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村落史

大路村占地45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居民大多姓老,是个4800多人的汉族村。

大路村是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也是岭南地区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更难得的是,当地百姓至今还住着老祖宗建的祖屋。相比居民已被疏散、从事旅游的古村落,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在大路村建筑群中,钟楼个性鲜明——山墙上有一对高高的飞檐,形似古代官帽。有人说那是一对铁钹的耳朵。据说在明朝,官衔越大,钹就越大。雍二楼有很强的宗法性,这与其主人的身份有关。该建筑的创始人老景是明朝嘉靖年间该县的一名儒生。

到17世纪初,大路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裕的城镇,十五个姓氏的家庭和睦相处。人们就地取材,挖泥烧砖,蓄水为湖,用人工湖隔开院落,近在咫尺,相互守望。庭院以当地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坞、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镜塘、鲁牛塘等,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态画卷。

大路村前面有一个人工池塘。据说翰墨的人们每天都用这个池塘来洗钢笔,时间久了就会被洗成墨水,这就是所谓的墨池。如果把大路村的古建筑看做一幅山水画,那就是沿用至今的338副木刻对联,巧妙地把儒雅的文人情趣与门庭相连,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而厚重的人文画卷。大路村的先民们在苦心经营这片热土的同时,也借助对联文化向后人传递着生活理念。

除了对联,大路村古建筑还有一大文化看点,那就是金字匾额。据统计,明清时期,大路村有102名老挝学生,包括儒学和国子监文武学生,其中47人是官员,其中78人是由明清王朝授予的,36人是由朝廷授予的匾额。迄今为止,已有12块牌匾保存完好。

大路村古建筑的门、厅、门楼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大致可分为四类:室记匾额、专利篆匾、题刻匾额、御匾。堂内高悬题有“主万岁”的御匾,前门楼、祖宅内排列着两广总督、巡抚、政治使节、学术使节等政要的祝贺匾。

所有牌匾中,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的“忠孝节义”巨幅拓片,也有国子监状元三大堂高悬的老念宗赠的镀金“画元碑”。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视觉表象,成为古宅人以质代代、以教兴家、以德留名传统趋势的历史证明。

大路村祖祖辈辈爱读书的传统也体现在古民居的建筑布局上。古宅后面种着七棵古灰树花,谐音“笔”,呈七星布局,与村前的墨池遥相呼应,希望后人能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上仕途,造福人民。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这个家庭处处沐浴着浓浓的好家风。老的祖先知道,家是一个人可以安定生活的地方。如果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平、安全、舒适和支持,他就会意识到保护家庭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激发发展家庭的动力和勇气。从老祖上开始,就非常重视家规家训等家庭道德氛围的营造。

从建造第一座房子开始,古宅人就刻意营造了一种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休息和健康的氛围。大路村门前,处处都是难得的平静和从容。她的冷静并不是众所周知的名声。她不打扮也不微笑。走在村里,我随意停下脚步,让时间从我的脸上和手臂上溜走。爬上小楼,古宅一览无余,占据了匠心与神韵,占据了仙女山的美景,在阳光与水波的阴影下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十分壮丽。放眼望去,每一栋建筑,每一根横梁都洋溢着唐诗宋词的韵味,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从容与硬朗。这个精神的村庄比起伏的山丘低,但比云彩高。

还好没有闸口取票,没有摊位拍照,没有纪念品和各种特产。街巷之间,老人大声唠叨着,冲过去拍打着乱窜的鸡鸭;女人衣着随便,或忙碌,或慵懒;孩子见惯了外国来客,用笑声逗你,自由发挥;不时有狗从巷子里“汪汪”叫,抢走你手里的食物...今天的大路村依然唱着古歌,坚持着超然的态度,坚持着平静的生活。

回头看看身后的古楼老巷,我仿佛听到了私塾里孩子们稚气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穿长衫的儒生在大声讲课。土狗的叫声惊动了水面上的几只白鹭,它们的倒影优雅地划过天空。一样的水,一样的时间溢出,不一样的时空对话。大路村人们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态度都蕴含着东方文化的魅力,渗透着自然与建筑的最佳结合。远走他乡的先辈用时间做腻子,用自然做砖,用人文锻造让世界惊叹的建筑,构筑了建筑和中国古典世界的最后一道风景。在岁月的打磨下,这片风景越来越显示出它凝重、壮观、睿智的光芒。

根据网上交流方式,原文已部分删除。

作者:梁沃。摄影:魏刚等。内容来自:“正宗风景。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