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卫的人文历史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衙门对面设禁卫,连郡都设了”。当时鳌山卫属莱州市政府管辖,浮山所和熊亚隶属鳌山卫。南面是青州府管辖的安东卫,左边管辖石臼所,后面管辖陶罗所,右边管辖安东卫所。沿中国东部沿海,东至鸭绿江口的丹东,南至广东的范伟。高峰期分别有58家和89家卫生院,绵延4000多公里,形成东南沿海的防御链。这些卫队由山东省总司令直接指挥。沿海地区仍有许多残存的卫生所,许多遗址历经沧桑依然存在。
1372年(洪武五年),右丞相徐达为防倭寇,派都督修筑土城。历史上与天津卫、阿哈瓦齐名。在山东设置魏宁海(穆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鳌山卫、阿哈瓦、成山卫(荣成)、静海卫(荣成)、大宋卫(海阳)、灵山卫、安东卫(日照)。构成了明朝海防的链条。建成后,城池三里环绕,城墙高20尺,厚10尺,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20尺,宽20尺。
第二次,永乐二年(1404),他指挥郭冲建新楼。城的周长扩大到五英里,有青砖,四个门和门楼,并增加了十多个商店。
第三次,弘治元年(1488),分巡副都督命都督再次重修,楼内加了四道门。
经过三次修建,鳌山卫城整齐划一,规模宏大。它是方形的,两边的墙翻砌,中间用黄土压实。城内有四个城门,门口上方有门楼。市内十字街贯穿城市的东、西、北、南。街道宽敞,棋盘形,对称。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外有东街、西街、北街居民区。这座城市分为四条街:东、西、南、北。有健康部、龚雪、体验部和藏獒。城东有武场,有将军,有会馆。城外还有社坛、风坛、云坛、雷坛、雨坛、先农坛、城隍庙、关帝庙、玄武庙、三官庙、三寺、马神庙、观音阁、福寿寺、朝阳寺等宗教建筑。有林文广场、朱轼广场等广场表面建筑;有通济桥、昌平桥、何英桥和小石桥。
鳌山卫是一座集军政民于一体的海防城。它不仅是沿海国防的重要卫城,也是重要的沿海军事政治场所。按照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地位很重要,档次也很高。禁卫司令是正三品军衔,相当于军分区,地方地级市。不仅各种军事功能齐全,民政管理功能也很完善。所辖行政区域比今天的地级市大很多。此外,它还有军营和平民营地的制度。其财务职能由战争部和住房部直接管辖。早在青岛开埠前近300年就已建立,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才降级为灵山检司,但级别仍与当时的即墨相同。
明朝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置营垒,作为统帅、使臣、禁卫的中级军事指挥机构。山东* * *有三个营:即墨营(即墨)、文登营(文登)、登州营(蓬莱)。三个营下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生院,即墨营下辖安东卫生院、灵山卫生院、鳌山卫生院、大冲卫生院四个卫生院,石臼、夏河、胶州、浮山、熊亚、大山(现属海阳市)六千个卫生院。文登营下辖静海卫、成山卫、阿哈瓦、魏宁海和四千户。登州营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千户。在营中,有武职官员,如总统帅(司令、主子)、都督(奴才)、都督(主子)。总经理是各营的指挥官,他既主管总营,也主管指挥官。就这样,在明初的山东半岛东部,营、守、防驻地的军事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当时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各营可以就近迅速传达军令,便于警卫和驻地及时反应,应对海上突发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