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现象
如前所述,丝绸之路贯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时期,覆盖了亚非欧旧大陆的广大地区,包括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其历史演变曲折复杂,各地区、各民族、各国的文化多样深厚。虽然从公元前的西汉和东汉以后,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在他们的历史巨著《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就开始有所记载,然后在相关的史书和诗歌中有所描述。在国外,正如李希霍芬在他的名著《中国》中引用丝绸之路一样,公元1世纪一个不知名的人写的《到厄立特里亚海的航行》描述了中国和印度以及中亚巴克特里亚之间的交通和贸易情况,也就是在夏天。从那时起,一些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和商人开始在丝绸之路上旅行。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元初13世纪下半叶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威尼斯商人凯尔。波洛。他写了《宇宙》,又名《凯尔?《波罗之旅》对他到达的地方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宗教运动,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状况以及与元朝帝国相关的地区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记录。然而,面对绵延近万年、覆盖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庞大丝绸之路,对其历史文化问题的揭示、研究和探讨是非常不够的。当前,在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A)这是加强对丝绸之路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理解的根本举措。
如前所述,虽然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历史巨著《史记》中记载了“张骞沉于空中”的历史痕迹,中外学术界也对这条连接中国中原王朝与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的交通贸易大道进行了多次描述和研究,但至今仍有学界人士提出各种质疑。比如认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修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动的,而是因为国外需要中国的丝绸之路而形成的”;例如,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之前,中国人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滥用了丝绸之路的名称[6]。还有一些这样的难词。这说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是否为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做出了哪些贡献等基本史实,拿出更加详实可信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加强学术界和公众对丝绸之路这一重要史实的认识。
(2)这是激活丝绸之路内在活力,使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必要之举。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这个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情结,依然历历在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说公路网是它的血液,它所涉及的地区或国家是它的躯体,公路网上输送的珍贵商品、政治、科技、宗教等信息是它的血液,那么其中蕴含的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是它能够长久存在的内在生命力。因此,只有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史实,深入准确地分析上述史实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激活这种内在活力;并使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为其培育新的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发挥其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
(3)这是推动当前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有效举措。
如前所述,近年来,当中国将“一带一路”确立为重大发展战略并推向世界时,一方面,许多相关国家响应;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疑点。这是除了国内有学者质疑丝绸之路不是中国人修建和实施的。国外也出现了一些误解。如果有人解读为中国的“西进战略”,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有人形容为追求中国式的“命运”,以谋求“海上霸权”,甚至推行“新殖民主义”。为摆脱上述误解和偏见,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方面应发挥政治智慧,积极宣示中国政府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基于平等、包容、合作和* * *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加快与各国的经贸、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互信互利的友好关系,使* * * *取得胜利。另一方面,通过对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充分展示中华先民千百年来在陆上和海上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交流、互利共赢的优良传统,以及* * *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展示中国政府的诚意,为稳步有序推进这一重大战略营造和谐氛围。有鉴于此,笔者赞同兰州大学丝路文化专家郑炳林教授提出的“文化先行”的建议。鉴于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许多国家都做出了响应。但当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这种现象不是很了解时,郑炳林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建议先实现文化,先从文化领域开始:“让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诚意。”笔者还认为,进一步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有效措施。
二是当前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应确立的几个新观点
为了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笔者认为首先应确立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全球历史或世界历史的观点。鉴于以往国内学者多集中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内容,很少关注境外的相关内容。因此,不仅大部分成果是国内的史实,而且其基本观点都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仅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上述研究在当时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但在今天则过于狭隘。主要原因当然是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跨国跨洲的国际走廊。要透彻地了解它的整体情况,需要从某些领域的个别章节入手,但最终必须将整个章节整合起来,特别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它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天发扬光大。因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首先应继续开展国内部分的研究,但应兼顾世界历史,走出国门,在境外积极投入相关内容,或单独或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合作,推动丝绸之路整体历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
第二,区域观点,即非线性观点。过去,很多人把陆上或海上的丝绸之路视为跨境跨区域的交通路线,具有显著的线性特征。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和“中国大运河”为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3日,《光明日报》和《中国文物报》分别在头版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称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是“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和“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在随后的媒体宣传中,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沿线的节点城镇和重要文物也被重点突出,进一步加强了对其线性文化遗产的了解。但通过不断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国家确立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大家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不仅具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功能,还承担着构建国际区域合作新格局的历史性重要任务[11],符合国家大战略[18]。因此,有专家明确指出,“一带一路”这一具有战略含义的原则性概念,将与沿线6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圈”重新定义为优先范围[13]。有学者形象地比喻:“一带一路”其实不是两行,而是一篇巨大的网上松绑《中国式全球战略解析》,发表在《凤凰周刊》第11、2015期。。当然,上述观点都是把“一带一路”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来解读的。丝绸之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历史文化研究必须先行。显然不能局限于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的研究,而应该扩展到丝绸之路沿线的广大地区,即广大而适宜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
第三,注重文化比较研究的观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时期,涉及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只有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的某种文化现象,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即使是同一种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文化现象很多,既有历史时期演变的原因,也有地域差异的原因。因此,当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理清其历史发展过程时,我们在研究各种文化现象时,应遵循世界历史观点和区域观点以及比较观点。面对丝绸之路所覆盖地区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不仅要研究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特点,而且要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其历史(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前后的演变和转型所形成的差异,然后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其原因,这样我们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才会更加丰富和深入,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也正是在注重文化比较研究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在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地区或国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以下研究工作:各个历史阶段地区或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及其影响;当前地区或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新特点、新手段,政府和民众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态度。
显然,只有秉持世界历史和大局的观点,尤其是文化比较的观点,才能做好上述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对丝绸之路史实的认识,激活丝绸之路的内在活力,有效推动“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无疑具有具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社会效应。第三,结论
目前,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中国市政府确定为重大战略决策,并向世界公开推介,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落实这一战略构想的过程中,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之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学派,其规模、成就和社会影响都将大大超越历史时期。作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Xi安的学术界成员和历史地理学家,应该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丝绸之路研究热潮中来。鉴于前一时期的情况,我想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提出一些个人意见。我觉得里面有新的东西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