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

春节;春节

关闭枪

开门炮:除夕之夜温州人关门的最后一件事是在门外放鞭炮,这被称为关门炮,以此来标志着旧年的安全。大年初一早上,温州人开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鞭炮,这叫开鞭炮,以求过个好年。一般开合枪有三个双声爆(俗称二踢),但一般准备四个鞭炮,俗称“取四放三”,留一个做准备。

吃年糕:农历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大年三十的第一顿饭,一般都是在除夕准备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碗,叫“一年比一年高”。有人吃年糕,“糕”与“高”谐音,称为“一年比一年高”。

拜年:早起的年轻人给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带着大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出门拜年。同辈人拜年,手拉手,互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问候。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上半月和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集体拜祭,减少繁琐的拜祭。

新年酒:在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会举行“新年酒”来招待亲朋好友。拜年酒没有一定的规格,时间一般在初一到初五之间。瑞安习惯在祭祖的第五天摆酒。

提笔:初一,秀才剪开一张红纸,写一首诗祝贺新年,或写上“新年提笔,大吉大利”四个字,称为“提笔”。

开市:一般商店春节期间不营业,居民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采购。第三天第四天之后,店铺陆续开业。当市场开放时,张虹受伤并燃放鞭炮。近几十年来,为了方便居民,很多店铺在大年初一照常营业,或者同行业轮流开门。

送元宝:农村有“送元宝”。春节时,两个伙伴拿着铜钱和常青的树枝,挨家挨户念歌谣《送元宝》。一个人要说一句祝福的话,一个人要说一句“好”。比如“元宝入道坛——好!”“金银满室——好!”温州有句话叫“正月初一,都是好的”,就是这个习俗的意思。

长八天:正月初八,家家院子烧柴,称为“燎火盘”。孩子们跳进火里,放烟花取乐。善男信女携手在城郊太平寺为全家安康祈福。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节;元宵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从正月初五到十八,城乡都要举行龙灯舞。14日至16日“主灯”日是舞龙的高潮。常见的龙灯有布龙、沙龙、板凳龙、首饰龙。龙灯队走过大街小巷,来到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里舞龙,“参龙”。

《加入龙族》时,灯光师在鼓乐声中唱起龙灯歌,为制作的主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的风格,灯光师根据户主的名字和身份即兴作词。各地也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如调花灯、跳鱼灯、模仿狮子、踩高跷、扮刘翠等。

洞头的渔民仍然每天放“孔明灯”。灯笼是用光面纸做的,纸浸过油。点燃后,气体膨胀,红色的光冉冉升起,飘入大海。场面十分壮观。

春琪兰街

温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日,主要街道从乐康广场到五马街都会举行祈福活动,称为“堵街”,是当地的传统节日。

举行堵街祈福的那一天,大道上搭起了红楼、花门、窗帘、灯笼。气氛热烈。街上的灯笼上还有戏曲、弹词、木偶、滚龙、踩高跷、猜灯谜。同时,每家都有一个祭坛和一个盆景。陈赏花,称“花节”,店铺降价招徕顾客,各界游客云集。晚上灯火通明,管弦乐齐奏,城门大开,人可出入,活动到半夜才歇息。第二天,另一场“堵街祈福”在其他街道举行。

“堵街福”中,西郭三岗庙前的大寿桃最为精致,米寿桃高檐阔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里有几百个俑。此外,在普庆府还有一家珍珠店,它的形状像一个由几十万颗彩色珠子组成的亭子。店里编织着五颜六色的戏曲人物、龙凤、各种图案,让人眼花缭乱。

1952温州城乡物资交流会期间,举办这样的娱乐活动,不叫“堵街”。

端午节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温州叫“重五节”。

包粽子: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有肉棕、豆沙棕、白糖莲子火腿棕、淮白粽子、蚕豆粽子。农村人拿早稻稻草灰取汁煮粽子,清香耐贮。它被称为“灰汤粽子”。端午节前一两天,出嫁的女儿会给父母送粽子。新娘家回赠纸扇、香囊等物。现在农村有端午节送礼的习俗。一般侄子都会送点东西到舅舅家吃,不再局限于粽子。比如沿海农村,就送蚊蚋、跳鱼、蛤蜊等。

划龙舟:温州东部平原,河流纵横交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舟。南宋叶诗诗“一村一舟一国,处处满旗。”赛龙舟在五月的第一天开始,在第十天左右结束。

赛龙舟,江上锣鼓喧天,几艘或几十艘龙舟争旗。岸上的观众欢呼雀跃,场面十分壮观。解放前,两船经常打架,观众拥挤,瘫在水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国前夕,永嘉的藤桥和乌丹因为龙船相撞发生争斗,41人溺水身亡。自从南方人来了以后,历届政府都一再禁止划龙舟,收效甚微。

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赛龙舟复兴。人民政府要给予引导,破除迷信。加强安全措施已成为一项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装扮成亭子:亭子分水陆两种。

水上的亭子是一艘彩色的船,又长又宽。配有阳台,四周彩旗环绕,舞台上有扮成戏曲角色的男男女女。形象生动,前后摆船,有龙纹装饰的小孩,上下摆动。船尾的年轻男女装男扮女。泰格在音乐中缓缓行走,看到岸边挂着红绫,来回三趟,收了红。市区的几个寺庙都设有亭子,最著名的是禅街的方仁殿。

在木板搭建的平台上,芦台亭还坐着一群戏曲人物,被许多人扛在肩上游行(后来搭在板车上)。这个活动在元宵或者大街上举行。

避邪驱疫:端午节时,大户人家中堂挂钟馗像;门上插着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的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线,称之为“长命缕”。

七夕节;七夕节

七月初七是巧书,各家用米粉做舌形糖糕,称为“巧食”。七夕之夜,乔石将端午孩子们佩戴的“长生绳”扔在屋顶瓦片上,让喜鹊取衔搭桥,帮助织女星穿越银河。

中秋节

赏月: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月饼是圆的,意味着古人在月亮上团聚。除了苏州式和工厂式,温州月饼还包括空心月饼和直径超过一尺的大月饼。那一天,外地的亲戚都尽可能回家团聚,饱餐一顿。宴席上常有芋头、挂面、蛐蛐、新鸭等菜肴。晚上各家准备月饼水果,在中庭赏月到深夜。在市区的吉谷山脚下有一座小石桥,横跨在戴宇河上著名的王岱桥上。午夜时分,皎洁的阳光投射在江面上,小桥一半在东,一半在西,像月亮驮着桥,所以又叫“月亮驮着桥”。现在是晚上,人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看。

小摆设:中秋节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士族或小康之家在中堂支起几个八仙桌,四周锦缎环绕,摆好“小摆设”。装饰模仿温昶皇帝的庙宇,有雕像、几个箱子、车马、武器和执事。制作精美,具有观赏价值。

清朝光绪年间,永嘉城里有两个小装饰,新福兴和陈启兴镇店,特别有特色。辛福兴摆上一个大锡器,半寸到五寸不等,多达十桌。锃亮锃亮的线条和陈启兴更是别出心裁。第一个是银色的门墙和五颜六色的建筑,里面灯笼不停的旋转,一个金鱼缸摆着红色的水架。门灯,高灯,高烧红烛。栏杆两边彩旗飘扬,武器林立。中间的八仙桌、圆桌用董、银器、玉饰装饰;有弹词班,有歌唱班,小艺人都是铜做的,手里拿着银制的管弦乐和打击乐器,极为精致。尤其是京剧课上,所有的银戏角色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小摆设已经展出十多天了,参观者无法停止讲解。

重阳节

九月的重阳节是一个爬山的节日。男男女女爬上山顶欣赏秋景,各家还做了蛋糕送给外地人和小孩。爬饼和谐的意思是“爬山”,也叫“重阳饼”,意思是步步高升。饼是用米做的,用大小不一的圆饼做成,上面插着米塑戏曲人物和金旗银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除夕

从腊月初开始,人们就一直在为新年做准备。从晚至除夕,有各种民俗活动。

浇年糕:从12月30日开始,人们开始捣年糕和糖糕。不包括水晶蛋糕。过去是用亮米做的,糖糕做成各种形状,包括状元的形象,也做成元宝形,大型的塘糕元宝,重几公斤,上面有银花,放在中堂。有些人做蛋糕,桶装蛋糕和烹饪蛋糕。

置办年货: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添置各种食品、衣服、器皿。到了年底,会采购大量的鱼、肉鸡、糖果,贫困家庭不惜典当衣物,购买年货。解放后,每年到年底,商业部门都举办商品展览,让居民受益。

送灶神: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神上天的时候,也叫“除夕”。送灶神的时候,他们把水果、糕点、麦芽糖放在灶台上,求灶神“在天上说好话,落地保平安”。麦芽糖是必备供品,说灶神嘴堵,不会说别人坏话。祭祀后给孩子发糖果的习俗已经被废除了。

瓜分国家?守岁?去年:农历年底,俗称‘三十’,外出的人即使远在他乡,也会回家与家人团聚。晚上祭祖,摆年酒,也就是年夜饭,菜肴丰富,芋头、鱼(都是“绰绰有余”的意思)、年糕;十个冷锅放在红色的碗里,寓意“圆满”,晚上居民家里到处点着红色的蜡烛和油灯,称为“过年灯”,父母给年轻人压岁钱(也叫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付娜避开恶灵,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灯旁,说笑“放哨”。中午会放“关门炮”。

70年代末,电视机普及到家家户户,改看电视春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