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Xi安的军事地理是古都的首选?

Xi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沃野,四周险峰险川等自然地理屏障。战国、秦朝时期,西北屏障的武关、大三关、函谷关、萧关被称为“秦四绝”。

关中四赛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以北15公里处的王铎村。自古以来就是战马嘶鸣的战场。不知有多少悲歌豪情在这里上演,“埋尸百万,血流成河”就是它的真实写照。函谷关的谷道起于函谷关关城,其特点是谷道两边有千道城墙,崎岖狭窄处只有一辆车可以通过,真可谓“车不分轨,马不并道”。

秦国以函谷关为险,数次撤退骚扰诸侯。前247年,韩、赵、魏、燕、楚四国联合攻打秦国,把彻底赶出了黄河(今豫西黄河以南地区)。之后进军函谷关,但无法突破(下图2——函谷关模拟图)。

另一条通往西部的危险道路由武官把守。武关的战略价值在于“南阳路东移,入蓝田危。”(东临南阳,中原广袤沃土,处处坦途;西至蓝田,险关失守,关中动摇。刘邦从武关入关时,秦王子婴带着一个宝玺掉了下来(而项羽是在雄鹿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攻破了刘邦军占领的函谷关后入关的)。

小关曾是关中西北抗击游牧民族骚扰的前哨,位于宁夏固原东南部。陇右入关以来,主要经过渭水和水镜切割的山谷低地,站在危险边缘的萧关守卫着这条通道。

安史之乱后,唐、吐蕃嘶鸣的主战场已从西域、和龙等地东移至宁夏、甘肃等东部地区,对帝都长安西北的威胁陡增,甚至于763年陷落。765年,叛唐的仆射顾淮恩,从贺兰山东麓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等数十万大军南下。但唐军避其锋芒,坚持不战,疏远了吐蕃与回纥的关系。其撤退后,在灵台被破,全军覆没五万余人。北宋时,小关也是西夏与党项对抗的前沿。

除了连绵的窄山,还是要靠晋西南的黄河天险来坚守关中。这一段区域前面看起来很宽,但是优秀的渡轮相当有限。从北到南有龙门渡、下洋渡、风陵渡、大禹渡、毛金渡等几个渡口。风陵渡地处黄河大弯,堪称“三省听啼”。当慈禧西逃时,她从这里渡过黄河到xi安。

秦岭古道

Xi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南缘,横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秦岭,绝壁秀丽,河谷纵横,南北100多公里,可谓是绝佳的守卫屏障。其间挖过几条惊心动魄的羊肠小道,到了今天,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

1)子午路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即“高祖受命兴邦汉中,道自子午。”这条路常用于协同配合从潼关、吴冠希进攻长安的主力(伍兹路南端的新线是六朝时挖的)。

2)tǎng咯咯道

因南口为汉中洋县洛水谷,北口为周至县西洛水谷而得名。是连接汉中和关中最快最陡的古道。257年,姜维乘魏国反叛诸葛诞之机,走出了因魏军坚守不下而旷日持久的之路。

3)赞美斜坡

沿着渭水支流的斜水和汉水支流的褒水走,历史最长。《读史郁芳纪要》载:“褒斜道为于霞所造,春秋时掘,秦时有栈道。”316年前,秦惠文王派司马错攻蜀时,就是从这条路进入四川的。

4)陈仓路(北口在陈仓县城附近)

它以其清晰的道路和黑暗而闻名。在汉中生活了206年的刘邦,派樊哙等人修斜栈道,把被封在咸阳以西的雍王张寒弄瘫痪了。刘邦能够像法宝一样从陈仓突袭关中。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他消灭了雍王张寒、西王司马欣(咸阳以东)和翟东明(陕北)。从此,刘邦以肥沃的关中为根据地,东出潼关,与项羽一争高下。

Xi安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俯瞰河东”的绝佳地缘政治优势,因此被汉唐等封建王朝定为国都。Xi安所在的关中局势,可以概括为:防三面固守,独一面控制东部诸侯。诸侯稳固,靠渭河、黄河通达天下,赐京师于西;诸侯皆变,顺流而下,建立安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