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是谁的墓地?
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杨陵公墓呈不规则的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它由皇陵、侯伶、南北葬坑、犯人墓地、陵庙和其他宗教建筑、墓地和杨陵城组成。陵墓的西边是东边,住在墓地中间的西边;侯伶、南随葬坑、北随葬坑和一号建筑等距离分布在陵墓的四个角落。嫔妃葬区和罗遗址分别位于陵墓的南北两侧,左右对称。罪犯墓地和三处建筑遗址布置在陵墓西侧,南北两侧;埋葬墓地呈棋盘状分布在陵墓东侧的司马路两侧。杨陵驿位于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陵墓为中心,四角环绕,南北对称,东西贯通,布局规整,结构严谨,表现出专属于他人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首次发现阳陵君和侯伶都呈“雅”字形。这一发现基本解决了长期争论的汉墓朝南还是朝东的问题,否定了汉墓按赵穆制布局的说法,解决了汉墓制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汉阳陵陵区围墙高约31米,陵基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墓园呈正方形,边长40米,每边中央各有一个门,均距陵墓围挡110米。
陵墓86个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代陵墓的实地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陵墓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随葬品的摆放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有关,因此对这些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研究汉代的宫廷制度、帝王生活和葬俗都具有重要价值。
陵寝南门阙是发掘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它的发掘对阙门的起源和发展、阙门体系的形成和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都有重要作用。此外,南雀门遗址还出土了最早的砖制围棋盘、陶瓷脊兽和最大的石板瓦。
位于陵墓东南,陵墓西北的南奴葬坑和北奴葬坑分别占地9.6万平方米。从1990年到1997年,在南部地区部分或整体挖掘了65,438+04个坑。这些坑内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储存粮食的仓库、牛、羊、猪、狗、鸡等陶制动物和成群的陶、铁、青铜器皿,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军事景象,可能与西汉的“南军”、“南军”有关。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非常吸引人。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大约60厘米高,全身赤裸,没有手臂。据考证,这些陶俑在刚完成时都穿着漂亮的服装,手臂是木制的,这样木臂就可以灵活转动。然而经过千百年的风霜,衣服和木臂都腐朽了,只剩下光秃秃、残缺不全的躯体。兵马俑中有一部分是女性,大部分都很英俊,身材匀称,但也有一部分颧骨突出,面容怪异,可能是当时的外国士兵。相比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庄重、刚毅,杨陵汉兵马俑显得平和、从容,体现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罗遗址位于陵墓的东南面。这里地势隆起,外观是缓坡。据考古钻探,该遗址平面近正方形,边长约260米,周围有壕沟。一块方形的巨石被放置在场地中央最高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罗盘石”,确定为南北方向。据考证和推测,它可能是修建杨凌时用来校准标高、测量高度和标记方位的,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志石。这个建筑遗址地势较高,布局规整,规模较大,应该是杨陵墓地最重要的祭祀建筑之一。
罪犯墓地在陵墓西北约1.5km处,面积8万平方米。它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据估计,这里埋葬着1万多名罪犯。1972年,发掘了29座坟墓,发现了35具人类骨骼。他们的坟墓排列混乱,尸骨凌乱,埋葬仓促,没有随葬品。骨架大多有“钳子”、“铁钉”等铁制刑具,有的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陪葬墓公园西起陵墓以东约1100米,东至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它长2350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地区域被壕沟分割成几个方块,成为墓地。这些墓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式分布。此次发现的墓葬墓地数量众多,沟渠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墓葬的考古研究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自1998起,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结合分布密集、规模较大、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本着滚动开发的原则,在核心区征用文物保护建设用地2894亩。计划将汉阳陵建成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世界级大遗址保护。9月30日,1999,汉文化旅游景区前期工程汉阳陵考古展厅通过陕西省文物局评估验收后,正式竣工对外开放。展厅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文物1770件。同时还限制了南下属葬坑、罗泾石遗址、陵寝排水道、南门阙遗址、陵寝下属葬坑等6个零散景点的开放。
未来几年,陕西省将投入巨资开发建设杨凌。随着杨凌考古的发展,它将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和考古文物保护基地。
杨凌的考古研究成果举世瞩目。其钻探、发掘和研究成果为研究西汉帝陵的葬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实物资料,对西汉帝陵的考古研究起到了引领和借鉴作用。汉阳陵考古展览馆的开馆,向世人展示了整个“文化场面治理”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