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明星有所了解?

恒星、流星、行星、星云和彗星

质子星白矮星..................

一:明星

从地球上看夜空,宇宙是一个星星的世界。

宇宙中恒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们成群聚集,相互反射,形成双星、星团和星系...

恒星是一颗燃烧的行星。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只是因为离地球太远,星光才显得那么微弱。

古代天文学家认为恒星在星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命名为“星”,意为“永恒的星”。但是今天我们知道它们一直在高速运动。比如太阳是带着整个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心转的。但其他恒星离我们太远,我们很难察觉到它们位置的变化。

明星发光的能力有强有弱。天文学上用“光度”来表示。所谓“光度”,是指恒星表面以光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能量。恒星表面也有高低温。一般来说,恒星表面温度越低,其光线越红;温度越高,光线越蓝。表面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光度越大。科学家可以从恒星的颜色和光度中提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历史上,天文学家hertzsprung和哲学家Russell首先提出了恒星分类与颜色和光度的关系,建立了名为“Herzog-Roto”的恒星演化关系,揭示了恒星演化的秘密。在“Herro-Roto”中,从左上方的高温强光区到右下方的低温弱光区,是一个狭窄的恒星密集区,我们的太阳也在其中;这个序列称为主序,90%以上的恒星都集中在主序中。主序区上方是巨星和超巨星区;左下方是白矮星区域。

恒星诞生于太空中的星际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星际云”)。

明星的“青春”是其一生中最长的黄金阶段——主序阶段,占据其一生的90%。在此期间,恒星以几乎恒定的光度发出光和热,照亮周围的空间。

之后恒星会变得动荡,变成红巨星;然后,红巨星将在爆炸中完成所有任务,将大部分物质抛回太空,留下碎片,也许是白矮星,也许是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就这样,恒星从星云出来,又回到星云,完成了它辉煌的一生。

绚烂的星星永远是夜空中最美的风景。

第二: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通常很小。例如,产生亮度为5的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为0.5厘米,质量为0.06毫克。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cm之间。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它们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以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流星体追上地球或者地球追上流星体进入大气层,相对速度是每秒10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比子弹离开枪膛的速度高10倍,也足以与大气分子和原子相撞,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让我们看到。

流星现象,而是以尘埃的形式漂浮在大气中,最终落到地面,称为微流星体。

第三:行星

行星的新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自身引力必须与转速平衡,使其呈球形;3、不受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一颗行星的直径必须超过800公里,质量必须超过50亿吨。

根据这个定义,目前太阳系共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最终被踢出了行星行列)、原本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以及一个临时编号的“2003UB31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未来太阳系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成为行星。目前,太阳系中有超过10个天体可能符合天文学家观测名单上行星的定义。

在新的行星标准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定义了一个新的子定义——“类冥王星”。这里指的是轨道在海王星之外,绕太阳运行周期超过200年的行星。在太阳系12颗符合新定义的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一个规则的圆,而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这类行星的起源很可能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改进,天文学家可能会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的大型天体。如果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列表继续扩大,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围绕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使其形状约为球形,质量不足的称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源于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就像它们在行走一样。

太阳系有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直到16世纪哥白尼确立了日心说,人们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构成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而是靠反射表面的太阳光发光。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运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式的物质出发,九大行星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土、火)、巨行星(木、土)、远行星(天王、海王星、冥王)。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有三个特点:* * areal、各向同性、近圆形。所谓* * *平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以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旋转;近圆形意味着它们的轨道非常接近圆形。

在一些行星周围,有一个环绕行星运行的物质环,由大量的小天体(如岩石、冰块等)组成。)并因反射阳光而发光。它被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土星有环,后来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其他卫星的反射光都很弱。卫星的大小和质量差异很大,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在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所有其他行星都有不同数量的卫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数十万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彗星数量众多,行星际空间中漂浮的流星体更是不可计数。

虽然太阳系有很多种天体,但没有一种能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中光和能量的来源。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其半径几乎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它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其强大的引力牢牢地控制着周围太阳系中的所有天体,使它们不可分离,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着它的成员永远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很多特征都接近地球。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较小,平均密度较大。类地行星表面有一层由硅酸盐岩石构成的硬壳,具有与地球和月球相似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层的行星(如水星),其外观与月球相似,有环形山和犁沟;对于拥有稠密大气层的金星来说,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了星星。后来,人们了解到地球本身就是一颗行星。

(2)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中的巨行星,称为巨行星。它们有致密的大气层,但大气层下没有固体表面,而是由沸腾的氢气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本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被称为远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之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有一个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层,通常覆盖着一层非常厚的冰,如甲烷冰和氨冰,然后是坚硬的岩石核心。

冥王星失去了行星地位,成为矮行星。

70多年来,冥王星一直是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最后一个席位,自被发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经过天文学领域数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论,冥王星终于被“降级”并驱逐出行星大家庭。从此,这颗徘徊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只会和其他大小差不多的“兄弟姐妹”一起被称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性物理力,使其呈球形,并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根据新的定义,太阳系的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前发现的。

根据新的定义,具有足够质量和球形形状,但无法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行但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天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从2006年8月24日的11开始,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质疑传统的“九大行星”概念。天文学家发现了冥王星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的柯伊伯带。这片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中有更多的大型天体围绕太阳运行。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附:1。行星的定义:

A.天体;b .绕太阳运行;c .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性体力,使天体呈球形;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符合这一新定义的人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共八颗。

2、矮行星的定义:

A.天体;b .绕太阳运行;c .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性体力,使天体呈球形;d .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e .不是卫星。

符合这一定义的人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和泽娜,一共三颗。

附加信息

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距日本平均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原本属于小行星的范畴。

冥王星:直径约2400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59亿公里。革命时期大约有248年了。冥王星有三颗卫星,卡戎,S/2005 P1和S/2005 P2。后两颗卫星直径约50至60公里,公转周期分别为38天和25天。原本属于九大行星的范畴。

吉娜:天文数字是2003UB313。吉娜是它的昵称。其直径在2300-2500公里之间,与日本的平均距离约为6543.8+06亿公里。革命时期大约有560年的历史。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因为它的发现,引发了太阳系天体分类的争论。既然冥王星是行星,那么泽纳应该会成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关于卡戎:它的直径为65,438+0,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6.4天。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因此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

3、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A.天体;b .绕太阳运行;c .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

四:星云

星云

星云是星际空间中一种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状天体。星云中物质的密度很低。如果以地球上的标准来衡量,有些地方几乎是真空。然而,星云的体积非常巨大,在方圆经常达到几十光年。因此,星云一般比太阳重得多。星云有各种形状。从星云和恒星演化的角度来看,星云和恒星有血缘关系。恒星抛出的气体会成为星云的一部分,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可能会收缩成恒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环形星云就是其中央恒星“喷云喷雾”的结果;蟹状星云是超新星爆炸产生的“烟雾”;猎户座星云正在小心翼翼地喂养一个“太阳”。研究该星云对于探索恒星的形成、星前物质和星际物质的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五:彗星

也就是流星

六:质子星

黑洞之父。

七: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天体,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第一颗发现的白矮星)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和太阳差不多!换句话说,其密度约为654.38+00万吨/立方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推算出它的表面引力等于地球表面的654.38+00亿-654.38+00亿倍。在如此高的压力下,一切都不复存在,甚至原子也被压碎:电子离开原子轨道,成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晚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形成于红巨星的中心。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由于反作用力而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变得越来越热,最终内核的温度将超过1亿度,于是氦开始凝结成碳。

几百万年后,氦核烧尽,现在恒星的结构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它下面有一层氦层,氦层里面埋着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持续上升,最终将碳转化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出现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增时减,稳定的主序星变成了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越来越不稳定,忽强忽弱。这时,恒星内核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增加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么大?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是百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万亿分之一厘米。如果原子核有玻璃球那么大,电子轨道就在两公里之外。

在巨大的压力下,电子会离开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会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这样单位空间所包含的物质也会大大增加,密度也会大大提高。形象地说,原子核此时是“沉浸”在电子中的。

这种物质状态一般被称为“简并态”。简并电子气压和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性。顺便说一句,当白矮星的质量进一步增加时,简并电子气的压力可能无法抵抗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将坍缩成更高密度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于单卫星系统,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提供能量,白矮星在以相同速度冷却的同时发出光和热。100亿年后,老白矮星会逐渐停止辐射而死亡。它的身体变成了一个比钻石还要坚硬的巨大水晶——黑矮星,并且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