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术语释义

钧瓷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物。

钧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烧制方法产生的神奇窑变而闻名于世[3]。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标志,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有价,钧瓷无价”,“富贵人家不如一件钧瓷”。其独特的窑变艺术因其“窑中一色,窑中一色”的艺术特色而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

钧瓷是宋代中国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生产的瓷器。它得名于宋徽宗时期,当时在禹州市古钧台附近建了一座官窑,烧制皇家瓷器。

钧瓷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的先河,改变了我国以前高温下的彩釉只有黑釉和蓝釉的局面,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

钧瓷属于北方青瓷体系。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代以前,青瓷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天然窑变艺术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瓷器,“窑中一色,窑中万色”的窑变现象构成了钧瓷特殊的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一出来就被世人所珍爱,进入名窑行列。

钧窑突出的技术成果是在科学搭配胎、釉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烧制过程中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还原气氛,将同一种釉的釉色变成不同深浅的窑色。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的民族文化,历经风风雨雨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过程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绘画和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富丽堂皇。《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的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为中国的陶瓷工艺和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钧瓷釉的乳白状态和窑变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的半乳光状态,美如蓝玛瑙或蛋白石。不仅使钧釉产生了由浅入深的一系列蓝色,还赋予了它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了釉面玻璃化带来的妖娆浮光。转窑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化、流动,乳浊、着色色彩变化复杂,使釉面五彩缤纷,紫、红、蓝、白相互晕染,给人一种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