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什么特点?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具体分析。

第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来表达对人物的讽刺。

比如第二回,薛家基的一个小乡官夏宗嘉,就被作者刻画成了农村的土豪。看他:“两只红眼睛,一张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一顶波纹帽,蓝布衣服像油筐;他手里拿着一根驴鞭,进了门,跟大家鞠了一躬,在座位上坐下。

好一个“弓一只手,一屁股坐在座位上”,一个动作把夏宗嘉的嚣张气焰生动地描绘在村民面前。他为什么能这么嚣张?为什么他的衣服“像个油筐”?作者接着描述他的话,巧妙地解决了这个谜。

“我现在不像你种田那么开心。我想这个过年,在老爷衙门,三班六室,那个不发帖。怎么能不去过节呢?天天骑着这毛驴,去县城,去农村,跑的晕头转向。从大年初七到初八,你有过闲暇吗?恨不得长两张嘴,可又吃不回去。”

这土豪的矫情展示多无聊啊!读者的理解是在字里行间理解的,而不是作者明确告知的。

吴景子非常讨厌迷信风水。《四十四回》中《借书》人物杜说,最好请朝廷制定法律,把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把那些因为迷信风水而动祖坟的人处死。在第45章中,作者描写了两位风水大师余音和郁夫,他们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仇恨。动作描写主要是用来写这两个人物的。

俞氏兄弟为一人祖坟看风水,主人带了几块土在红布口袋里。余音“拿出一块土放在面前,一会儿把头歪向右边,一会儿又把头歪向左边,然后用手指拿起一块土,放进嘴里,歪着嘴嚼着。””玉符接过手里的土,举在灯下,翻过来看了一会儿前面,翻过来看了一会儿后面,也夹了一块土放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睛,慢慢地嚼着。嚼了半天,睁开眼睛,把土捧在鼻子前闻了闻。”为了让主人看清楚,余音把手浸在酒里,在桌子上涂鸦。我也挑了两个面,在桌子上绕了一条长长的线,睁大眼睛说:“我要当这里的状元了,可是我下葬的时候第一名就拿了第二名,所以把我的眼睛挖了出来!”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生动而略带夸张地表现了俞家和两兄弟的荒唐可鄙的行为,语言极具讽刺意味。风水的事是扯淡,俞兄弟却把它搞得神神秘秘的。就算有风水,也能从一片土里看出来,嚼出来,闻出来。并发誓说这样的谎言。

二是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矛盾来表达讽刺。

第四个周期,金范升官后,其母“喜”而死,在敬丁酉期间,又去了趟唐智县。桌上有燕窝、鸡鸭、软鱼、苦瓜,餐具是银镶杯筷。范退避三舍,不肯用镶银的杯筷。唐知府忙着换磁杯象筷,不肯用,又换了一双白竹筷,只用了。唐知县担心范进“丧得这么厉害,但如果他不使用肉和酒,他就没有思想准备。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挑了一只大虾紫苑放进嘴里,就放心了。”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客观而冷静地描述了金范前后矛盾的行为,含蓄而深刻地讽刺了金范的虚伪。鲁迅称赞这段话“无贬义之言,惟情假露,诚字妙选也,难攻也。”

另一个例子是,在同一时间,颜是吹牛的人:“我的弟弟只是一个直爽的人,他从来不知道如何利用人在村庄……”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今早关的那头猪,那人来讨饭了。家里很吵。”作者巧妙地组织了颜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批评和讽刺的效果。再如屠夫胡经常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说“嘴快猴腮”、“俗世宝贫”、“像吃天鹅屁一样”,极其屈辱;中考后,屠夫胡说是“天上的星星”,“才气高,相貌好”,说“好丈夫”,闭口“先生”。这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第三,通过前后故事的对比来表达反讽。

有些人物的塑造和反讽的表达是通过前后故事的对比来完成的,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既要向前看,又要向后看,全面欣赏。

第二次时,金舟已年过六旬,还在学记集观音寺当老男孩教私塾。他一年只有十两银子,生活贫困,地位低下。村里的青年学者梅九也嘲笑他。其他人招待客人。梅向红虽然老了,但茶杯里有枣。他只是喝茶。第七回,金舟做学问做官后,梅九恬不知耻地冒充金舟的学生,还在薛家基观音寺供奉了金舟的寿星牌位。梅久看到了金舟早年写的一副对联,贴在墙上。红纸变白了,就命和尚用水喷,剥下来装裱起来收藏。这种反差既显示了金舟做官前后截然不同的处境,也显示了梅九文士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势利。

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各种社会现象的揭露、指责和批判。小说中主要通过前后对比来刻画匡超人的形象,揭露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士人的腐蚀危害。

匡原本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他有些聪明。因为生计问题,他住在杭州,父亲病重不能回家。马二先生看他年轻好学孝顺,就给他路费,回家后又给他钱做生意。匡超人回家后,一边伺候瘫痪在床的父亲,一边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着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在灯下看文章。此时的匡勤奋孝顺,为人诚恳,小说中的笔墨赞不绝口。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结交了一批城里的名人、老爷爷,为了攀上富贵,阻止妻子再婚,开始批选八股文。为了提高自己,他忘恩负义地贬低马尔先生的选集。吹嘘自己选的书,一本书出版,客人们竞相争抢,甚至还在国外流传。“五省读书之人,弟乃各家之大者,皆于案上,为前儒匡子之宝座献香烛”。八股文在国外谁看?古人称死儒为“第一儒”,匡超人却如此无知自吹自擂!以做官为诱饵的八股考试,导致士人热衷名利,轻视学术品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匡超人从一个单纯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不要脸的人。通过对这个人物前后行为的比较,他的作品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制度。

第四,反讽的语气对不同的人物传达不同的感情。

吴对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感情,在反讽的语气中,有的是无情的鞭挞,有的则包含着同情和怜悯。

众所周知的严建生死时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死的故事,表明他家点两盏灯太贵,反映了作者对乡绅极端吝啬的无情嘲讽。

再比如第三次“周学道学校老师拔真才实学”。金舟中了进士后,任命广东学道,主持童生考试。当初他拿到54岁的老童生金范的卷子,考了20多次,觉得写得不好。坐了一会儿,没人交卷,我就拿着金范的卷子又看了一遍,觉得有点意思。过了一会儿,我又看了第三遍,还是忍不住叹气。这是“天地之间最深奥的文字,真是一字一珠”,当即封金范为第一。对这一场景的描写,表面上客观冷静,实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彻底的批判。那么范金国是有真才实学的。为什么他入学不超过20次?周进国很有眼光。为什么这篇论文他看了三遍?如果长时间没有人交卷,金舟会看第二遍、第三遍吗?其他考生都没完全交卷,怎么可能是第一?如果金范没有真才实学,那金舟称赞的“天地间最好的文字”“一字一珠”岂不是一派胡言?科举缺乏证据可见一斑!

但是,当我们读到一些人物的故事时,我们觉得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令人厌恶,但同时我们也觉得他们很悲惨,非常可怜;我们会笑,但也会低头难过。

金范升官后疯了,金范的母亲喜死了;金舟已经60多岁了。他从来没有去过希兰医院的检查室。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参观了Hiram的医院后,他被这一幕感动了,并感到悲伤。他的头撞在招牌上,哭得很厉害,眼睛都出血了。这些被科举制度戏弄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陆编选的女儿陆小姐,容貌清丽,是个从小读八股文的“才女”。在她父亲的指导下,“萧妆台,绣床;充斥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天天黄丹烂,苍蝇没事。”然而,夫差公孙瓒对提升她的事业毫无兴趣,这使她非常痛苦。最后,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着四岁的儿子,谈“四书”,读“八股”,夜以继日,夜以继日。这些畸形的人物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老学者王玉辉的第三个女儿的丈夫因病去世,她发誓要绝食作为烈士。他公婆和母亲都劝她做条虫,贪图生活。而王玉辉则劝女儿:“这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事情”,心平气和地读书写字。我女儿绝食八天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却骂:“你这个笨蛋,他在这里死得好,但我怕以后不会像他一样死去。”因为他嘲笑天空,“好死!好死!”读书让人变得如此疯狂,如此不近人情,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为了揭示封建吃人习俗和人性善良之间的矛盾,作者接着写道,当他的女儿进入烈士陵园时,王玉辉很伤心,拒绝前来。后来我在苏州运河里旅游,在船上遇到一个白衣少妇,我“又想到了女儿,心里哽咽,眼泪滚了出来。”作者对王玉辉的描写既有严厉的批评,也有深切的同情。

摘要:、、陆、和匡等人物的人生经历,既是他们各自性格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不良社会风气愚弄了他们,毁灭了他们,影响了他们。

第五,《儒林外史》中一些微妙的讽刺。

如前所述,《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主要运用了朴素、含蓄、讽刺的表达方式,或人物言行矛盾,或前后情节对比,或书中被另一个人发现——匡超人“先儒”的错误是牛布衣发现的。总之大部分都是含蓄不晦涩的,但也有一些讽刺的故事,因为涉及到一些历史轶事和古诗,一般读者很难看出来。

第四回,太公张敬斋把刘基的故事讲给唐智和金范听。“他(刘基)是洪武三年进士,‘天下有道’一句中的第五。”后来加入翰林院,洪武私下去他家,就像“雪夜访蒲”。偏偏江南的王璋送了他一坛小菜。他亲自打开一看,全是瓜子和金子。大师吴鸿很生气地说:“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取决于你们这些学者!”第二天,刘先生被贬为青田知府,用毒品处死。"

这段话里,明初著名的开国功臣刘基,其实是元末的一个秀才。他的老家在青田县,从来没有做过青田县令。《雪夜访蒲》是宋代赵匡胤和大臣赵普的事,也是这两个人的事,而张敬斋是朱元璋、刘基、张士诚的事。可笑的是,听众和贤都相信了。一个智贤和两个举人都是科举出身。我都不知道这个朝代!这就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故事讲的很小声,也很含糊,但了解了细节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讽刺。

第九次拜访时,楼三、楼四的儿子两次拜访所谓的名将杨志忠,都没有见面。他们在船舱下发现了一张纸。"两个儿子打开一看,只见一张素纸,上面写着一句诗:‘我不敢做什么事,只因为我读过行书。霜降和烈日都过去了,下一个春风来到了草堂。“在后面一行,写着‘枫林萧潇,杨曹云’。两个儿子看完,不禁叹了口气,说:‘这位先生心思细,其实可敬!“对我和你一个人来说,怎么会这么难呢,”"

两个儿子看到的这些诗,是元代吕思成写的一首格律诗的后四句,不是七言绝句。杨志忠(明云)抄袭骗天下,窃名。楼三、楼四的儿子们虽然对名人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并不是无知只是被骗,他们越来越佩服杨志忠。名人是假名人,一心想学古人的下士之子也是个有眼无珠又自恋的可笑之人。这个讽刺也比较隐晦。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鲁迅先生认为,在《儒林外史》产生之前,中国小说中没有“讽刺书”,出现之后,“也很少有像《儒林外史》那样以公共利益讽刺世界的人”(《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和吴的《目睹怪二十的现状》明显受到了文人讽刺艺术的影响。著名的段落,如《官场现形》中的“使台遇洋人”(五十回),以及“二十年来所见之怪境”,强迫我寡媳妇做使台之妾(八十九回)。鲁迅先生高度赞扬《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加以借鉴。他的小说《孔乙己》,主题也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巧妙的选择了酒店服务员简单无知的叙事角度,使叙事文本显得客观、平淡、平静。那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我们想起了金舟、金范、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种写法,也让我们想起了马儿先生的愚拙和真诚。从当代作家阿城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出文人影响的痕迹。他的小说《棋王》线描运用得很好,散文《父亲》蕴含着浓浓的感情,含蓄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