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的由来
“马无夜草不肥”,牛也是如此。用牛耕田,喂好牛,是农民的大事。丑的时候(1点到3点),农夫会起来喂牛。当牛和丑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到五点,老虎在晚上最凶猛,农民们经常在这个时候听到不远处老虎的叫声。于是,老虎就和印石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阴虎”。
从五点钟到七点钟,天亮了,兔子从窝里跑出来吃带露水的草。因此,兔子与石矛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毛兔”。
7点到9点,是雾霾时间。据说龙能在云雾中飞翔,只有在雾中才会“龙见尾不见头”。但是,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们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而成的“人造动物”。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在雾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觉。这样,龙就会“出现”在晨雾中。龙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就有了“辰龙”。
9点到11点,雾散了,阳光明媚。体温不稳的蛇从洞里爬出来晒太阳。蛇,不管有没有毒,都是可怕的,而蛇最活跃的时刻就是“施思”。造字时把“四”画成蛇的形状。“第四条蛇”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到十三点,烈日当头。这个“猛”让人想起了人类的“左膀右臂”之一的马。红色鬃毛的烈马是好驹,但它的脾气像正午的太阳一样凶猛。当马与正午联系在一起时,就有了“午马”。
13:00-15:00,太阳已经晒干了草地上的露珠,别忘了这是放羊的好时候。于是,“未央”应运而生。
15:00-17:00,太阳西下的时候,或者雨后,天气看起来清爽。这个时候,猴子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和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把这一刻和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猴子应用”。
17:00-19:00,太阳即将落山,家养的鸡要归巢了;如果你不回你的窝,天黑的时候你会找到它的。农夫的妻子急了,到处打电话,把鸡敲进窝里。这个吃喝的时间也是和家养的鸡入窝相连的,所以就有了“酉鸡”。
19:00-21:00,人睡前要巡视;紧随其后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在巡逻的时候和狗扯上关系,成为“狗”是恰到好处的。
21点到23点,半夜能听到肥猪拱沟的声音,主人很开心。但是,想让猪长胖,就得起来喂。大海期间,大自然与猪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海猪”。
当代表十二点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组合在一起时,有:鼠、丑牛、银虎、毛兔、陈龙、四社、五马、未央、神后、姬友、狗、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