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冶萍公司的社会评价
关于汉冶萍的整体历史发展演变,人们一致认为,根据所有制的变化、经营特点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汉冶萍可分为“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时期。“先是国有,然后是国家和企业所有,再后来是公司所有。”⑾官时期,创办汉阳铁厂。规模大,交通方便,但没有煤焦可以熔铁。光绪二十二年(1896)赠送给盛宣怀招商。官商时期,平矿自采,加一座冲天炉,建五座炼钢炉,都归湖广总督管,直到人事行政得知此案。在商业经营期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向工部申报登记,并按既定商法办理。”⑿这种说法对于1908之前的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发展阶段简单准确,学术界至今沿用,但对于辛亥革命后的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却没有进行过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人们对韩业平从官职到官督商办的原因有着一致的认识,大多认为是因为官权没有思考然后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官权实在不继,故交由盛招商”[13];“疲惫不堪,无力继续,于是光绪二十二年,交由盛宣怀招商”[14];“在工厂里...无煤可得,无铁可炼,费用不明,故官力断,故有招商承接之议”(13)“自设厂以来,...持续了六七年,不出钢,户部怪罪,于是有了招商承接的讨论”(13);“汉冶平公司原是官办公司,后因生意萧条,资金失败,改为官办商办”。但汉冶平营业所和汉冶平公司成立的原因却鲜有论述。
关于汉冶平三大企业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创办原因和时间,一般认为汉阳铁厂是光绪十七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的,光绪二十二年由盛宣怀接手。光绪三十四年,联合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效仿商法,经农工商部注册。大冶铁矿是光绪元年盛宣怀发现的。平煤的采购和济铁铁厂的运输始于光绪十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与盛宣怀签约,抄西法,买机器,大规模剥削,张赞臣掌管。⒇
另外,很多人对各个工厂历年的产量做了统计。例如,大冶铁矿的生产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光绪年间,产品专供汉阳铁厂使用,年产量约65438+万吨。第二阶段,从元年至民国九年,产品除供汉厂使用外,还出口日本,年产量从30万吨增加到80万吨。第三阶段,从闽12到现在(即1935),由于闽11的汉冶二铁厂停工,国内使用钢材不多,产品专供日本,年产量30多万吨。"[21]中国源矿对汉阳铁厂1912至1919年的钢年产量做了统计[22];李伟格对汉阳铁厂从光绪二十八年到宣彤元年的产量和能耗进行了统计。到宣彤元年年底,炼铁与木炭消耗的能耗比基本为1吨。[23]对汉冶萍手术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辛亥革命前,积极肯定其未来的经济效益及其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的意义。辛亥革命后,批评和指责其管理失误和失策。
辛亥革命前,韩业平还在发展变化,国人受“非钢不足以建国”的思想影响。自然,他们对中国第一个煤铁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首先,管理者肯定它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可以赎回抵制洋货的权利。“汉铁路平稳运行后,查阅海关进口清单。1906年进口铁10613,1907年缩水到51614。可以说,韩铁抗洋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24]。“不仅上海铸造用的是汉阳生铁,没有进口的外国铁。而且日本和美国太平洋地区也喜欢用汉阳生铁,每年出口日本的数量特别多。”[25]“今日汉冶平三大业,即中国复利抗洋货之根本权利”[26]。“京汉铁路路轨距一段路宝两千多里,都是韩厂的。虽然难免赔钱,但几年后轨价也就几十万。炼成一群工匠”[27]。虽然以上的赞美难免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汉冶萍最好的经营状况,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期望。其次,一些研究者将其视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起点。“中国几百年前就知道冶炼钢铁,但是墨守成规,几百年没有进步。世界需要补给,却应付不过来。到目前为止,已知模仿新法,炼铁炼钢,是汉厂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钢铁史的起点”[28]。汉阳钢铁厂是中国新的铁矿开采和炼铁方法的先驱。[29]第三,一些关注汉冶平的外国人对汉冶平的建设规模、产品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期待。英国驻韩领事说汉阳铁厂“烟囱升起,插向天空,屋顶纵横,盖着,熔铁炉是英雄,磨轨机严整,空气声隆隆,铁锤叮当,触目击耳膜者,为二十世纪中国之英雄。”[30]美国人马尔根介绍了汉昌的钢铁产品。“赛道有瑕疵,但只有五分。”[31]同时,他们都预言汉冶萍可能成为外族列强的威胁。“汉阳铁厂在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一览众山小的好机会...中国的钢铁市场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它会比世界上有英美的商场更好...这种黄祸将蹂躏的是老必胜的军队,而不是强兵的生力军。[32]《上海时报》1909翻译的文章说:“(汉阳铁厂)生铁一日炼成钢,炼成钢之后,就成了各种钢货。和日本一样,中国现在也是钢铁行业的一大竞争对手。.....思维的单一性无法阻止中国逐渐成为钢铁大国。" [33]
辛亥革命后,韩业平多年积累的各种问题积重难返,经营难以为继。尤其是一战后,汉阳和大冶两家钢厂相继关停,人们早年对它的期望破灭,于是批评和责难的声音逐渐高涨。“从成立到民国元年,16年期间,没有整体规划,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资金使用量多达3600万,前后募集的股本不到1000万,都是从外资银行借的。目前,债务高企,岌岌可危。”[34]民国以后,面对韩业平“心力交瘁,经营失败,经营失败”的经营局面,已有多篇文章出现,对韩业平失败的原因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各种见解。
大多数研究人员将韩叶平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国内动荡。在1914的调查报告中,曾将汉冶坪的失败归结于“地形失败”(指铁厂所在地在汉阳,离矿址较远。
太远,交通不便,运费高),就业失败,管理失败,组织失败,机会失败”[35]。”《汉冶萍公司简介》认为汉冶萍公司没有好结果的原因在于“(1)法律不适用;(2)如果营私舞弊大到厂矿人员不舞弊,董事们就不管了;(3)前期铁价低,受日本牵制。今天涨价幅度有限。”[36]吴景超认为,韩业平失败的原因在于“规划不周、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环境恶劣”。[37]显然,三者都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公司的主观方面。“偶然失败”、“环境恶劣”等客观原因的分析,主要是指内乱时有发生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当时的各级统治当局“补贴虽少,却贪得无厌”。理论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李伟格对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强调国家主权和行业标准对韩业平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一个从艰难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韩叶平早期的商业失误并不可怕,资金和人才的不足也不足为惧。阻碍韩叶平发展的真正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工业生产标准。"十多年来,韩厂一直处于艰难困苦之中."[38]
只有少数人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韩叶平失败之间的联系。乔美友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与韩业平危机》一文中指出,韩业平失败的原因是“军事行动难辞其咎...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又辣又毒”[39]。
李伟格和乔美友看到了国家主权在钢铁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注意到了列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压制,这在当时是最有见地的,但他们都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未能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公众和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所借日本债务的反应大相径庭,这是由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决定的。
公众更关注公司所借的日本债务。少数人单纯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肯定会影响公司的运营成本。[40]大多数人从保护厂矿权益的角度看待公司所借的日债,强调所借日债造成的权利丧失。“是汉冶平三厂。虽然名为中国,其实是日本的。三十年后,机器损坏,矿产耗尽,中国权益全无。”[41]“日本的借款合同被多方挟持,不得不聘请日本人担任高级顾问,所以难免权利丧失,也就是国际谈判,将来不受影响。”[42]这一理论揭示了日本人企图通过借钱来控制韩业平的真实目的。在列强竭力染指中国权利的历史背景下,唤起更多人对民族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抗击外来经济侵略,意义重大。但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财务危机,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
公司里的主要管理者,站在维持公司运转、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在其他日子里盈利的立场上,认为只要讲究借款策略,借外债对公司经营来说就是“偏激之策”。李伟格在1905中说“官方资金难以筹集,商业资本难以筹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放弃这个现实”[43]。盛宣怀也认为,虽然借钱“坚决违反了明说的禁忌”,但不知今日中国是否会放弃财力。我不敢说借钱是上策,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但是要看怎么借。[44]在资本枯竭到想不出生产再到国内政府官员筹不到钱的背景下,在企业要么停产,要么倒闭,前期的投入和努力全部白费,要么借外债,要么有振兴的可能的现实中,企业管理者的这种认识是有道理的。如果能真正做到“自己掌控权力”,借外债也能避免权益受损。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总之,在这个研究阶段,许多文章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都涉及重要问题,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韩叶平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后人深入研究韩叶平的基础。其中一些观点和结论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