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大集历史
清末到民国时期,大规模的收藏以自由贸易为主。交易的商品有谷物、海鲜、手工艺品、木材、鸡蛋、蔬菜和水果。交易产品有本地生产的,也有外地的,还有煤油、火柴等洋货。
民国十七年(1928)《交敖志》记载了李村大集的交易。
据记载,当时李村区有名的市场有李村、枣园、沧口、浮山。流亭和华阴在即墨县,毗邻李村区,附近的胶州人也在这里购买所需。
李村大巴扎以每周二、初七为集会日,以李村河滩为临时集市。其生意之兴隆,可谓“首屈一指”。每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聚集72个聚集日,年均约1,200个临时店铺,不包括鱼、杂货、种子、古装、钱摊、大排档。农闲天气好的时候,店铺1400多家,总价可达万元以上。德国人对参加会议的人数做过十几次调查,平均每次2.2万人。日本人对大量藏品中的主要展品进行了多次统计。在日本人写的《李村姚澜》中,有每件藏品主要展品的平均总值,并说明了商品的产地,如:小麦,1150元,产于城阳赵村;棉纱900多元,日本产;布800元(土布4/10,洋布6/10);茶叶700多元,威县产。豆饼500元产于沧口、流亭、大村。总价值在200元以上的是海州产的豌豆和大连产的玉米;总价值在150元左右,分别是海州产的大豆、李村产的高粱和地瓜干、宋各庄产的柳条筐和上海运来的火柴;百元以上的,有泰安、莱芜芝麻、上海粗纸、安丘李玮、赵村小米等。
其他统计项目还有即墨黄酒、李村猪肉、洋煤油、上海棉花、崂山松木、瘦炕席、平度鸡蛋、下庄陶器等。还有靴子、钉子、铁锅、扫帚、竹篮、木排、锄头柄、锅盖、水桶等等。加上从沙子口、沧口运来的海鲜,李村大吉每年的展览总价值不低于70万元,按成交的30%计算,成交金额可达21万元。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大集以农产品和日用品为主,品种相当丰富,也反映了大集的热闹繁荣。另外,从日本人的详细统计来看,很明显是想在经济上统治中国。
1930 ~ 1940年代,李村大集按商品分为粮市、布市、杂货市、鱼市、条市、猪市等市场。由于战争的混乱,该市的游客数量与德占时期相比急剧下降,每集日约3000至5000人。聚会上,同行摆摊摆放物品,总价值约1万元,成交额500-1万元。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商品供应极度匮乏,物价飞涨。1948的8月份统计数据只显示,食盐每斤65438+万元(法币,下同),玉米每斤44万元,猪肉每斤360万元,然后翻了几倍几十倍,造成大面积的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