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音韵学

天妃

《尚书》音韵难学,与音韵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大关系。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传统学问。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再加上古代没有科学的记录工具,用汉字标注和分析语音,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只要你有决心,有毅力,有正确的方法,坚持练习,就一定能掌握这种陌生的知识。

首先要真正理解音韵学的专业术语,记住基本概念,背诵一些重要材料,这是学好音韵学的基础。

其次,确立“历史”的概念,要认识到古今音不同,把握音的演变规律,就像明代昌迪在《石矛古音考》中指出的,“有古今,有南北之地,字变音移。”学习音韵学,不仅要知道古代有多少声母和韵母,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还要知道从古代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后,学习音韵学要注意练习。除了认真做一些音韵学的功课,还要把音韵学的知识与方言调查、训诂、校勘、诗格律等研究和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既能巩固音韵学知识,又能感受到音韵学的实用价值。

四、音韵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点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现代音系、古音系和同音字系。现代音系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古音学是研究古代(先秦两汉)汉语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学(Isorhymes)是一门用“等”的概念来分析汉语元音的规则和音韵协调的科学。它通过韵的形式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音、韵、调系统。等韵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音韵和韵律协调表。元代以后,除了传统音韵学的三个部门之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部门“北方音韵学”,旨在研究元明清时期以汉语原方言为基础的语音系统。

在学习中古音、现代音和古音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辅音、字母、音类、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浊音、歧义、押韵、元音、韵部、照片。音标、字母、音类都是关于声母的概念,五声、七声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概念,浊音、清音是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概念,模棱两可、押韵、元音是关于元音的概念,韵是元音的归纳,照相是韵的归纳。

(一)中世纪

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研究中古音主要有两种材料,一种是《广韵》,另一种是反映《广韵》韵系的等距图。

韵书是把同音字排列在一起,供韵书作者查用的字典。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鲁法言的《切韵》。《切韵》作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韵193。到了唐代,切韵在科举考试中被视为标准韵书,地位进一步提高。所以很多人给《切韵》加了字。北宋初年,陈彭年、邱雍等人根据诏书和唐人修订版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完成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称《大宋重建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本正式的韵书,也是《切韵》最重要的更新。《广韵》共206韵,26194字。《广韵》成书后一直流传至今,而《切韵》和《唐人修订版》在宋以后失传已久,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狮、吐鲁番、新疆、故宫等地发现,且多为残迹。《广韵》虽非切韵,但并未改变切韵的音韵,所以在切韵出现之前,它就成为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并不直接显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而是把它收到的每个字都标上反切,中古的各种声母和韵母自然都包含在这些反切的上下字里。所以通过研究这些反切的上下字,可以得到中古时期的声母和韵母。清代陈历最早发现了通过回切《广韵》上下字来寻找《广韵》声母和韵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依据是反切原理,即上层字的声母与其他字的声母相同,下层字的韵母和声调与被切字相同。陈力把《广韵》中的452个切词归纳为40个音韵类,65,438+065,438+095个切词归纳为365,438+065,438+0个音韵类。后来学者们用连读的方法进一步把《广韵》中的斜上下字连起来,并对连读的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算出了《广韵》的声母和韵母。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广韵》有37个声母,142个韵母。《广韵》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广韵》本身的韵脚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为了直接展现中古音系特征,古人在韵书之外还专门编了一部韵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音系匹配表。韵镜是其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可以算是广韵的伴侣。它与《广韵》互为补充和借鉴,是研究中古音的又一重要材料。《景云》以七声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等术语来区分七声所包含的声母。以206韵为纬,韵中所含元音用四格区分。在音和韵的交汇处,音节代表单词。这样就展示了中古汉语的音韵声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协调规律。《韵镜》中中古声母38个,韵母139个。

《广韵》和《韵镜》之后,还有几个韵和韵与《广韵》同属一个语音系统。其中,北宋的《集韵》、南宋的刘渊《人字新刊韵》、南宋的郑樵《七音录》较为重要。《集韵》是《广韵》的增补本,经诏书修订。修改的目的是“使之更广”,53525字,是《广韵》的两倍多。新版《礼部韵》合并了《广韵》所指的相邻韵,使206韵成为107韵。在此之前,晋人《平水书》的正式名称王文写《平水韵》,根据同样的原理将《广韵》合为106韵。从此,各种诗韵分为106韵,简称平水韵。唐诗的声韵和平仄水韵是一致的。《奇音录》是一部等轴书,性质与《云经》相同,基本反映了《广韵》的音系,体例与《云经》相似。

除了以上,中古音的知识还涉及到现代诗歌的押韵和平仄。现代诗歌用韵的特点是符合“平仄韵”,或符合《广韵》单用、合用的规定,用平仄韵,押韵到底,不可中途变韵。清代常见的用韵有等人的《沛赋》、周的《沛文解韵》、唐的《合韵》、于春亭的《合韵》和王木渎的《合韵》。现代诗的特点是一句平仄,一联平仄,两联平仄,押韵句尾平仄,非押韵句尾平仄。所谓相间,对立,粘连,都是以拍子为基础的。除了最后一个词,格律诗的节奏由两个词组成。

中古音是学习音韵学的基础。学习中古音,首先要掌握学习上下字连切的连读法,这是学习中古音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熟悉韵镜或《七音律》的体例,然后熟练掌握36个字母和广韵的声母、韵母和韵母。此外,还应了解韵书的基本情况,如《韵平赋》、《集韵》、《平云水》等。

(二)现代声音

现代音系学是指元明清时期以汉语原始方言为基础的汉语同音字系。反映现代音的韵书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毛兰的《略通韵》。到了元代,现代音响的基础已经形成。元代以后,现代音韵学有所发展,但变化不大。《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读音为基础的韵书,所以它所包含的声、韵、调大体上反映了现代音的面貌。《中原音韵》包含20个声母、46个韵母和4个声调,其中4个声调是、阳平(周的声调分阴阳)、上声、德声,与今天北京话的4个声调完全一样,只是具体用词不同。

现代音的研究虽然较晚,但却很重要,因为中古音向现代音的许多重要转变都发生在现代,近音的音韵体系在现代已经基本完成。如浊声母的消失,[f],[t t],[t t á],[t],[t á],[t á],零声母的增加,四声的出现,相似韵母的合并,[- m]元音合并成[- n]元音。这些变化也是学习现代音的重点。学习现代音,不仅要掌握现代音的音韵,还要掌握上述变化的结果和规律。另外,还要懂得如何根据音变规律,把古反切转化为现代音。了解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所学的音韵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裁剪掉古籍中的一些反切现代音。

(3)古音

古音学是指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期的音系。古音,或者古体音,是相对于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古代声母研究主要依据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体字、音训、注音、复文、通假字、连冕字等材料。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事实来证明中世纪的一些声母在古代是否存在。研究古代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是:古代没有轻唇音;古代没有舌上音;母亲,第二天新西兰泥说;余三回箱;于斯归来;按第二种(庄派)回归本质论等等。

研究古韵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古韵;一个是《说文解字》中的谐音字。研究古韵的方法是先通过联想的方法归纳出先秦韵文的韵,再通过《说文》中的谐音字验证先秦韵文归纳出的韵,并展开各韵的归。清代是古韵研究的鼎盛时期,古韵学者多达二三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顾、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友培等。古韵主要是由他们建立和完善的。清代以后研究古韵的学者主要有张、黄侃、王力、罗昌培、。顾研究古韵的结论是65,438+00,蒋庸65,438+03,段玉裁65,438+07,戴震25,孔广森65,438+08,王念孙、蒋友专利265,438+0,张23,黄侃29,张29。

清人古声观有三派:一派以顾和江永为代表,他们都以中古四声看古声;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认为古无音;一派以王念孙、蒋友专利为代表,主张古代有四声。现代人对古代声调的看法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古代没有降调;另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主张古代已有四声。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古代声母和韵母分别为365,438+0,古代声调范畴确定为四个在同一水平上。

除了声、韵、调,古音的学习一般涉及“阴阳对仗”和“以声求义”两项内容。所谓“阴阳倒置”,是指汉语的一种进化规律,即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阴阳互变(包括入韵)的现象。这一规律最早由孔广森提出,后经章太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声求义”是音韵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字形的出现和词的读音来探索词的意义。这种方法之所以能成立,一方面是因为汉语中的特定音往往表达特定的意思,另一方面,古籍中的传假字、注音训练、错别字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发音相同或相近造成的。以声求义是清代训诂学的一大发展。因为这种方法的出现,很多古籍上千年的疑惑都被解开了,愉快地理顺了。

学习古辅音,要掌握前人关于古声母的重要结论,牢记古声母、古韵母的名称,如王力和本书确定的古韵母、古韵母等。这些都是学习古音的重点。此外,还要了解阴阳倒置、以声求义的基本内容。