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文化和艺术

岭南文化

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刘荣寺,南海寺,吴仙寺,怀圣寺,陈嘉寺,圣心殿,三元宫等,都见证了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广州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城市景观、生活习俗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貌。

航华街

广州又叫花城,广州人爱花。有钱人家会买几盆几千元一盆的进口花。普通人也要在年底提供一盆金桔,几朵水仙,一朵梅花。除夕夜,一老一小花街是传统,也是广州市民的重头戏。

花街也是逛迎春花市。从大年三十前三四天到高潮的时候都要花很大力气来装饰。花市开业后,刚亮灯的时候(实行交通管制),走在花街上的人络绎不绝,到了八九点钟,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碰,但人们都彬彬有礼,特别谦和宽容,脸上洋溢着笑容和喜悦。总的来说,前几天大部分都是大陆人,因为大部分大陆人都想看央视年度晚会。年三十逛完花市,晚上经常去叹气喝茶。花市里的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

顾名思义,花街主要是观光和欣赏。买的话一定要买一点,但是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以示好运。所以情侣在一起逛花市时,最多会买一两朵玫瑰、银柳、百合;而家庭则选择当地传统的金桔、富贵竹、桃花、富贵树、吉祥如意等。

西关小姐和东山少爷

西关在老广州城西门外,东山在东门外。两者相距甚远。从历史上看,两地的文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关是繁华的闹市区,地势低洼,水乡,河网密布,人口密集。广州有句俗话叫“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贵的聚居地,出入的大多是官宦子弟。东山公馆是民国初年由部分华侨和军政官僚建造的仿西式别墅,建在广州东山新河浦、伴院路等地,吸引达官贵人居住。《东山少爷》由此而来;西关是繁华的商业区,一位富家小姐翩翩起舞。这里的女孩是真正的淑女。她们身材修长,粤语柔和,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还会做一些手工艺品。他们尊敬长辈,具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的房子和西关大屋,权力和财富,现代和传统,是分开的,也是互补的。

拱廊建筑风格

1840鸦片战争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建筑的迁移、传统建筑的复兴、现代主义建筑的引入等几个阶段。西方建筑在广州有以下几种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等宗教建筑;广州邮政管理局大楼、广东海关大楼、市政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等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楼、东山花园屋、小洋楼;孙中山纪念馆、海员馆等纪念性建筑;还有爱群大厦、南楼、城行大厦、省行大厦、新亚酒店等建筑和遍布广州的商业拱廊。事实上,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之后在欧洲开始流行,直到近代才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商业建筑的“骑楼”部分是横跨在建筑前半部分的人行道上建造的,沿着道路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行走的长廊,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一两公里以上。广州有句话叫“一个孩子五月变脸”,于是“骑楼”正好适应了这种气候特征,一时风靡广州各地,逐渐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体格局。“骑楼”建筑集中在市府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而西濠口地区的“骑楼”最具神韵: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都是广州早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形式很少在广州新建商业区采用。

西关老大屋

老广州人称之为西关,北起西村,南接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它位于古代广州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老屋,被称为“西关老屋”。这些老房子曾经是有钱有势的商人的住所,高大明亮,结合厅堂,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具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晾晒、运输、种植花木等功能。西关现存的古大屋数量从清末全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了不足100间,其中十三府正街15处的大屋值得一去。

曲艺戏剧

著名编剧汤体生主要参赛作品:粤剧、粤剧、南音、咸水歌。

粤剧起源于南戏,广泛流传于粤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粤剧解禁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建立了巴合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顶峰,一批粤剧艺人在内战期间移居香港。新中国成立后,遭到文革的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受到重视,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又重新繁荣起来。

广州著名的粤剧有:《皇后花》、《紫钗记》、《牡丹亭》、《拜月亭》、《红梅再世记》、《蝶影红梨记》、《香落钟》、《红樱桃与心碎》、《血染海棠红》等。广州的传统粤剧团有觉先生剧团、广东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洪都粤剧团等,著名粤剧团有薛觉先、马师曾、景慈伯、梁醒波、孙马世曾、方艳芬、冼乃红、郎和罗品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