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低,发展快,回顾中国百年步枪发展史

起点低,发展快,回顾中国百年步枪发展史

军迷都知道步枪是步兵的基本武器,在现代战争中,步枪是不可替代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近战和夜战中杀死敌人的活体目标和轻装甲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步枪在敌后攻击敌人的速度很快。

如果要问大家国产枪械的起源,可能很多人会回答经典的56式。毕竟是国内列装时间最长、参加实战最多的枪族,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活跃在一些民兵预备役甚至二线部队中。但真正为新中国奠定轻武器工业基础的,是很多人不知道的53式枪家族。

53式7.62毫米步步枪是前苏联1944式步枪的仿制品,是我军装备的第一种手动单发步枪,具有直动和旋锁功能。顾名思义,53式步枪的生产始于1953,被命名为53式。

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中国从苏联引进了整套M1944莫辛纳甘卡宾枪生产线,第一支军用步枪诞生了。

53式步枪采用非自动方式,枪机旋转锁紧,单发,弹药5个固定弹匣,发射7.62mm 53式子弹,战斗部初速820 m/s,全枪重3.9 kg,全枪长1020 mm,枪管长520 mm,采用4条右旋膛线,战斗射速10发/s。

53式步枪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新中国军队“万能牌”的局面,首次装备全军制式武器。广义的53式枪族包括:仿制苏联莫辛纳甘M1944的1953 7.62MM步步枪,仿制PPSh-41的1950 7.62MM冲锋枪,仿制PPSh-43的1954 7.64。正是这四种枪械,构成了我军建军后的第一代阶级枪械。

正式装备使用后,经实战验证,具有射击精度好、故障少、卡口刚性强等优点,但仍存在诸多重大问题。比如因为是非自动武器,所以有一些缺点,比如战斗率低,操作使用不方便,枪重,弹匣容量小,耐腐蚀性差,不能满足应急和突发性战争的要求。所以在部队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被替换了。

然而,尽管对它有不同的评论,但在二十世纪的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可以看到枪的身影: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和格林纳达。苏联政府也向中国提供了这种步枪的援助。比如抗日战争1939时期,中国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国民党军队。据有关统计,到二战结束,步枪的生产数量超过了654.38+07万支。

在抗日战争的那些关键时期,虽然这些大量进口的枪支看起来质量比较低,价格下跌,但引进无疑比自产这些枪支更符合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