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
东周以来,周朝由强变弱,皇族日渐衰微,权力旁落,诸侯国相互征伐,战乱频仍。小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一些地区得到统一。
春秋中期有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因为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很累,需要休息。于是在公元前546年,14国参加的第二次“大军会议”上达成协议,战争暂时平息。然而,在这一时期,在长江流域,吴、楚、越南之间发生了多次霸权之争。
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私田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瓦解。在一些诸侯国,贵族势力变得强大,开始向君主争权。而新兴的诸侯国,虽然取得了霸权,但实际上,等于取代了周* * *王朝。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在晋阳打败了支氏家族,然后逐渐瓜分了晋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著名的“三族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家取代姜姓为齐侯,是为了田齐。于是,七侠并肩争霸的时代渐渐到来,春秋到战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有36位君主被中尉或敌人杀死,52个诸侯国被灭。。发生了480多次战争,雇佣和结盟了450多个诸侯。鲁王朝三次称王,四次被聘。
扩展数据
《春秋》名称的由来
鲁史家把当时各国报道的大事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中春夏秋冬都有记载。一言以蔽之,他们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编纂并修订了鲁史家编纂的《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载了从路引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因为其中记载的史实的起止年份大致相当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历代史家都以《春秋》为题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叙述方便,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移东周,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共***295年[1]。
春秋以后,齐、楚、燕、汉、赵、魏、秦七个诸侯国连年征战。当时人们把这七个诸侯国称为战国。苏秦的弟弟苏代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说:“天下有七个战国的地方,燕国就弱。”可见当时的七个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号。到西汉初年,“战国”一词的含义还没有改变。
直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著《战国策》一书,才开始用“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中《六国纪事》开始的年份,止于公元前2265438年(秦二十六年),即秦灭齐统一六国的年份,为***255年。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