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如何评价司马相如?
我也看过易中天先生的《品味三国》节目,但是在哔哩哔哩,易中天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强烈批评,被称为“易识”、“不要脸的文人”。那么易中天是因为什么被强烈批评的呢?
文章图片1
第一个是关于三国的演讲:
1.易中天曾谈过诸葛亮的空计划,认为不可能。给出的理由是:
我可以先派一个侦察连进去吗?为什么要掉头马上撤?
不是说司马懿能听到诸葛亮弹琴吗?可见不远了。弓箭手能把诸葛亮射下来吗?
我能附上它吗?能围起来不打吗?你不是说城里有埋伏吗?一个城市能有多少埋伏?
但易老师否定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后,马上翻盘,说是曹操干的。这就是了。。。。
2.在谈到袁术“自立”为帝时,易中天说。
在大家都想当不敢说的皇帝的时候,袁术先挑了这个头。谁都知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他哥哥袁绍比他厉害——“戴笠”。
但在谈及反董同盟的建立时,乔桓上书汉赋,要求征调志愿兵。韩馥问属下刘子辉怎么办。刘子辉建议“军人不要当头,要等到有人动我们。”
这时候易老师给的评价是“看得出来这个刘子辉不怎么样。”
3.在谈到曹操杀了吕伯奢后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时,易中天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为曹操辩护这句话。
说曹操不是故意杀人,而是误杀,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卫过当的行为。
说曹操心里有愧,是为了发泄和安慰自己,其实他的心是好的。
都说所有人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曹操说出来,体现了曹操的大气。
明白人都知道,也许能理解曹操的心态,但易中天的说法难免有点苍白无力,甚至牵强附会,颇有洗地之嫌。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曹有杀城的传统,其目的是为了给敌人树立“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意识。曹操为了替父报仇,攻打陶谦,杀了十多万人。三国这部分就不多说了。
而刘备军,并没有屠杀的记录。
易老师这样称赞曹操。刘备没有误杀任何人,也没有说过“宁可失去一个人也不要失去我。”最后还是不如曹操。刘备真的很委屈。
4.这样的地方很多。比如易中天谈赤壁之败,曹操在贾诩面前哭郭嘉,说曹操是一个有韧性的真君子。但是说到刘备石,易老师其实有点不屑。
比如曹操对阵袁绍,关羽斩首阎良屠戮文丑,刘备掉头就跑。易老师调侃“他(关羽)哥哥还有这一手。”观众笑了。
战争中打不过别人,不就跑了吗?你不是在等死吗?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大太监,比较容易拿到风投。刘备天生买凉鞋,天使轮更难。
刘备身体虚弱,经常要逃跑,我觉得可以理解。曹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不是把带走了吗?曹打败仗时损失很大。
你不喜欢刘备的时候,就逗他只会跑。如果你喜欢刘备,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刘备的挫勇精神,是一种古老的游击战术。
特别是易中天谈到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太子党”小时候调皮捣蛋,偷新娘。易老师说
孩子总要调皮捣蛋,不然长大了一文不值。
易中天的话其实透露了他对曹操的深爱,连曹操的童年都幸免于难。
我猜测,易中天可能只是喜欢“曹操的性格——豪放、戏谑、笑对人生、人工鱼、我是刀。”可能是易中天喜欢这种性格,所以才这么喜欢曹操。
易中天的历史观,我觉得有点像“吹曹操”,“成者为王,败者为敌”,“以成败论英雄”。
但是易老师的研究态度,我觉得可能在百家讲坛里面是很不错的。他经常引用材料和著名历史学家的意见,并说明来源,他也尊重吕思勉和其他历史大师。这个明显比别人强,但是他说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想象的东西很多,主要是他的思维跳的太快了。
这个不如王立群。
王立群可能有很多学术上的错误。王立群读史记的节目播出后,很多历史学家直接指出错误。
但王立群优于易中天的一部分是,他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谈事情的。而且王立群对人物的分析是严谨的,至少没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文章图片2
王立群老师。
例如,王立群说
聪明人有三种:聪明、聪明、理财聪明。
成功有四个要素:第一,你自己必须做到,然后别人才会说你能做到,第二,那些说你自己能做到的人,最后,你身体上能做到。
后来易中天采访王立群,谈到这三个聪明人,用来分析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王立群解释得非常简单利落。说明王立群对人性的分析真的很透彻,很有个性。
王立群在讲吕不韦为了帮助外族回国继承皇位,去秦国给秦王心爱的公主送礼,说“女人有一个缺点,就是爱钱。”他刚说完,马上意识到不对,马上补充道:“当然,男人也是贪财的。”王立群的反应速度很快,利害关系很严谨。易中天的解释,也严谨,但在学术方面,兴趣不大,不经意间会说些冒犯的话。
易中天之所以不被一些历史界人士喜欢,可能是因为要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就要普及历史界的主要争议和观点,或者只讲已经定案的史实,这就是普及历史。
而易中天讲三国,掺杂了太多自己的看法。很容易误导观众:这是真实的历史,这是历史学家的结论,真实的人就是这样。其实可能只是易老师的一句话。
至于他演讲的其他方面,类似于郑强教授调侃他,称赞美国《独立宣言》的“网络名人”,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会上传一些视频,大家一起看视频,自己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