见潇洒秀丽,妙景幽深。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如《山亭文化会图》、《冯图》、《竹石图》等。他是《老友记·石头山居集》的作者。他作品中的竹子别致简洁,姿态如飞,非常适合文人画。王宝的竹画虽继承了前代文人文同、真武的画的遗风,但其笔墨神韵更具文人气息,在当时被称为“全国第一手”。这幅画是元代以后的新风格。

夏畅(1388—1470),本名赵衷,江苏昆山人。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绘画史上最优秀的竹画画家,他注重法度,结构严谨。他用楷书起笔收笔,几乎再也不画竹子了。他有一幅杰作,表现了河坡和石滩之间的竹林。笔法苍劲,构图疏密,整个画面非常优雅高贵。

郑燮(1693-1765),江苏板桥人,科举康熙状元,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山东范县、魏县的官员,有一种政治声音,“请为二十岁饥民求援,赐顾帮衬大官,然后乞病。”做官前后都在扬州生活,以书画为生。他擅长画兰花、竹子、石头、松树、菊花等。,但他画兰花画了50多年,取得了最杰出的成果。他的画取材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但他有自己的风格,身材纤细,风格刚健。工笔书法,将中国八分混入草书,自称“六书半”,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他主张继承“从十点学七样,弃三样”的传统,“不拘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先画后画,不设格,画后不留格”,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歌真挚有趣,深受人民喜爱。还能治印度,“近闻鹤”。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的印本等。

对于画竹子,郑板桥曾写下自己的体会:“江中亭秋色清,晨见竹,烟光影露,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我满脑子都是画。其实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所以磨墨铺纸,落笔是变相的,手中的竹不是胸中的竹。简而言之,意为先写,规为也;如果你有兴趣置身于法律之外,这台机器也是可用的。独自画云!”因此,我们可以从竹子的各种自然景物中获得灵感,激发情感,经过“目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用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多次流传至今,广为流传。自清代以来,它们受到了世界各地专家的推崇,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