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历史比较
据记载,明朝初年,全国各地驻有200万官兵。到明朝末年,长江周边经济圈被皇帝和军阀把持,中央财政出现危机。明政府负担不起这么多军队,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往往不到10万。但是根据传教士的笔记,明朝的军队数量还是很大的,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没有中国的多。4)科技:目前世界顶尖之一,在造船技术、天文、医学、数学、农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明初继承了宋元的科技优势,造船技术首屈一指。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明代中后期的科学著作很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学小知识》、程大伟的《算术统一》、吴有兴的《疫论》、徐霞客的《游记》等。这些明代科学家几乎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1637年,宋在《齐与齐声》一书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了解释,符合现代科学。他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撞击空气的振动或快速运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这类似于水波,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方以智在《物理学概论》中提出:“宇宙(时间)若转向空间,则宇宙中有宇宙,宇宙中有宇宙。”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相互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大气折射现象在物理提示中解释正确。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商孙,制造了放大镜、显微镜等数十种光学仪器,撰写了《镜史》。从这些角度来看,明朝的科技在当时做了很多改进和突破。
日用品方面也有科技上的突破,比如于谦的《煤颂》,说明煤在明代已经很普遍了。
明朝的宗室在科技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明成祖朱载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成就和贡献。明朝初年,周王朱在他的府邸里种植了400多种植物,并请的画师将这些植物图纸编成了一本书,名为《救荒草药》,在灾难时期对人民很有帮助。《救灾本草》记载了414种植物,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起源、生境、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明代农业的重大突破。明朝中后期,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大量新式火器出现。西方的法兰克炮和红色加农炮很快在中国制造和使用。也有一些关于火器的专门著作,如毛写的《武备志》。这些火器在对抗日本海盗和清朝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4世纪的《白猿献三光》中有132幅云图,这些云图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中大部分符合现代气象学的原理。在欧洲,直到公元1879年才有十六张云图。
【编辑】天文突破排行榜1383年,明朝在南京首次建立了史静天文台,这是明朝第一座天文台。
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安放在都城。浑天仪是根据浑天仪理论,用来显示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测量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坐标差的仪器。
1442年,明朝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座天文台。
1607年,李之藻完成《洪盖统宪图上》,用于介绍天象。
163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建于明代,称之为筒,意为管[2],天文望远镜形似管。
[编辑]数学与物理[编辑]数学与物理的突破列表1450年,吴京完成了《九章算法比较》
1584年,朱载堉完成《法与吕要义》。
1592年,程大伟完成了《算法统一》,这是最早的用珠算方法计算平方和立方的记录。
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重新编写了欧洲人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导论》和中国人程大伟的《算术统一论》,完成了《用同一种语言计算手指》。
1637年,宋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提出了类似于现代的理论。他认为声音是由空气的快速运动或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这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
同年,方以智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独立存在的概念[3]。
同年,方以智解释了大气折射现象[4]。
[编辑]医学[编辑]1406年医学突破一览表,编纂了《普济方》,这是一部关于方剂的医学文献,由明代周、滕硕教授、常淳主编。
1567年,宁国府太平县尝试了预防天花的接种方法,后来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中国的本草学巨著。
1601年,杨继洲完成了《针灸学巨著》,后由金宪增补编辑。
1617年,陈世功完成《正宗外科学》[5],共四卷。
1624年,张景岳完成了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井磊》,是隋代继杨尚山《太素》之后的又一部全面研究《内经》的著作。
1641年,吴有兴完成了《鼠疫论》,又称《疫热论》,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
[编辑]农学[编辑]农学突破榜1376年,俞宗本完成了植树书,讲解了如何种树,以及种树的说明。
1406年,朱筠完成了《救灾草药》,这是一本植物图谱。《救灾本草》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代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11年,明朝种植玉米。
1547年,马一龙完成了《农论》。
1582年,红薯传入明朝,使得人口开始攀升。
1596年,屠本君撰写了海洋生物题材书籍《福建厝树》,记述了明代福建沿海各种水生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及分布。
1608年,于仁和与于杰合作完成了《元亨治马》,这是明代最丰富、流传最广的兽医学著作。
1617、赵蛹成品厂。
1628年,徐光启完成了《农政全书》,该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引用了300多种古代著作和文献。
【编者】地理学领域的地理突破一览表【编者】完成于1425,郑和航海图原载于1536明代毛编的《武备志》,黄忠完成于。
1565年,胡宗宪完成了《对日海图编绘》,主要记录了中日海上交通和朝鲜抗日史。
1639年,顾开始写,并在这一年开始搜寻大量的史书、记载等资料。
1640年,徐洪祖完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洪祖的游记,记载了他所到之处的地理信息。
[编辑]化学与化学工程
天工吴凯铁处理模型【编辑】化学化工突破清单1521年,明代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建成。
1596年,明朝发明了热采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约276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蒸馏、蒸发和升华。
1637年,宋撰《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技巨著。有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宋把铅、铜、汞、硫等元素视为基本物质,把它们产生的物质视为生物质,产生了准现代化学元素的概念。
方以智发明了一种烧焦炭的方法。[6]
[编辑]武器[编辑]武器突破榜1372,碗口矛造。与手矛相比,这种矛体较重,外形和口径较大,必须在木架上射击。
1377年制成矛,形状轻巧,口径小,可放入木柄中手持使用,类似手枪。
1453年制成铜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1524年制造弗兰克加农炮,最初从欧洲葡萄牙引进,作为早期的后装滑膛炮。
1558年,火绳枪制成,是以火绳为点火装置发射的火器。
1580年戚继光自制了“自制钢轮火”,类似于地雷。
5)文化: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在文学方面。三、四部经典名著《中国文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在明朝写的。此外,另外两部著名小说——《牡丹亭》和《金瓶梅》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民间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唐寅、宋濂、张岱、吴、袁宏道等一批作家。在哲学上,王阳明的新思想被称为“心学”,形成了新的思想浪潮,有助于塑造新的社会潮流。
清朝:1)政治:由于清朝以满人为主,其政治制度仍有许多特殊内容,如先崇满人政策、八旗制度、内务府重要议事大臣会议、确保满人主体统治的官职空缺制度等。此外,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引进了现代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所以清朝的政治制度要比汉唐宋明更广泛的研究。2)经济:清朝经济发达,人口大增——乾隆年间达到3亿,使得粮食作物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清代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疆、推广新作物等方式增产。由于国内外贸易的促进,经济和农业相对发达[参考1]。在手工业中,工匠的奴隶制度改为税役制度。纺织和瓷器是最重要的工业,棉织超过丝织,瓷器用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是瓷器的中心。清代商业发达,分为十个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主导中国金融业,闽商和潮商掌握海外贸易[见2]。清朝一度实行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省后,沿海贸易才稍有活跃,货币采用银铜双本位。康熙后期,为防止叛乱,实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努尔哈赤分四旗。1615年扩大到八旗,是八旗制度的初步建立。1616,努尔哈赤说可汗独立,建立了晋国。所谓八旗制度,就是军政合一,军民合一。旗人以军人为职业,世代当兵。成为清军的核心。入关后,八旗军无力驻守新征服的领地,将编入汉人军队,形成职业军人。为区别于八旗,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称为绿营。至于海军,和中国历代王朝一样,清朝把海军作为陆军的辅助。另外满洲以骑射为主,不擅长水战。入关初期,面对郑成功等海上反清势力,往往力不从心。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征满洲的廓尔喀部,开始建造战船。1651年(顺治八年),沿江沿海各省奉命沿袭明制,设立自己的水师,编制与陆军一致[1]。这是建立海军师的开始。长江是内河防御的主体,沿海有水师。至于海防,则因清初海禁和台湾省郑等反清势力而荒废。即使明、郑两朝平定后,仍受海禁影响,海军以防御为主,缺乏进攻型战船。康熙年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1673,1681),远征台湾省(1683),1652至1689,1699在雅克之战中击败俄国。乾隆时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绝世武功”,清朝的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入关后,八旗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被授予庄田,但大部分旗人不准耕种,由国家给粮。八旗子弟往往贪图享乐,缺乏训练。几代之后,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斗志。乾隆朝以后,八旗腐败更加严重。八旗腐败后,绿营负责所有战争,绿营是三藩叛乱的主力。乾隆嘉庆、嘉庆年间,绿营有60多万军队,成为国家军事支柱。但乾隆时期以后,国内太平已久,绿营本身也有种种弊端,内部也逐渐腐败。除了八旗绿营的腐败,乾隆年间贪官小沈阳受宠,武官腐败,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1795年,苗起义被镇压时,清军尚有战斗力,但傅康安等清军指挥官却放出假捷报,中饱私囊。1796年,川楚安百里教叛乱爆发,正规军无力作战。有些将军甚至屠杀平民以换取战功,导致叛乱的一再扩大。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被镇压后,地方民兵成为清朝的军事支柱。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军事实力被彻底削弱。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清朝的军事现代化,但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30年的失败。作为主力的北洋水师虽然规模庞大,但训练和装备与日军相差甚远。4)科技:中国清朝时期的科技。
康熙纯粹是对西方科学技术感兴趣,扼杀民智阻止范寒人接触科学技术,雍正禁止宗教。再加上后来的闭关锁国,使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无法传入中国,中西相互学习的机会丧失殆尽。然而,清朝的文字狱和明朝延续科举的八股文,使中国科学逐渐失去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康熙经过30多年的规划、测绘工作,制成了《御图》。这张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准确”[18]。乾隆年间,明嘎图等人两次被派往新疆等地测绘。最后,根据故宫全景图和新的测绘资料,制作了乾隆故宫全景图。这两张图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乾隆年间,官方修订了《医宗金鉴》九十卷,收集了许多新秘籍和经验方,并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进行了多次考证,是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王清任的《纠正医林中的错误》一书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疗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器的记载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尸体脏器的解剖研究,绘制了25种“我的眼睛校正脏腑图”,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王希禅著有《小安新法》、《五行释》等十几部天文学著作。,肯定了西方历法的先进之处,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不足和错误。他还对日月食的算法、天文资料的应用、回归年的长短、岁差常数等问题提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促进了中国历法算术的发展。梅文鼎整理和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历书,还研究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有86种关于天文、历法和数学的书籍。他的《中西数学通论》一书几乎总结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数学知识,达到了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书中的“方程论”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方所没有的。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也在毕达哥拉斯度量和九数保古中得到证明。在“剖块测量”和“几何校正”部分,介绍了西方的球面学,讨论和发展了西方的立体几何。在准备、计算和比例数解法中,对西方对数和伽利略的比例规进行了讲解和介绍。明加图是四卷本《割线圆密度和效率的方法》的作者。由于当时从欧洲传入的割线圆三法(圆直径为圆周、孤背为正弦、弦背为法向量)只有公式,而没有方法证明,中国创造了割线圆连接比法证明三个公式,并进一步创造了“弧背为弦”、“弦背为弦”、“弧背法向量”等一系列新公式,这些公式都是用的解析方法求解的。龚振麟在1841首创了铁模铸造法,撰写了《铁模铸造图解》,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李独立发明对数演算,提出组合恒等式中的李恒等式。1872年出版了《查数法》,这是中国最早的素数理论著作。4)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思想是清代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清代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思想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此时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都在中国传统文艺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诗歌、词、散文、小说和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结束于鸦片战争(1840)之前。鸦片战争后,现代文学阶段开始。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镇压了以李自成、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了造反的汉人。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禁止知识分子结社,推行文字狱。表面上是六位内阁和满汉官员分别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在满人王手中,最后由皇帝统治,形成了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而且早期有朝廷大规模的“圈地”行动,掠夺汉人的土地。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与汉族和各族人民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家屈服于朝廷的约束压力,被“盛世”的表面太平所迷惑,延续了康熙后期的倾向,创作中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薄弱。但是,诗歌理论和诗歌流派相当活跃。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方苞、刘大奎、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方苞讲义法,姚鼐讲阴阳刚柔。思想上坚持儒家正统,风格以清真雅为主,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简洁婉约的作品各有特色,但缺乏恢弘大气和规模感。这一时期的骈文作家也不少:胡天佑、袁枚、吴希祺、孔广森等人与六朝、唐宋一脉相承,以才气取胜;、洪、邵等人效法魏晋风度,以雅取胜。词界以李鹗为代表的浙派影响最大。文学名著《儒林外史》
这一时期的小说散发出独特的光辉,这就是吴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嘉庆初年到道光鸦片战争前二十年(1796 ~ 1840),社会矛盾不断发展,更加尖锐。清朝的“盛世”趋于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也在衰落。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生活的日益贫困而加强,爆发了安百里教和田丽教等大规模起义。当时的文人,看到“盛世”的逐渐幻灭,逃不出思想的束缚,处于风暴前夕沉闷而令人窒息的空气中。文坛发生了一些小变化,但轰轰烈烈的气象不如前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