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风不会被超越。你知道淄博哪些民俗文化?
鲁派内画技法最早是从北京传入的。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进京经商。得知北京的艺术家周乐源对室内绘画的技法很熟悉,他多次拜访周乐源,希望能一窥室内绘画的技法。有一次,汪锋看到了画内画的钩形竹笔,知道了内画的奥秘。于是,他回到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的画法,逐渐掌握了一些内画的初步技法。但由于不擅长绘画,他在内画艺术上并没有很大的成就。清光绪十六年(1890),博山画家毕荣久师从王学习室内绘画技法。经过认真学习和反复琢磨,他和当地画家孙坦普、薛嘟嘟等终于掌握了室内绘画的技法。画家们结合博山本土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为鲁派内画(博山内画)奠定了基础。
鲁派内画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工艺,其传统艺术特色和精髓主要体现在“釉”、“融”、“贵”、“满”、“妙”四个字上。“釉”是指内画用的颜料就是瓷器用的釉色。内画壶壶壁上的画是利用釉色制作的,通过高温烘烤固定,克服了内画遇水褪色的弱点,使内画制品更容易收藏和使用。“融合”是指鲁派内画鼻烟壶集书法、绘画、雕塑于一体,将博山玻璃的工艺技法与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构图时还要考虑与壶坯的轮廓、材质、色彩的关系,合理放置内画和内书于其中。“贵”是指颜料珍贵,种类繁多。博山地区盛产彩色玻璃,颜料数百种,其中不乏稀有品种,如莹青(蓝色彩色玻璃配水晶料)、金红(彩色玻璃配红金)、丝铺(用彩色玻璃料拉成平面)、珐琅、鸡肝石等。用这些颜料制成的内画鼻烟壶精美绝伦,体现了鲁派内画艺术的独特性。“饱满”是指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1958年,薛景万发明内画用毛笔,使内画线条更加灵活纤细,增强了内画艺术的表现能力,这也是内画题材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内画毛笔普及后,陆派内画开始转为场面更宏大的作品,众多人物集中于一壶,如李的《洛阳行典图》、文的《白美图》、孙的《白子图》,人物刻画精妙,动物栩栩如生。“妙”是指作者“景中之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赋予其深刻、隽永、含蓄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